0661-06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663]1、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
兴趣的。(这一条如果推广使用,张献忠早就没命了)。
杀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一般都足两个条件,第一智商要过剩,弱智白痴是
止入内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须是吃
了没事干(饭都吃不
还搞啥哲学)。
哲学有这么高的门槛,是因为它是世间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你够厉害,理论上是什么学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钱学森先生曾经反复说,他之所以能够搞导弹卫星,不断出科研成果,是他长年累月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们正好为他提供了另一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
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
经历了荒山野岭的荒凉,无人问津的落寞、曾经悟道的喜悦后,王守仁又一次来到了关口,在江西的两年,由于遍地土匪,他只能四处出差专职剿匪,没有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
上天没有亏待王守仁,正是在这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两年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并且练地掌握了它。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众多的前辈,成为理学的圣贤。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
有了这件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海外,千古不朽。
[664]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本问题,这个麻烦从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历时几千年,骂了无数次,吵了无数次,始终无法解决。
我也不能解决,但我可以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
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
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不祥的预兆章节字数:1765更新时间:07-09-2919:35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
怀揣着这种理念,王守仁即将来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考验。
对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