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1-076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后的示威郭勋先生离他最后的结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目前,他还是十分得意的,而情况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张璁即将成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者。
虽然局势很不利,但杨慎并没有举手投降,既然不能体消灭,他就换了个方法,联合三十多名大臣上了一封很有趣的奏折,大意如下:“我们这些大臣谈论的都是圣人(程颐、朱熹)的学说,张璁、桂萼却是小人的信徒,既然皇上你宁可信任张璁桂萼,而不相信我们的话,那就请把我们全部免官吧!”这一招叫做以退为进,杨慎老爹早就已经用过,实在不新鲜,嘉靖同志看过后只是付之一笑,
本不予理睬。
另一方面,张璁桂萼却是平步青云,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而在他们的帮助下,嘉靖先生的计划也已提上程,他准备不久之后,就把那个碍眼的“本生”从父亲的称呼中去掉。
杨慎终于走进了死胡同,皇帝不听他的话,他也无力与皇帝对抗,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已无计可施。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打算放弃他,在这几乎绝望的关头,他给了杨慎最后一个机会。
嘉靖三年七月戍寅朝堂上又是骂声一片,大臣们争相反对张璁桂萼,陈述自己的观点,可是嘉靖已经掌握了对付这些人的办法——不理。无论要骂人的还是想吵架的,他就不搭理,等到这帮兄弟们说累了,下班时间差不多也到了,嘉靖随即宣布散朝,告诉那些想惹事的大臣:今天到此为止,明天请早!
子就这样在争吵中一天天地过去,在嘉靖看来,今天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他错了,沉寂的怒火终会点燃,而时间就在今天。
因为在那些忿忿不平的人群中,有一个心怀不的人即将爆发!
这个人是吏部右侍郎何孟,今天他心情不好,因为他费尽心机写的一封骂人奏折被留中了。
所谓留中,就是奏折送上去没人理,也没人管,且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在废纸堆里或是桌脚下发现它们的踪影。自己的劳动成果打了水漂,何孟十分沮丧。
不能就这么算了!他打定了主意。
“诸位不必丧气!”何孟突然大声喊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皇上必定会回心转意!”这一声大喝把大家镇住了,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准备听他的高见。
吆喝结束了,下面开始说理论依据:“宪宗年间,为慈懿皇太后的安葬礼仪,我等先辈百官在文华门痛哭力争,皇帝最后也不得不从!今之事有何不同,有何可惧!”这里我
一句,何孟
先生说的事情确实属实,不过这事太小,所以之前没提,诸位见谅。
听到这句话,大家马上理论联系实际,就地开展了诉苦运动,你昨天被欺负了,我前天被弹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众人情绪逐渐高涨,叫喊声不绝于耳,愤怒的顶点即将到来。
形势已经大,文官们争相发言,慷慨
昂,现场搞得像菜市场一样喧嚣吵闹,混
不堪,谁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
关键时刻,一声大喝响起,中气十足,盖住了所有的声音,明史上最为响亮的一句口号就此诞生:“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发言者正是杨慎。
要说这位仁兄的书真不是白念的,如此有煽动的口号也亏他才想得出来。
一声怒吼之后,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杨慎,看着这个挥舞着拳头,面怒容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4第二章大臣很强悍(6)面对着眼前这群怒火中烧的青年人,杨慎的血被点燃了。父亲的凄凉离场、高干子弟的门第与尊严使他确信,正义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话已经说出口了,事到如今,要闹就闹到底吧!
杨慎又一次振臂高呼:“事已至此,大家何必再忍,随我进请愿,诛杀小人!”愤青们的热情就此引爆,他们纷纷卷起袖子,在杨慎的率领下向皇
进。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氓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闹事的人固然很多,和平
好者也不少,许多大臣看到杨慎准备惹事,嘴上虽然没说,但脚已经开始往后缩,那意思很明白,你去闹你的事,我回家吃我的饭。
可就在他们准备开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人群中突然跳出来两个人,跑到了金水桥南,堵住了唯一的出口,这两个人分别是翰林院编修王元正和给事中张翀,他们一扫以往的斯文,凶神恶煞地喊出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今天谁敢不去力争,大家就一起打死他!”这就太不地道了,人家拖家带口的也不容易,你凭啥硬人家去,但此时已经容不得他们有丝毫犹豫了,去可能会被打
股(廷杖),但不去就会被
拳群殴!
如此看来,杨头目实在有点搞黑社会组织的潜质。
于是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下朝的大臣们一个也没走成,在杨慎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向左顺门走去。沉积了三年的愤怒和失落将在那里彻底发。
实际上,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君臣矛盾,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另有奥妙。
据史料记载,参加此次集体示威的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六部尚书(正部级)五人,监察院都御史(正部级)二人,六部侍郎(副部级)三人,另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三十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十余个国家重要机关的官员一百余人。
中央一共六个部,来示威的就有五个部长,意思已经很明白了:皇帝你要是再不让步,今天咱们闹腾到底,明天不过子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冲突,而是最后的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