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说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0891-090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私章小说网,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891]事实上,徐渭对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错误的,因为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也不是书法,更不是诗词,而是兵法。

徐渭是一个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这也是个怪事,胡宗宪懂兵法,那是在边界喝了几年风,看了无数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悟。

徐秀才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机会上战场观摩,光凭几本兵书就知兵法作战,只能说他太有才了。

就这样,穿着一身破衣烂衫的徐渭,大摇大摆地进了总督府,他也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好吃好穿不说,看见什么好就拿什么,除了胡宗宪的老婆,没有他不敢开口要的。

更为滑稽的是,这位仁兄吃了饭后,就喜四处瞎转悠,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有一次胡宗宪在议事堂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与会者包括俞大猷、卢镗等高级将领,大家正屏气凝神地听胡总督训话,徐渭突然闯了进来。

看见这位师爷门都不敲,疾行而入,胡宗宪还以为有何紧急事务,当即闭上嘴,等着徐先生的指示,总督不说话,自然没人敢出声,于是会场一片寂静,大家聚会神地看着这位天外来客。

徐师爷果然不同凡响,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他一言不发,轻松自如地绕场一周,然后扬长而去。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人莫不是个神经病吧?

胡宗宪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对下属也缺乏耐心,动辄质问谩骂,谁要敢在他开会的时候来这么一手,打个半死拖出去喂狗也不奇怪。

然而对这位拿他开涮的穷秀才,胡宗宪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就没提过这事,放任不管。

胡宗宪的谦虚谨慎收到了回报,在度过开始的磨合期后,徐渭开始映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笔极好,切中要点,上至皇帝,下到县府,胡宗宪的一切来往公文都由他包办,连老牌公文专家严嵩都几次来信,表扬胡宗宪的公文写作。

然而对胡宗宪影响深远的,并不是这些往来文书,而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

[892]成为总督的胡宗宪原本以为,在他的光辉领导下,倭寇之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这场祸却越发严重,抢劫犯们越来越勤奋,每年都要来光顾几十次。胡宗宪不肯示弱,分兵出击,全力进剿,结果却是败多胜少,入不敷出。

就在胡宗宪又一次为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来到他的身边,对焦头烂额的总督大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胡宗宪就此找到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终于醒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在为一城一池之得失拼命,而获取胜利的关键,他却从未把握。

开了前方的重重雾,胡宗宪终于发现,在那些七八糟的渔民、海盗、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背后,隐藏着两个真正的对手。

?海盗?

实事求是地讲,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倭寇军的主力,绝非是智商有何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他们脑子一筋,打仗不怕死,总是冲在最前面,正是所谓好用又结实。

据史料记载,这帮远道而来的本抢劫犯基本不识路,脑袋也不好使,如果让他们自己上岸转悠,没准就被人贩子给卖了。

其实本人到中国沿海混饭吃,从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两百多年你抢我抓,也没出什么大子。嘉靖年间,倭寇之所以如此庞大,且有组织、无纪律,实在要拜两位仁兄所赐,这两个人,一个叫汪直,另一个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称呼,其他史书大都称王直,十分凑巧,这位兄台正是胡宗宪的老乡,他也是徽州人,要说起这位兄弟的传奇经历,那实在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在许多史书上,汪直的定义大致如此:生狡诈偷摸狗,后游本,勾结倭寇,为本人带路进犯中国,是罪大恶极的狗汉

这的确是一个极其醒目,且振奋人心的结论,但在我看来,它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点:汪直不是汉

请诸位热血青年先不要忙着抄家伙,等我讲完再动手也不迟,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无意向这方面发展,下此结论,只是因为汪直不符合汉的定义。

什么是汉?在嘉靖年间,所谓汉,就是给本倭寇干活的人。

按此标准,汪直实在不够格,因为这位兄台确实没帮本人干活,恰恰相反,是本人给他打工。

[893]汪直,号五峰,其实那一切传奇风波的起始,只是因为一桩生意。

作为胡宗宪的最强对手,汪直自幼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不过很可惜,他的聪明并不在读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