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清軍入關後,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着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着一定的聯繫。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餘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餘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攻下雲南後,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殺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户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殺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
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便着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鋭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
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
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
留他。
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鋭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
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