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最鬱悶的是李存孝居然也攜帶了三名附屬人物,分別是和他一樣同為李克用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的大太保李嗣源,三太保李存勖和十一太保史敬思。
不過好在這三人植入的位置在北面多爾袞手下和曹對峙中,沒有和李存孝一統
待扶蘇。
李嗣源是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於騎,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後被其子李克用收為養子,賜予姓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節度使朱温圍困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上源驛,親隨將領戰死無數,史稱上源驛事件。李嗣源時年十七,拼死翼護李克用,在亂兵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領親兵。後來,李嗣源被任命為李存信的副將,與其協同作戰,所向克捷,屢獲大勝。
乾寧三年(896年),朱温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地區,派軍攻打兗州、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縣,命李嗣源率三百騎兵馳援兗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東濟寧)大敗梁軍,解除兗州之圍。不久,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偷襲莘縣,擊敗李存信。李嗣源親自殿後,掩護李存信撤退。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騎兵命名為橫衝都。從此,兩河地區皆稱李嗣源為李橫衝。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台)、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結果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李嗣源率部趕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只殺葛從周,其餘士卒都不要妄動。”他縱馬馳入梁軍陣中,出入奮擊。李嗣昭隨後進擊,終於反敗為勝,擊退梁軍。此戰,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動天下。
天覆元年(901年),梁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佔領河東所屬多處州縣。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當時大雨連綿,城牆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梁軍營壘。梁軍屢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又率軍追擊,陸續收復失陷州縣。
天覆二年(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晉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防禦,後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逃往雲州(治今山西大同)。他召集諸將謀議,卻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只得作罷。不久,晉軍潰兵逐漸返回太原。李嗣源親率敢死之士,夜出城突襲梁軍,擒獲梁軍驍將遊崑崙。梁軍疲於應對,只得燒營退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梁軍所築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梁軍佈置的鹿角陣,並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周德威隨後也攻破夾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機發動總攻,終於擊破梁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天祐八年(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之戰。李存勖見梁軍軍容強盛,擔心晉軍怯戰,便有意李嗣源出戰以鼓舞士氣。他向李嗣源賜酒,道:“你看到梁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心驚。”李嗣源大笑,認為梁軍虛有其表。他飲掉杯中酒,而後
身上馬,率部直衝梁軍白馬都,生擒兩員騎校。晉軍士氣大振,皆奮勇向前,由辰時一直打到未時,終於擊潰梁軍,取得柏鄉大捷。此戰,李嗣源在梁軍陣中往來衝殺,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天祐十年(913年),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後八軍(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李嗣源在廣邊軍(治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戰,雖七次
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
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後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與梁將劉鄩在故元城(在今河北魏縣東)戰。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譟奮擊,與李存勖內外夾攻,大敗梁軍。他隨後又攻佔後梁所屬的磁州(治今河北磁縣)、洺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陽)等地,被改任為相州刺史。九月,滄州守將
璋投降晉軍。李嗣源奉命到滄州安撫
璋,不久又被任命為安**節度使,出鎮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圍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並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閻寶會師於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採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術,率軍翻越大房嶺(在今北京周口店西),沿山澗東進。
他與養子李從珂拼死血戰,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當時,契丹騎軍突然殺至。李嗣源縱馬衝入敵陣,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隊帥。晉軍隨後進擊,終於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九月,李嗣源班師,進拜檢校太保。
天佑十八年(921年),李嗣源聯合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滄州節度使符存審、定州節度使王處直、天平節度使閻寶、大同節度使李存璋、新州節度使王鬱、振武節度使李存進、同州節度使朱令德,三次上表勸進,請李存勖稱帝,並各獻貨幣數十萬,作為其登基建國的費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絕。同年十月,李嗣源在戚城(在今河南濮陽)大破梁將戴思遠,斬首二萬級,升任蕃漢內外馬步副總管,並加授同平章事銜。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嗣源調任橫海軍節度使。四月,李存勖在鄴都(治今河北大名東北)稱帝,建立後唐,是為後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時,梁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一路梁軍正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而後唐潞州守將李繼韜卻叛附後梁。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渡過濟水,趁梁軍不備襲破鄆州,被拜為天平軍節度使。
同年九月,梁將王彥章率軍進鄆州。李嗣源命李從珂率騎兵
戰,在遞坊鎮大敗梁軍前鋒,俘獲梁將任釗等三百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治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自楊劉(在今山東東阿北)渡河,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當時,唐軍諸將都認為應先攻佔青州、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徐州、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
李嗣源卻力排眾議,建議奔襲汴州,攻取後梁國都。他率前軍倍道兼程,於初九抵達汴州,而後揮軍攻城。梁帝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封丘門
降,後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同光二年(924年),唐莊宗在南郊祭天,並賜李嗣源鐵券。不久,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亂,擒獲叛首楊立,被調為宣武軍節度使,兼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年十二月,契丹南侵。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調任成德軍節度使,移鎮鎮州(治今河北正定)。此時的唐莊宗早已荒怠政務,縱容宦官、伶人亂政,還無罪誅殺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因位高權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
十二月,李嗣源自鎮州入朝,莊宗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他卻不為所動。當時,李嗣源常遭言毀謗,幸有樞密使李紹宏為其開
,方免遭殺害。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譁變,推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鄴都。唐莊宗初命元行欽征討,但卻連連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三月,李嗣源抵達鄴都,駐紮於城西南,並定下攻城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譁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鄴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
趙在禮率將校出城拜,將李嗣源
入鄴都,但不許亂軍入城。李嗣源藉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24]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召其前來一同平亂。元行欽卻疑其有詐,率一萬步騎退至衞州(治今河南衞輝),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
李嗣源初抵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後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州軍,才稍微恢復了些兵力。他返回成德藩鎮,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彥威、安重誨皆反對,建議他返回朝廷,向皇帝當面自辯。李嗣源遂率軍南歸,並數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但皆被元行欽阻遏,未能上達。
當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軍效力,奉莊宗之命去招撫李嗣源,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衞州。李嗣源疑懼不安,乃採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齊州防禦使王晏球、貝州刺史房知温、北京右廂馬軍都指揮使安審通、平盧節度使符習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唐莊宗親自率軍東征,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温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率軍護衞糧草。姚彥温、潘環皆投降李嗣源。這時,李嗣源已搶先佔據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士卒沿途逃散過半。
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會合長子李繼岌統率的徵蜀大軍,再聯兵進剿李嗣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莊宗親率宿衞出戰,結果中矢而死。當時洛陽大亂,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等宗室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軍中,請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
同年四月,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命諸將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繼岌回京繼位,並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後便會歸藩成德。宰相豆盧革、韋説與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率百官勸進,皆被拒絕,又改請李嗣源監國。李嗣源遂入居大內興聖宮,以監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
他任命石敬瑭為陝州留後,以防備徵蜀大軍,同時命各地訪尋諸王。安重誨暗中派人殺死李存確、李存紀。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則被亂軍所殺,薛王李存禮、皇子李繼嵩、李繼潼、李繼蟾、李繼嶢皆不知所蹤。不久,魏王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徵蜀大軍則在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李嗣源稱帝的障礙被全部掃清。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李嗣源在西宮稱帝。他身穿斬衰之服,即位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
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託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立”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呵罵。
長興元年(930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同年十月,李嗣源巡幸汴州。當時朝野
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
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範延光率軍平定。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節度使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温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閲戰馬。楊彥温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其返回洛陽。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温。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只命李從珂賦閒在家。
後來,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節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志,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用“換鎮”的方式兼併夏州定難軍(治今陝西靖邊),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制。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只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節度使。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
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
但當太僕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羣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最終,李從榮只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便稱病不復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二十
,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軍把守宮門。侍衞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李從榮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
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是月二十六,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