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4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完顏陳和尚是豐州人,按族譜關係,他出自蕭王孫輩,父親完顏乞哥,在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參加與宋戰爭,以戰功授同知階州軍事。後來,南宋反攻金朝,佔領了階州,完顏企哥力戰而死,戰死於嘉陵江畔。完顏陳和尚自幼生長在武將之家,其成長過程中深受父親的影響。

金宣宗貞佑初年(1213年),蒙古軍攻入中原,劫掠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當時陳和尚二十餘歲,曾被蒙古軍俘擄,蒙軍大帥很喜歡他,把他留在身邊。這時,陳和尚的母親仍留居豐州,由族兄完顏斜烈奉養。陳和尚在北邊逗留一年多,藉口探望母親,請求還鄉,蒙軍大帥就派兵士監視他一同抵達豐州。隨後陳和尚和斜烈劫殺了監視的兵士,奪馬十餘匹,侍奉母親南逃歸金。不料被蒙古兵發覺,集合騎兵追趕,他們改走另外的方向逃。在途中丟失了馬,母年邁不能行走,就用一種人力小車載上,兄弟二人共同拖拉,往南行走,渡過黃河回到金國,金宣宗對他們很是看重,斜烈因有世襲官位,任命為都統,陳和尚試任護衞,不久轉為奉御。

雅好文史當斜烈行壽州、泗州元帥府事時,奏請陳和尚隨自己前往,朝廷就任命陳和尚為宣差提控,佩帶金符。

不久,完顏斜烈出任行壽(今安徽鳳台)、泗(今江蘇盱眙西北)元帥府事,奏請陳和尚隨自己前往,朝廷就任命陳和尚為宣差提控,佩帶金符。斜烈敬賢下士,闢太原王渥(字仲澤)為經歷。王渥文章論議,與金末名儒雷淵、李獻能比肩,很受斜烈重視。陳和尚極聰慧,愛好文史。在充護衞居中時,就有秀才之譽。王渥教他《孝經》、《論語》、《秋》、《左氏傳》,盡通其義。軍中無事的時候,他就在窗下練習寫筆畫細如牛的小字,如同一位貧寒的書生,把世上各種快樂情味看得很淡。

因事下獄正大二年(1225年),斜烈罷帥改任總領,陳和尚隨兄屯守方城(今屬河南)。凡軍中的事務,他都參與或者瞭解。正在斜烈生病的時候,軍中將領李太和與方城鎮防軍將葛宜翁相互鬥毆,到陳和尚面前申訴,葛宜翁理屈,陳和尚就酌情令軍士杖打了他。葛宜翁格暴躁兇悍,以理屈受杖到恥辱,竟鬱郁而死,遺言要子為他報仇。其就告陳和尚的狀,説陳和尚因私人恩怨而侵犯他人職守,故意殺害她的丈夫,她分別向御史台、尚書省、近侍官申訴,並在龍津橋南堆積柴草,聲稱如果不治陳和尚的罪就**向丈夫謝罪。

因此陳和尚下獄,台諫官懷疑他曾在衞,又握有兵權,一定是隨意專斷,違犯國法,應當處以死刑。他們把這意見奏報金哀宗,但因證據不足,一直不能決斷。陳和尚在獄中十八個月,聚書而讀,坦然處之。

正大三年(1226年),斜烈病癒,金哀宗命他提兵守西邊,入朝時,金哀宗對他身體瘦弱到十分吃驚,就問他説:“你難道是因為方城這場官司還沒解決的緣故嗎?你儘管去吧,朕現在就赦免他。”但因御史台、諫議院的官員再次提出意見,金哀宗沒敢赦免。

不久,斜烈去世。金哀宗得知後,派人去赦免陳和尚,金哀宗説:“有司告你憑私人怨氣殺人,你的兄長死了,我失去一位名將,現在因你兄長的緣故,枉法赦免你,天下定有人議論我。今後,你要奮發努力,建立功名,國家得到你的大力扶助,天下人總會認為我不是隨意赦免你。”陳和尚邊哭邊拜,悲傷的情態使身邊的人都動,連一句表示謝的話都沒能説出。

屢破蒙古陳和尚出任紫微軍都統。

正大四年(1227),轉任忠孝軍提控。忠孝軍是由回紇、乃滿、羌、渾以及中原人被俘掠避罪來歸者組成,情況複雜較為難制。陳和尚治理有方,忠孝軍都俯首聽命。所過州邑,秋毫無犯,大街小巷不再有他們的喧鬧聲,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是一支勁旅。

正大五年(1228年),蒙古軍進攻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總帥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問誰可為前鋒,陳和尚應聲而出。他已沐浴易衣,誓決一死戰,披甲上馬,頭也不回地去了。這天,陳和尚率忠孝軍四百騎力戰,破蒙古兵八千之眾,三軍將士奮勇參戰,取得了大昌原之捷,自從金蒙戰爭以來已經二十餘年,這是金朝第一次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向朝廷報功時,陳和尚論功第一,金哀宗親自下旨表彰勉勵,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名震天下。

陳和尚和他率領的忠孝軍為諸軍所倚重。

正大七年(1230年),蒙古真定萬户史天澤率領河北蒙、漢軍圍攻衞州(今河南汲縣),陳和尚隨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副樞密使移刺蒲阿救援,他率忠孝軍為先鋒,擊敗蒙古軍,解衞州圍。

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速不台部攻陝西,兵至潼關,他率忠孝軍往救,大敗蒙古軍,追至倒回谷(今陝西藍田東南)。陳和尚在獲釋後的四五年間,屢立軍功,官至禦侮中郎將。

陳和尚為人剛直不阿,副樞密使移刺蒲阿雖為金軍統帥,但無遠謀。經常率兵到附近蒙古軍佔領地搶掠人口、牲畜,搞得將士人疲馬乏,軍中將士無人敢諫止。陳和尚私與同僚説:“副樞密史身為大將軍,卻幹搶人錢財的事情,今天俘虜三百人,明天獲得牛羊一二千,而士兵累死了多少卻不考慮,國家多年來積蓄的兵力,總有一天會被這些人損失殆盡。”有人把這些話告訴蒲阿,一天,蒲阿設宴集請眾將喝酒,酒斟到陳和尚時,蒲阿問:“你曾議論我,又説國家兵力定被我損失殆盡,真有這事嗎?”陳和尚飲畢,不慌不忙地説:“有。”蒲阿見他面無懼,只得作罷,説了一句體面話:“我有錯,你應該當面爭辯,不要背後議論。

殞身殉節天興元年(1232年),完顏合達、移刺蒲阿駐鄧州與蒙古軍決戰,但蒙古軍統帥拖雷避開金軍主力,分道趨開封。正月,完顏合達、移刺蒲阿率領騎兵2萬,步兵13萬,自鄧州急赴開封,陳和尚亦在軍中。蒙古軍採取避實就虛、靈活多變的戰術,不斷邀擊北上的金軍,金軍將士一路作戰,疲憊不堪。進至鈞州三峯山(今河南禹縣西南),適遇大雪,軍士三未食,披甲僵立在雪中,槍槊結凍如椽。蒙古軍則利用時機充分休息,然後全線進擊,金軍損失慘重。最後,蒙古軍有意讓開一條通往鈞州的路,放金軍北走,乘勢夾攻,金軍全軍覆沒。移刺蒲阿被擒,完顏合達與完顏陳和尚率金軍殘部數百騎敗入鈞州(今河南禹縣)。

蒙古軍攻入鈞州,陳和尚與軍士頑強進行巷戰,最後被俘。陳和尚對蒙軍士兵説:“我是金國大將,要見你們大將談事情。”蒙軍士兵們用騎兵數人夾着他,來到大將行賬前。

大將問他姓名,陳和尚説:“我就是忠孝軍總領陳和尚,大昌原戰勝的是我,衞州戰勝的也是我,倒回谷戰勝的還是我。我如果死在亂軍中,人們還以為我背棄了國家,今天我死得明明白白,天下定有了解我的人。”這時大將想要讓他投降,陳和尚寧死不屈,先斫足折脛,又從口到耳割開他的臉部,陳和尚噴血呼叫,至死不絕。時年41歲。蒙軍主將佩服他的忠義,以酒灑地祝禱:“好男子,他再生,當令我得之。”同年六月,金哀宗為表彰完顏陳和尚的忠烈,詔贈鎮南軍節度使,塑像立褒忠廟,刻石立碑紀其事蹟。

歷史評價《金史》: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人以秀才目之。至是,渥授以《孝經》、《小學》、《論語》、《秋左氏傳》,略通其義。軍中無事,則窗下作牛細字,如寒苦之士,其視世味漠然。

《贈鎮南軍節度使良佐死節碑》:中國百餘年唯養得一陳和尚耳。

元好問:陛下之所以御將,鎮南之所以報國,君臣之間可以無愧千古矣。

劉祁:忠義勇敢著名。嘗陷北朝,亡歸,擢帥壽泗,威望甚重。好士,幕府延致文人。改安平都尉。嘗憤鬱無所施,發病死。良佐從其兄在軍中,勇冠一時,嘗坐擅殺人,將抵死,上奇其材,特赦之。為忠孝軍總領,擢禦侮中郎將。天興改元,北兵入河南,良佐從完顏合打力戰鈞台,軍敗被擒,不屈死。良佐為人愛重士大夫,王渥仲澤在其兄幕府,良佐從之遊,學仲澤書,極可觀。且同講經學,讀書不輟,亦一時弟兄良將帥也。

郝經:陳侯膽勇絕世無,也曾深入身陷敵。一夕躍馬卻南歸,追騎畏威不敢及。入朝復使為大將,鈴閣蕭然見襟量。徵南素有秋癖,禮接士夫尤退讓。深知敵情屢獻策,常談不用心怏怏。憂國密坐時拊髀,揮淚無言重惆悵。三峯失利還被執,植立不拜尤憤。彼此皆帥敗則死,椎碎兩脛終不屈。臨終大呼邈吉烈,豹死留皮在今。壯哉國士當代無,一死又勝移刺都。

李東陽:汝何官?金大將。汝何名?陳和尚。好男子,明白死。生金人,死金鬼。脛可折,吻可裂,七尺身軀一腔血。金人憤泣元人誇,爭願再生來我家。吁嗟乎!衣冠左衽尚不恥,夷狄之臣乃如此。

張綸:”金末有完顏陳和尚者,一時驍將也。當蒙古初入中原之時,三戰三捷,北兵為之奪氣。

“家庭成員編輯史書記載編輯《金史·列傳第六十一》1。《金史》:完顏陳和尚,名彝,字良佐,亦以小字行,豐州人。系出蕭王諸孫。父乞哥,泰和南征,以功授同知階州軍事,及宋復階州,乞哥戰歿於嘉陵江。貞祐中,陳和尚年二十餘,為北兵所掠,大帥甚愛之,置帳下。時陳和尚母留豐州,從兄安平都尉斜烈事之甚謹。陳和尚在北歲餘,託以省母,乞還。大帥以卒監之至豐,乃與斜烈劫殺監卒。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斜烈以世官授都統,陳和尚試補護衞,未幾轉奉御。

2。《金史》:及斜烈行壽、泗元帥府事,奏陳和尚自隨,詔以充宣差提控,佩金符。斜烈闢太原王渥為經歷。渥字仲澤,文章論議與雷淵、李獻能相上下,故得師友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自居,人以秀才目之。至是,渥授以《孝經》、《小學》、《論語》、《秋左氏傳》,略通其義。軍中無事,則窗下作牛細字,如寒苦之士,其視世味漠然。

3。《金史》:正大二年,斜烈落帥職,例為總領,屯方城。陳和尚隨以往,凡兄軍中事皆預知之。斜烈時在病,軍中李太和者,與方城鎮防軍葛宜翁相毆,訴於陳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兇悍,恥以理屈受杖,竟鬱郁以死,留語其,必報陳和尚。訟陳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殺其夫,訴於台省,於近侍,積薪龍津橋南,約不得報,則**以謝其夫。以故陳和尚繫獄。議者疑陳和尚,狃於近,倚兵閫之重,必橫恣違法,當以大辟。奏上,久不能決。陳和尚聚書獄中讀之,凡十有八月。明年,斜烈病癒,詔提兵而西,入朝,哀宗怪其瘦甚,問:“卿寧以方城獄未決故耶?卿但行,吾今赦之矣。”以台諫復有言,不敢赦。未幾,斜烈卒。上聞,始馳赦陳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殺人。汝兄死,失吾一名將。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議我者。他,汝奮發立功名,國家得汝力,始以我為不妄赦矣。”陳和尚且泣且拜,悲動左右,不能出一言為謝。

4。乃以白衣領紫微軍都統,逾年轉忠孝軍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達問誰可為前鋒者,陳和尚出應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將就木然者,擐甲上馬不反顧。是,以四百騎破八千眾,三軍之士踴躍思戰,蓋自軍興二十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手詔褒諭,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名動天下。忠孝一軍,皆回紇、乃滿、羌、渾及中原被俘避罪來歸者,鷙狠凌突,號難制。陳和尚御之有方,坐作進退皆中程式,所過州邑常料所給外秋毫無犯,街曲間不復喧雜,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諸軍倚以為重。六年,有衞州之勝。八年,有倒回谷之勝。自刑徒不四五遷為禦侮中郎將。副樞移剌蒲阿無持重之略,嘗一夜馳二百里趨小利,軍中莫敢諫止。陳和尚私謂同列曰:“副樞以大將軍為剽略之事,今得生口三百,明得牛羊一二千,士卒死者則不復計。國家數年所積,一旦必為是人破除盡矣。”或以告蒲阿,一,置酒會諸將飲,酒行至陳和尚,蒲阿曰:“汝曾短長我,又謂國家兵力當由我盡壞,誠有否?”陳和尚飲畢,徐曰“有。”蒲阿見其無懼容,漫為好語云:“有過當面論,無後言也。”5。《贈鎮南軍節度使良佐碑》:天興元年六月乙亥,尚書左丞臣蹊上故禦侮中郎將陳和尚死節事,且言:“臣以使事至朔方,有為臣言者:‘中國百餘年,唯養得一陳和尚耳。’乞褒贈如故事,以勸天下。”事聞,詔贈鎮南軍節度使。

6。《金史》:九年正月,三峯山之敗,走鈞州。城破,大兵入,即縱軍巷戰。陳和尚趨避隱處,殺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國大將,見白事。”兵士以數騎夾之,詣行帳前。問其姓名,曰:“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大昌原之勝者我也,衞州之勝亦我也,倒回谷之勝亦我也。我死亂軍中,人將謂我負國家,今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時其降,斫足脛折不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絕。大將義之,酹以馬湩,祝曰:“好男子,他再生,當令我得之。”時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詔贈鎮南軍節度使,塑像褒忠廟,勒石紀其忠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