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4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石敬瑭,父名臬捩(nièliè)雞,歐陽修稱“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編寫《舊五代史》則説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秋時衞國大夫石碏、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代,漢朝衰亡,關中京城動亂,其子孫後代漂泊西部邊遠地區,定居甘州(今甘肅張掖)。

但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中説他這個姓不知道最初的來歷唐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於太原汾陽裏,家裏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時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對他很器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存勖聽説他善於騎,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李嗣源請求將他調往軍中,李存勖同意了。李嗣源讓他統領自己的親軍鋭騎兵“左軍”號稱“三討軍”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此後,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成為李存勖的一員驍將。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和後梁大將劉鄩對陣戰時,劉鄩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軍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領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東擋西殺,左衝右突,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掩護李存勖後撤。事後李存勖稱讚他勇猛威武,‮摩撫‬着他的背脊説:“大將門下出強將,這話不錯啊”並頒賜給他財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岳父李嗣源。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李嗣源與劉鄩戰於莘城,李嗣源與石敬瑭陷於陣中,石敬瑭身揮劍,來回輾轉苦鬥,奔跑數十里,大敗劉鄩。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晉軍和後梁大將賀瑰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今山東東阿東北),李嗣源卻中了劉鄩的埋伏,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殿後,拼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不久後,梁晉又大戰於胡柳陂,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死,石敬瑭又率領他的左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後梁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後梁龍德元年(921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在德勝渡擊敗後梁大將戴思遠,斬首兩萬多人。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在胡盧套作戰,後唐軍隊逐漸敗退,石敬瑭着敵軍鋭,拔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體保護李嗣源撤退,敵人幹望着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李嗣源,兵刃將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戰戟衝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兇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李嗣源才免於一死。這一年,後唐莊宗李存勖在鄴城繼承皇位,改年號叫同光。

派李嗣源越過黃河,孤軍深入襲取鄆州。鄆人開始沒有發覺他們,石敬瑭率領五十個騎兵跟隨李嗣源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內,鄆兵前來阻擊,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後續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鄆城的中心地帶,而佔據了鄆城。接着平定汴水,滅掉了後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天下的局面,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石敬瑭與李從珂功勞最大,莊宗時石敬瑭官位不顯赫是因為不喜歡自我誇讚的原因,這隻有李嗣源心裏明白。

石敬瑭不僅在戰場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難題時又是他為李嗣源分析局勢,指點津。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勸李嗣源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在趙在禮兵變魏博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趙在禮,李存勖於是任李嗣源為統帥,派去鎮壓,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時,自己的軍隊也發生了兵變,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這時就想隻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説:“豈有在外領兵,軍隊發生兵變後,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

我願領騎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李嗣源這才醒悟過來,立即派他領兵先行,自己隨後跟進。石敬瑭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渡過黃河,佔領汴州。等到李嗣源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嘆息説:“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李嗣源。李嗣源馬上派遣石敬瑭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莊宗遇內亂而亡。同月,李嗣源進入了洛陽,嘉獎石敬瑭的功勞,由總管府都校提拔為陝州府兵馬留後。最後終於李嗣源像石敬瑭預料的那樣登上帝位。

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保義軍節度使,還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後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衞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十月,任御營使,快速地平定汴州節度使朱守殷的叛亂。因功擢升宣武軍節度使、侍衞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衞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號。

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加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又加封駙馬都尉。後唐長興元年(930),加封檢校太尉。九月,東川節度使董璋叛亂,石敬瑭任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次年,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衞副使。六月,改任河陽節度使,仍兼握兵權。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秦王李從榮上奏北方契丹、吐渾、突厥犯邊,需要一名大將統帥邊軍,眾臣認為只有石敬瑭和康義誠能夠擔當。石敬瑭本來就不願做軍副帥,自願北上。十一月四,石敬瑭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掌握了河東這塊後唐起源地區的軍政大權。

第二天,在中興殿宴飲,石敬瑭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説“: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只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隨時申報。”石敬瑭再拜告辭,明宗淚打濕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皇上過度悲傷,後來果然從此與石敬瑭永訣,沒能再度相見了。

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後,石敬瑭聽到消息,像喪失父母一樣悲痛不止。後唐應順元年(934年),李從厚繼位,是為後唐閔帝。石敬瑭被加授中書令,調任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讓在陝西的李從珂任河東節度使。李從珂因此發動了岐陽兵變,最後用眼淚使李從厚派去鎮壓他的將士歸降於他,然後領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隨將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後,石敬瑭就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將李從厚幽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最後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繼位以後,任石敬瑭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等軍蕃漢馬步總管。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後患,但並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據地。

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后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后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後唐亡於他手。

石敬瑭回去之後,更是小心防範,其李氏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醉醺醺地對她説:“這麼着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來告訴了石敬瑭,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因為酒後人常説些平時不想説的話。

從此石敬瑭就開始為以後做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首都的來客面前裝出一副病態,説自己沒有力治理地方政務,以此來麻痹李從珂;另一方面,他幾次以契丹侵擾邊境為名,向李從珂要大批軍糧,説是屯積以防敵入侵,實際是為以後打算。李從珂被他矇在鼓裏,屢次上當,但石敬瑭的部下卻看了出來,在朝廷派人勞將士時,有的人就高呼萬歲,想擁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賞。石敬瑭害怕事情,就將領頭的將士共三十六人殺死。

為防止以後有變時措手不及,石敬瑭決定試探李從珂,就上書假裝辭去馬步兵總管的職務,讓他到別的地方任節度使,如果李從珂同意就證明懷疑自己,如果安撫讓他留任説明李從珂對他沒有加害之心。但李從珂卻聽從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説:“河東調動也要反,不調動也會反,時間不會太長,不如先下手為強。”後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啓運中正功臣”名號。

接着降詔催促石敬瑭前往鄆州就任,這下刺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派遣桑維翰勾結契丹做了兒皇帝,從此留下百世罵名。石敬瑭先裝病不走,然後又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説李從珂是養子,不應該繼承皇位。李從珂就下令罷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職,然後派兵討伐,命張敬達領兵攻打太原。安重榮、安元信、安審信率軍來援,張萬迪等人率軍來降。這個月裏,城外圍軍進攻得非常烈,石敬瑭親自抵擋飛箭石,人心雖然堅定,但倉裏的糧食卻逐漸匱乏。

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7]劉知遠(即後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麼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從雁門關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後偷襲大敗後唐軍隊,殺死一萬多人。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石敬瑭則將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三十萬匹。

被後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土,而且使契丹輕易佔領了長城一帶的顯要地區,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直入直到黃河域,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治時期丟了平州,寧州和營州在後唐滅後梁之戰時被契丹趁機奪取。此外後晉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佔領。

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説: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石敬瑭稱帝后,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30萬匹。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在契丹鐵蹄之下。

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現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西柳林村,俗稱柳林莊)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賄賂契丹,亦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許趙德鈞之請。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於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説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車駕入汴州,翌年(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外,每逢吉凶慶弔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

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身南歸。

後普天福二年(937年),天雄節度使範廷光反於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大遼”侍衞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後晉天福四年(940年),楊光遠擅殺範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

後晉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在稱帝之前,石敬瑭不管是自己還是治理地方政務,都很節儉,但做了皇帝后就開始奢侈起來,他的宮殿都用黃金、美玉、珠寶等物裝飾得富麗堂皇,建國之初,首都定在洛陽,後來又嫌其破舊,就遷都汴州(今河南開封),將汴州升為東京開封府。為了鎮壓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許多殘酷的法律,施加的刑罰也多是一些慘不忍睹的方式:割舌頭,將人肢解,灌鼻子,放在鍋裏蒸煮等等。

此外,他對於士人也不信任,覺得他們不為國家着想,只知道為自己的子孫謀利,所以石敬瑭又像後唐那樣重用宦官,使宦官勢力重新抬頭。

石敬瑭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建奇功,因此進入汴京,滅亡後梁,在後唐莊宗李存勖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石敬瑭與後唐末帝李從珂的功勞最大。

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效節指揮使趙在禮於魏州發動兵變。後唐莊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軍平叛,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隊也發生了兵變,與魏州的叛軍聯合一起擁戴李嗣源為主。李嗣源本想班師回朝請罪,石敬瑭則勸他奪取汴州(今河南開封),以成就大事。李嗣源別無良策,只得接受了這個意見。於是,石敬瑭便自告奮勇,親統三百驍騎為前鋒,搶佔汴州。然後又回兵渡過汜水(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直取洛陽。

石敬瑭為了謀求自保,向遼太宗求救。表示願意稱臣於契丹,並答應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禮,而且在事成之後把雁門關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獻與契丹。打敗唐軍後,接受耶律德光的冊封為晉帝,他信守前言,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只有34歲。石敬瑭當皇帝后,常常得接待來宣詔的倨傲契丹使者,而且要跪地拜受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詔敕。

石敬瑭天福年間,後晉朝廷為了免起兵端,上上下下對契丹人尊敬無比,但契丹的使者來後,無禮驕橫、橫加斥責時有不得不卑躬屈膝地應酬。大臣中除了桑維翰少數幾個人外,都對契丹人有氣,主張抵禦契丹。石敬瑭也曾動搖過,但看了桑維瀚的長篇奏摺,又覺得當兒皇帝好處較多,所以一直到死也沒有自己扔下兒皇帝這頂帽子,還是他的兒子為他出了一口惡氣。

雖然石重貴最後由於主將投降而亡契丹,但兩次戰勝契丹兵還是對於中原人民的抗遼鬥爭起了鼓舞和促進作用。石敬瑭卑事契丹,每年進貢三十萬匹,也不能絕對説沒有一點好處,他當皇帝的六年在客觀上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短時的安定,但是,割讓十六州又使他的這一點點小功勞化為烏有,因為他的兒子在抗擊契丹時已經沒有險要可守,終使中原又遭戰火蹂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