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好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歎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達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賁焉,愀然有不平之狀.子張進曰:“師聞卜者得賁卦,吉也,而夫子之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衞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衞,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云雲如是,然後夫子曰:“當從某子幾是.”孔子問漆雕憑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此三大夫孰賢?”對曰:“臧氏家有守龜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為一兆,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也,微而著.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見,孰克如此.”魯公索氏,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而亡.”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過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虛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也,盍徃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於卿.虛芮之君曰:“嘻!吾儕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遠自相與而退,鹹以所爭之田為閒田也.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曾子曰:“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歡,其莊足以成禮.”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哀公問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作而對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袞冕者,容不襲慢,非矜莊,服使然也;介胃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且臣聞之,好肆不守折,而長者不為市,竊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孔子謂子路曰:“見長者而不盡其辭,雖有風雨,吾不能入其門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愻以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從已.”孔子曰:“君子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釐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至,釐婦室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户而不納,釐婦自牖與之言:“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建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期於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孔子曰:“小辯害義,小言破道,關睢興於鳥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別;鹿鳴興於獸,而君子大之,取其得食而相呼.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氣,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蓁.豳詩曰:『殆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今汝下民,或敢侮餘.』”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後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敦以德讓,其樹置本,備豫遠矣.初,大王都豳,翟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於是屬耆老而告之,所吾土地.吾聞之君子不以所養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遂獨與大姜去之,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焉.』天之與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惡能侮.鄁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儛.』”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禾忽>紕於此,成文於彼,言其動於近,行於遠也.執此法以御民,豈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譯文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麼帽子啊?”孔子不回答。魯哀公説:“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説話,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説:“因為您問問題不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魯哀公説:“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孔子説:“舜作為君主,他的政治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換無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淨無慾,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物變化。所以,四海之內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動植物之類,鳳凰飛來,麒麟跑來,鳥獸都被他的仁德化。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愛惜生命的緣故。您不問這些治國之道而問戴什麼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果,他們就相互説:“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裏讓他給評判呢?”他們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着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着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着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説:“唉!我們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於是,他們就一起遠遠地退讓,都把所爭的田作為閒田。

孔子説:“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教導大家就聽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評析這也是許多小篇章的匯聚。首章是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哀公不問大事,孔子説的卻是大事。講舜“好生而惡殺”

“授賢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這是從政的本。

“虞芮二國”章是對文王實施教化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