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三十一章華夏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華夏之樹劉協對於新文和國語的改革只做了短短的一席評話,但對於中央治略府的文教總院而言,這卻是三十年內也無法完全完成的工作,諸葛瑾、蔣琬和胡昭三人回去後,在三後就召開了相關的論證會,並以太學府名義召集了各大學府語言學和文化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學者進行集體討論,對於新文和國語的規定、音標和標點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初步探討,並在太學府內成立國文研究院,在中央治略府成立國文司用於新文和國語的推廣。
對於古文典籍的官方註釋治略府提出了三十年計劃,而教材新文化的工作將在二十五年以前完成。
在國政總局方面,藏州治略台正式成立,由李嚴擔任第一任治略總督,楊孚擔任第一任駐防總督。
此時的藏州還沒有獨立的民族體系,主要還是西涼一帶的北羌南下,在青海湖和黃河上游一帶的遊牧民,南方是橫斷山脈濮僚系部落沿着長江北上的六犛牛部落。
這幾年,劉協漸漸離了政事管轄,主要
力都投向了經濟、技術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上,在和太學府學者就華夏同源觀點的討論上,劉協認為目前藏州的原住民確實存在,但本質上卻是早年從中原移居過去的,具體移民的時間應該是夏朝前後。
現在留在藏州的原住民都應該是仰韶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地分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以三星堆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這是整個華夏文明的兩個主體,而現在藏州內的原住民文化可以理解為華夏文明兩個祖先文明分支地融合。
位於青海和陝西之間的仰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時間上限是8000年以上,仰韶文化在發展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分化,一種是沿着黃河向東。和黃河中下游地其他部落融合,最終誕生了華夏文明的主體系,一種則沿着黃河向西,一直向黃河上游前進。形成了羌榮早期民族部落。
長江文明中,三星堆文化並不是唯一的起點,和其他長江中下游文明演化了蜀、楚、越三種文化,開始和黃河文明的新主體----中原文化開始融合,最終形成了華夏文明。
三星堆文化一部分選擇沿長江繼續向上,進入藏州,形成了六犛牛部落文化,最終羌榮部落和六犛牛部落最終在藏州實現了碰撞,他們做為華夏文明兩大起源點文化的兩個分支,在這裏發生了融合。如果劉協不干預,他們就會形成吐蕃文明,而出現了華夏文明一個分支。
説到底,藏族和華夏族是真正的同源民族,如果黃河文明是父親,長江文明是母親,那麼藏和漢應該可以説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在華夏同源的論證上,劉協雖然沒有在大漢時代找到仰韶文化的遺址,但通過藏原住民稱漢人為“嘉”(當時的嘉和夏同音)以及周禮典籍可以論證出。藏漢是三千年前夏人東西分開發展地不同結果,所以藏的原住民應該享有華夏族稱謂,必須享有帝國子民的一切權益,任何人不得將原住民做為傭工和奴隸使用,不得歧視,不得掠奪,恰恰相反,作為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大漢帝國的漢族必須對藏的原住民提供一切儘可能的援助。
由於藏州原住民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風俗。也沒有統一的地區政權,劉協判定從華夏二十五年開始,藏民悉數迴歸華夏大族,不設單獨地民族設置。
在對藏州原住民考證的過程中,一個劉協沒有想到的事情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軌道,那就是對整個華夏民族的起源和發展歷史的總結和考證。
劉協自然的成為太學府華夏民族起源與發展論證研究會的領銜人物。這個研究會集合了整個大漢帝國最優秀的歷史學者、考古學者、民族學者、人文社會學者和其他相關各行業學者。總計兩百餘人,在天京城舉行了為期六個月地辯證。而劉協的華夏文明雙源論,即以黃河文明為父,以長江文明為母的觀點成為最主的觀點。尤其是炎黃之爭,夏商之址和東西兩週為華夏文明雙源論一個最主要的論證過程,
據民間傳説、歷史紀錄,尤其是西周的一些史籍,加上對朝歌地發掘,以及龍骨被劉協做為商朝文字定為甲骨文,經過十餘年統計後,大漢帝國地中央帝國、天京學府、京都理工、長江學府、南京學府、黃河學府、西京學府、襄陽學府(江夏學院、荊州學府和江夏技術學院整合後,結合原襄陽學府餘部而成,主學院在江夏,分院在襄陽)、重慶學府、濟南學府、穎川學府、洛陽學府、遼東學府、巴比倫學府、羅馬學府、南海學府十六家國級學府的兩百多位學者在大量史籍和資料地基礎上,進行詳細的論證。
在統一的判定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源頭在南方,從南方移向北方,時間在夏朝和五帝之前,在向北移民過程中出現了五帝,在這時,太學府的考證和辯論結果是出嚳即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亦即《山海經》中的帝俊和卜辭中的高祖之後,一致推翻《史記》所説的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
據《左傳-哀公六年》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乃亡。”判斷夏之前的朝代為陶唐朝。
《史記》以為陶唐(帝堯)之後為有虞氏,有虞氏之後為夏,也就是説有虞就是舜,而有虞之後就是禹。太學府也對此觀點批駁,提出舜是本三代之高祖上帝,則不能為有虞氏的觀點,進一步探悉,認為虞是夏地先民。他們以白虎(虞)為圖騰,故號有虞氏,其首領即禹,所建之方國曰土方。見諸卜辭、《詩-長髮》和《楚辭-天問》等。
據這些觀點,最終認定傳説中的五帝實際上就是陶唐時代的五位皇帝,並
據《山海經》、《遠古帝傳》、《夏初》、《竹書紀年》以及《東周禮記》,最終確定陶唐時代的五位皇帝為帝堯--帝摯-帝韓
-帝顓頊-帝朱(丹朱),而帝嚳(現代郭沫若的論證:嚳就是舜,也就是説舜是堯父親,而非其子。)就是帝堯地父親,為有熊氏部族之王,陶唐時代共傳了四代五帝,自帝堯始至丹朱而終。其中帝堯到帝摯這一代為兄傳弟,其他皆為父傳子。
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很難界定的就是帝嚳(舜)是否為黃帝,黃帝為有熊氏之王,而舜也是有熊氏之王,年代接近,是否可能就是一帝,而黃帝子嗣眾多,傳説有二十五子。那麼有否可能是黃帝之後繼承有熊氏之王的為舜,即舜為黃帝子説,但也有學者認為黃帝就是舜。
支持舜為黃帝者,則支持帝堯--帝摯-帝韓-帝顓頊-帝朱五帝説,而堅持黃帝為舜父的學者則提出了帝舜--帝堯-帝韓
-帝顓頊-帝朱地五帝説。
由於黃帝缺乏直接的文本證據,而黃帝在陶唐時代並沒有稱為黃帝,到了周以黃帝后自居,滅商建周,才有了黃帝説。故此可以斷定,在周朝典籍中,黃帝究竟是否為舜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定。
但《五帝本紀》中又有這樣一個記載:黃帝有二子曰昌意、青陽,嚳有二子曰堯、摯,而《竹書紀年》和《左年公》有記載,舜有二子曰昌意、青陽。結合嚳為舜的商字體。舜為嚳的周字體,相合應起來。可以斷定昌意即堯即太昊,青陽即摯即少昊,是堯為兄先立,故曰太昊,摯為弟後立,故曰少昊。
據這個斷定,太學府也是膽顫心驚的最終認定,嚳就是黃帝的原型,對於黃帝有二十五子的紀錄做出判定,由於當時環境和生存問題,舜不可能有二十五子,而二十五子的説法源於周朝文王時期,在禹時成形的《五藏山經》曾談到舜子二帝,這個説法一直延續到商,從商滅夏,自居同為黃帝之後,
據斷論,劉協和太學府
據字體學最終斷定姬、酉、祁、己、滕、任、、荀、僖、佶、儇、衣十二個上古之姓都是陶唐部族衍生分封地,而真正的黃帝本姓為姬,以姬姓立陶唐,堯後分酉、祁,摯後分己、滕、任,韓
後分、荀,顓頊分僖、佶、儇,朱滅分衣。
酉姓滅,故陶唐開國帝堯後只留祁姓,祁姓後分劉姓,即劉氏為陶唐之後。
正如禹結束了陶唐時代,而啓正式建立夏朝一樣,實際上是黃帝嚳(舜)結束了蚩尤的炎帝時代,而帝堯建立陶唐時代,這是典型父滅子建行為,華夏曆史上,湯滅夏,放桀而不立商,西伯姬昌滅商而不立周,姬發承繼父業立周的行為一致。(這樣的歷史就説明了為什麼真實歷史中曹滅漢而不立魏,司馬懿滅魏而不立晉的原因,其實都是效仿古代賢帝而已,其他所謂曹
忠漢,不願做逆賊,司馬懿忠魏,不願做逆賊的話都是胡亂瞎説,結合歷史中賢帝行為,我們一下就可以發現歷史的真相。)丹朱同時期就出現了禹,禹是有虞部落的首領,
據《竹書紀年》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而《國語-周語上》載祭公之言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論證結果為當時后稷是禹地大臣“后稷放帝朱”實際就是禹為奪權而放逐了帝朱。
據《墨子-兼愛下》與《非攻下》所載,禹放丹朱後並沒有完全控制政權,丹朱之子苗民(即三苗)曾一度稱王,與禹分庭抗禮,《國語-周語下》載太子晉曰:“王無鑑於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
“夏、商之季”就是指桀、紂二王,太子晉把黎、苗和此二王相提並論,可知苗民曾為王,一度掌握政權,蓋因其乃帝室之胄。但無稱帝之説。後來禹伐而之(實際上應該是驅逐),最終戰勝了陶唐時代的舜地黃帝部落,奪取了政權。
經過一系列的論證,華夏文明的歷史從炎帝(神農氏)開始立帝。炎帝之前各部落都是分散發展,雖有戰爭,但並沒有形成部落聯盟,即各部落有王,至炎帝時,各部落聯盟之王稱為帝。
帝國學者對藏、韓、瀛等落後地區還是母系社會進行考證,據《白虎通德論》等古籍所載:“謂之伏輛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卧之,起之吁吁,飢時求食。飽即棄餘。茹
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犧仰8觀於天,俯察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犧也。”認為原始社會起初為母系社會,其後進入正統的父系社會,而父系以男
為主體的社會才是正統和先進地社會體系。華夏紀元前三千百年左右伏羲為華夏文明比較開化的時候。伏羲是整個中原諸族、黃河
域各部落地首領,但在伏羲之後,整個部落已經分散開,彼此的距離都很遠,形成了數十個小部落,雖然大家仍然尊伏羲地妹妹女媧為王,但更多的部落還是選擇離開,其中就有炎帝所在的羌族分支部落,他們在姜水
域形成了新的完整地部落體系。並以姜為姓。除了姜
部落之外,還有最終誕生黃帝地姬姓部落。
大約是在華夏紀元前兩千年左右,姜氏部落從渭河域南下,進入荊州南部(今湖南省炎陵縣)和當地長江
域的文明融合,誕生了神農部落,由於長江
域為稻文明和農業文明。這個時候就有了炎帝教習姜氏部落從遊牧生活走向農耕地事情。隨着炎帝將姜氏部落擴張,逐漸融合南方的部落。形成了一個以荊州為主體的大部落聯盟,並開始再次向北方開拓,成為天下部落聯盟地首領,真正成為華夏部落的帝,在這個過程中,農耕和其他知識也傳到了中原,為中原各部落崛起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