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孝行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升王崇郭文恭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王頒弟頍楊慶田翼紐因劉仕俊翟普林華秋徐孝肅《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呂覽》雲:“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納紀也。執一術而百善至,百去,天下順者,其唯孝乎!”然則孝之為德至矣,其為道遠矣,其化人深矣。故聖帝明王行之於四海,則與天地合其德,與
月齊其明;諸侯卿大夫行之於國家,則永保其宗社,長守其祿位;匹夫匹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於當年,揚休名於千載。是以堯、舜、湯、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風;孔、墨、荀、孟稟聖賢之資,弘正道以勵其俗。觀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澆風愈扇,禮義不樹,廉讓莫修。若乃綰銀黃,列鐘鼎,立於朝廷之間,非一族也;積龜貝,實倉廩,居於閭巷之內,非一家也。其於愛敬之道,則有未能備焉。哀思之節,罕有得其中焉。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孔門有以責衣錦也。
且生盡養之方,終極哀思之地,厥跡多緒,其心一焉。若乃誠達泉魚,
通鳥獸,事匪常倫,斯蓋希矣。至如温牀、扇席,灌樹、負土,苟或加人,鹹疾俗。斯固仁人君子所以興嘆,哲後賢宰所宜屬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優爵賞以勸其心,存懇誠以誘其進,積歲月以求其終,則今之所謂少者,可以為多矣;古之所謂難者,可以為易矣。
長孫慮等闕稽古之學,無俊偉之才。或任其自然,情無矯飾;或篤於天,勤其四體。並竭股肱之力,鹹盡愛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歡,忘懷軒冕之貴。不言而化,人神通
。雖或位登台輔,爵列王侯,祿積萬鍾,馬跡千駟,死之
曾不得與斯人之徒隸齒。孝之大也,不其然乎。
案《魏書》列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升、王崇、郭文恭為《孝傳》,《周書》列李棠、柳檜、杜叔毗、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為《孝義傳》,《隋書》列陸彥師、田德懋、薛浚、王頒、田翼、楊慶、郭世俊、紐因、劉仕俊、郎方貴、翟普林、李德饒、華秋、徐孝肅為《孝義傳》。今趙琰、李棠、柳檜、杜叔毗、陵彥師、李德饒入別傳及其家傳,其餘並從此編緝,以備《孝行傳》雲。
長孫慮,代人也。母因飲酒,其父真呵叱之,誤以杖擊,便即致死。真為縣囚執,處以重坐。慮列辭尚書雲:“父母忿爭,本無餘惡,直以謬誤,一朝橫禍。今母喪未殯,父命旦夕,慮兄弟五人並衝幼。慮身居長,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歲。更相鞠養,不能保全,父若就刑,墜溝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嬰弱眾孤,得蒙存立。”尚書奏雲:“慮於父為孝子,於弟為仁兄,尋情究狀,特可矜
。”孝文帝詔特恕其父死罪,以從遠
。
乞伏保,高車部人也。父居,獻文時為散騎常侍,領牧曹尚書,賜爵寧國侯。以忠謹慎密,常在左右,出內詔命。賜宮人河南宗氏,亡後,賜以宮人申氏,宋太子左率申坦兄女也。歲餘,居卒。申撫養伏保,嚴肅,捶罵切至,而伏保奉事孝謹,初無恨
。襲父侯爵,例降為伯。稍遷左中郎將。每請祿賜,在外公私尺丈所用,無不白知。出為鄯善鎮將。申年逾八十,伏保手製馬車,親自扶接,申欣然隨之。申亡,伏保解官,奉喪還洛。復為長兼南中郎將,卒。
孫益德,樂安人也。其母為人所害。益德童幼,為母復仇,還家哭於殯,以待縣官。孝文、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決,又不逃罪,特免之。
董洛生,代人也。居父喪過禮,詔遣秘書中散温紹伯奉璽書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詔其宗親,使相喻獎,勿令有滅
之譏。
楊引,鄉郡襄垣人也。三歲喪父,為叔所養。母年九十二終,引年七十五,哀毀過禮。三年服畢,恨不識父,追服斬衰,食粥服,誓終身命。經十三年,哀慕不改,為郡縣鄉閭三百餘人上狀稱美。有司奏宜旌賞,復其一門,樹其純孝。詔別敕集書標揚引至行,又可假以散員之名。
閻元明,河東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鄉閭。太和五年,除北隨郡太守。元明以違離親養,興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淚喪明。悲號上訴,許歸奉養。一見其母,母目便開。刺史呂壽恩列狀上聞,詔下州郡,表為孝門,復其租調兵役,令終母年。母亡服終,心喪積載,每忌,悲動傍鄰。昆弟雍和,尊卑諧穆,安貧樂道,白首同歸。
又猗氏縣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喪父,泣慕十載,奉養其母,孝著鄉邑。而力田積粟,博施不已。
又河東郡人楊風等七百五十人,列稱樂户皇甫奴兄弟,雖沉屈兵伍,而尚彌高,奉養繼親,甚著恭孝之稱。
又東郡小黃縣人董吐渾、兄養,事親至孝,三世同居,閨門有禮。景明初,畿內大使王凝奏請標異,詔從之。
吳悉達,河東聞喜人也。兄弟三人,年並幼小,父母為人所殺。四時號慕,悲鄉鄰。及長報仇,避地永安。昆弟同居四十餘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雖於儉年,糊饘不繼,賓客經過,必傾所有。每守宰殯喪,私辦車牛,送終葬所。鄰人孤貧窘困者,莫不解衣輟糧,以相賑恤。鄉閭五百餘人詣州稱頌焉。刺史以悉達兄弟行著鄉里,板贈悉達父
海太守。悉達後
改葬,亡失墳墓,推尋弗獲。號哭之聲,晝夜不止,叫訴神祇。忽於悉達足下地陷,得父銘記,因遷葬曾祖已下三世九喪。傾盡資業,不假於人,哀
毀悴,有過初喪。有司奏聞,標閭復役,以彰孝義。
時有齊州人崔承宗,其父於宋世仕漢中,母喪因殯彼。後青、徐歸魏,遂為隔絕。承宗至孝,萬里投險,偷路負喪還京師。黃門侍郎孫惠蔚聞之,曰:“吾於斯人,見廉範之情矣。”於是吊贈盡禮,如舊相識。
王續生,滎陽京縣人也。遭繼母憂,居喪,杖而後起。乃終禮制,鬢髮盡落。有司奏聞,宣武詔標旌門閭,甄其徭役。
李顯達,潁川陽翟人也。父喪,水漿不入口七,鬢髮墮落,形體枯悴。六年廬於墓側,哭不絕聲,殆於滅
。州牧高陽王雍以狀奏,靈太后詔表其門閭。
倉跋,滎陽京縣人也。喪母,水漿不入口五,吐血數升,居憂毀瘠,見稱州里。有司奏聞,孝武帝詔標門閭。
張升,滎陽京縣人也。喪父,飲水絕鹽,哀毀過度,形骸枯悴,骨立而已,發落殆盡。聲聞鄉里,盜賊不侵其閭。州表以聞,標其門閭。
王崇,字乾邕,陽夏雍人也。兄弟並以孝稱,身勤稼穡,以養二親。仕梁州鎮南府主簿。母亡,杖而後起,鬢髮墮落。未及葬,權殯宅西。崇廬於殯所,晝夜哭泣,鳩鴿羣至。有一小鳥,素質黑眸,形大於雀,棲於崇廬,朝夕不去。母喪闋,復丁父憂,哀毀過禮。是年夏,風雹,所經處,禽獸暴死,草木摧折。至崇田畔,風雹便止,禾麥十頃,竟無損落。及過崇地,風雹如初。鹹稱至行所。崇雖除服,仍居墓側。於其室前,生草一
,莖葉甚茂,人莫能識。至冬中,復有鳥巢崇屋,
養三子,
羽成長,馴而不驚。守令聞之,親自臨視。州以聞奏,標其門閭。
郭文恭,太原平遙人也。仕為太平縣令。年逾七十,父母喪亡。文恭孝慕罔極,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跣足負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積年不已。見者莫不哀嘆。尚書聞奏,標其門閭。
荊可,河東猗氏人也。質樸,容止有異於人。能苦身勤力,供養其母,隨時甘旨,終無匱乏。母喪,水漿不入口三
,悲號擗踴,絕而後蘇者數四。葬母之後,遂廬於墓側,晝夜悲哭,負土成墳,蓬髮不櫛,菜食飲水而已。然可家舊墓,塋域極大,榛蕪至深,去家十餘里。而可獨宿其中,與禽獸雜處,哀
遠近,邑里稱之。大統中,可鄉人以可孝行足以勸勵風俗,乃上言焉。周文令州縣表異之。及服終之後,猶若居喪。大冢宰、晉公護聞可孝行,特引見焉。與可言論,時有會於護意。而護亦至孝,其母閻氏,沒於敵境,不測存亡。每見可,自傷久乖膝下,而重可至
。可卒後,護猶思其純孝,收可
子於京城,恆給其衣食。
秦族,上郡洛川人也。祖白、父雚,並有至,聞於閭里。魏太和中,板白潁州刺史。大統中,板雚酈城郡守。族
至孝,事親竭力。及父喪,哀毀過禮,每一慟哭,酸
行路。既以母在,恆抑割哀情,以
其母意。四時珍羞,未嘗匱乏。與弟榮先,復相友愛,閨門之中,怡怡如也。尋而其母又沒,哭泣無時,唯飲水食菜而已。終喪之後,猶蔬食,不入房室二十許年。鄉里鹹嘆異之。其邑人王元達等七十餘人上其狀,有詔表其門閭。
榮先亦至孝,遭父喪,哀慕不已,遂以毀卒。邑里化其孝行。周文嘉之,乃下詔褒美其行,贈滄州刺史,以旌厥異。
皇甫遐,字永賢,河東汾陰人也。累世寒微,而鄉里稱其和睦。遐純至,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後遭母喪,乃廬於墓側,負土為墳。復於墓南作一禪窟,陰雨則穿窟,晴霽則營墓。曉夕勤力,未嘗暫停。積以歲年,墳高數丈,週迴五十餘步,禪窟重台兩匝,總成十有二室,中間行道,可容百人。遐食粥枕塊,櫛風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識。當其營墓之初,乃有鴟鳥各一,徘徊悲鳴,不離墓側,若助遐者,經月餘
乃去。遠近聞其至孝,競以米麪遺之,遐皆受而不食,悉以營佛齋焉。郡縣表上其狀,有詔旌異之。
張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陽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為功曹主簿。並以純至為鄉里所推。元謙謹,有孝行,微涉經史,然
釋典。年六歲,其祖以其夏中熱,
將元就井浴。元固不肯從,謂其貪戲,乃以杖擊其頭曰:“汝何為不肯浴?”元對曰:“衣以蓋形,為覆其褻。元不能褻
其體於白
之下。”祖異而舍之。
南鄰有二杏樹,杏多落元園中。諸小兒競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還其主。樹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
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類,莫不重其
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收而養之。”叔父
其言,遂許焉。未幾,乃有狗母銜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恆憂泣,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祐。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元求代暗。”如此經七
,其夜夢見一老翁,以金鑱療其祖目,於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三
,祖目果明。其後,祖卧疾再周,元恆隨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沒,號踴絕而後蘇。隨其父,水漿不入口三
。鄉里鹹嘆異之。縣博士楊軌等二百餘人上其狀,有詔表其門閭。
王頒,字景彥,太原祁人也。父僧辯,《南史》有傳。頒少俶儻,有文武幹局。僧辯平侯景,留頒荊州。遇梁元帝為周師所陷,頒因入關。聞其父為陳武帝所殺,號慟而絕,食頃乃蘇,哭不絕聲,毀瘠骨立。至服闋,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周明帝嘉之,召授左侍上士。累遷漢中太守,尋拜儀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