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拯救你那正在死去的夢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有時也會有貞淑所説的負罪,本以為通過22年的磨合,家人們早都已經適應了,可是他們偶爾還是會有"反抗"的時候。
這大概是在大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發生的事。大女兒從小就很懂事,凡事自己動手,不用媽媽心,可是有一天,她從朋友家回來後就好像變了個人。
"媽媽,你能不能不上班啊?要是你天天在家就好了,我朋友的媽媽每天都待在家裏,今天還給我們做比薩過了呢。"那時,大女兒最羨慕的就是放學後回家能吃到點心。家中雖然有保姆準備點心,可是孩子還是覺得媽媽親手做得更好吃,所以在朋友家吃了朋友媽媽做的比薩餅,甭提有多羨慕了。
我隨手拿了張紙,畫了個表格,對女兒説:"來!現在讓我們看一下我們全家人一天的程:早上7點起牀,全家人共用早餐;到了8點,家裏就沒有人了,爸爸去上班,你們去上學,媽媽也要去公司;到了下午3點,你們放學回到家,取課本後4點去補習班;補習班結束,晚上到家的時間是7點,那個時間媽媽也回來了。也就是説,在你們白天去學校和下午去補習班的時間,即使媽媽在家,你們也看不到我。如果媽媽不上班,你們就只能在下午3點和4點之間,多看到媽媽1個小時而已。如果碰巧你們那個時間去同學家或者出去玩,多看到媽媽的時間連1個小時都不到。所以,你們為了多見到媽媽1個小時,就讓媽媽在家裏無聊地等待24個小時?你覺得這是不讓媽媽上班的合理理由嗎?"女兒低着頭不説話了。
於是我接着説:"如果你不讓媽媽上班,是不是太自私了呢?你怎麼和弟弟一樣?你是女兒,長大後要成為了不起的人,你現在應該理解、幫助媽媽啊!只有這樣,你以後結婚生了孩子,媽媽才能幫助你啊,知道了嗎?"女兒什麼也沒説,把那張紙疊了起來。
"媽媽,我要收着這張紙。"
"為什麼啊?"
"以後我女兒讓我在家給她做點心的時候,我就讓她看這張紙。"雖然嘴上對女兒那樣説,但其實我心裏也是酸酸的。
現在,我們一家人終於越過了那個適應階段,已經完全構築了一套家庭內部的互助體系。
構築以夢想為核心的家庭體系作為子(母親)若想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幫助,從
本上消除家人"家務事是
子(母親)該做的事"的想法,構築以夢想為核心的家庭體系。
首先,要引導家人對這些問題達成共識-子(母親)要做的事是什麼?
子(母親)的夢想是什麼?應該與家人共享什麼樣的生活狀態?第二,分配家庭角
,共同分擔
子(母親)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義務。第三,讓家人充分地認識到,即使
子(母親)有自己的夢想,家中也不會一團糟。
真正的幸福家庭並不應該去犧牲某一個人的夢想,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在努力達成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共同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很多母親為了子女犧牲自己的人生夢想,期待子女有所回報,這樣不僅對子女來説是個負擔,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失望和悔恨。
所以,有必要認真地思考一下,怎樣才能成為更明智、更幸福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