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公報》再次被迫停刊後,周公館來了兩個外國人。
一個叫白修德,美國《時代》週刊特派記者。另一個叫哈里森·福爾曼,英國《泰晤士報》特派記者(攝影)。
“周先生你好!”白修德的中文很標準,福爾曼則説得有些蹩腳。
周赫煊同他們分別握手,説道:“兩位找我有什麼事嗎?”白修德説:“《大公報》被迫停刊,讓重慶的西方記者如芒在背,現在已經沒有報紙敢報道河南災荒了。我和哈里森準備前往河南實地調查,聽説《大公報》記者已經有了許多一手資料,所以想借來觀閲做準備。”周赫煊回到書房,拿來一沓文字資料説:“這些是採訪稿的影印件,照片需要去《大公報》報社提取。”
“多謝。”白修德把影印件小心收好。
周赫煊道:“是我該謝你們才對,希望兩位能真實的報道災情。”
“一定,”白修德沒有再提河南災荒的事,而是聊起了閒話,“周先生,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導師提起你。導師説,你是他所見過的最清醒的中國人,他和你的總是那麼愉快。”周赫煊笑問:“你的導師是誰?”
“費正清先生。”白修德道。
“哈哈,原來是老費。他在清華教書時就非常嚴厲,你在他手底下沒少吃苦頭吧?”周赫煊大笑。
白修德頗為自豪地説:“當然吃了苦頭。導師認為漢語太難,害怕學生費
力,所以提出了‘本科生不適宜學漢語’的不成文規定。當時學習漢語的本科生只有兩個,導師總把試卷出得很難,試圖讓我們打退堂鼓。於是另一位同學放棄了,而我則是哈佛曆史上第一個學習中文並通過了考試的本科生。”
“看來你語言天賦不錯。”周赫煊説。
白修德道:“在學習漢語之前,我就已經掌握了希伯來語、拉丁語、德語、法語和意第緒語。我第一次對漢語興趣,是在哈佛燕京學社圖書館裏,看到牆上那些漢語書法作品。那太美了,已經
離了文字的範疇,每個
筆字都是
妙的藝術品。對了,周先生,在我離開重慶之前,能向你討要一副書法作品嗎?”
“當然。”周赫煊經常向別人求字,找他求字的還真不多。
周赫煊寫了一道“友誼長存”的短幅,落款用印,白修德拿去裝裱之後便出發前往河南。
第1025章【人市】周赫煊這次是跟老蔣較上勁了,在《大公報》被停刊後,他直接親自寫文章送到《非攻》雜誌社。
《非攻》的總編已經換了好幾個,現任總編不是別人,正是大作家巴金。
在抗戰爆發後,巴金曾擔任《救亡報》編委,結果去年初被國府勒令停刊。同時他還與茅盾一起主編《烽火》(原名《吶喊》),這本雜誌在抗戰初期影響極大。但因戰爭影響,《烽火》總部從上海搬到廣州、再搬到香港,又因香港淪陷而被迫停刊。
巴金此後奔波於西南各地,專門從事文化宣傳工作。
《非攻》總編去年因病離職,周赫煊便寫信請來巴金繼任。在巴金的手裏,《非攻》開始刊載許多左派作家的文章,其中包括茅盾、郭沫若、郁達夫、楊朔等人,各種挑戰老蔣的忍耐極限。
説實話,《非攻》已經距離停刊不遠了。
“李總編,這裏有一篇周先生親自寫的文章。”駱賓基敲門進入總編室。
駱賓基的真實身份是地下黨,但因戰亂影響,他已經和黨組織失去聯繫兩年之久,此後便一直輾轉各地從事文學創作。即便來了重慶,駱賓基也無法重新接觸到黨組織,可見共黨的保密工作有多麼嚴格。
駱賓基是被巴金招進《非攻》雜誌的,現任小説版面的責編。
巴金笑道:“周先生可好久沒給《非攻》投稿了,快拿給我看看。”
“這是一部中篇小説,看得我骨悚然、背心發涼。”駱賓基説。
“又是《神女》那種現實魔幻主義?”巴金問。
駱賓基搖頭道:“紀實的。”巴金翻開稿子一看,小説名為《人市》。
主人公一家是擁有30畝旱地的富農,自耕自足,農忙時也會僱傭長工幫忙。
小説開篇,便是男女主角在抱怨收成不好,接着便來了一幫徵購隊伍。六個人,三匹騾子,住在主角家裏坐催,頓頓須吃白麪雞蛋,連主角夫婦的口糧都被拿去喂騾子了。
由於去年的徵購任務,已經掏空了主角家的存糧,今年又連續遭遇旱災和蝗災,本無法完成縣府定下的徵購額。
無奈之下,主角只能去鄰鄉的岳父家借糧。結果到地方才發現,岳父已經賣了耕牛和部分土地,買來糧食勉強湊足數額才把徵糧人員打發走。但岳父家卻沒有口糧了,米鋪因糧價太低每限售,黑市又米價太高買不起。
身為小地主的岳父,竟因無米下鍋,舉家上吊自殺了。
主角將岳父一家草草埋葬,回去便聯繫大地主,賣地買糧足了徵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