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59章輸在細節之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的‮試考‬終於在落之時結束,一眾考生了試卷,一眾考生在安排下進了驛館休息,等待第二的‮試考‬。

而試卷,則是被統一收起,等待劉辯等人的批閲。

方天晚上,劉辯便匯合蔡邕,丁管,盧植等人批閲卷宗。當然劉辯才學不夠,只是在一邊看着,批閲的任務,則是由盧植等三人完成。

蔡邕等人身為天下大儒,批改這些由經義所處的試題,自然是綽綽有餘。

劉辯看着盧植等三人批閲,也拿出一張已經批閲好的考卷看了起來。

“一號,張意!”劉辯看了一眼名字,在看起其考卷起來,只見那字跡公整,其上也滿是對勾。

至於對勾,也是劉辯採用的後世評卷方式,共計一百題,墨義相當於後世的填空題,而帖經相當於翻譯,明算相當於算數題。

“九十四分,不錯嘛?”劉辯看了一眼分值道!至於其內容劉辯卻是不怎麼懂的,那些經學,劉辯也不太明白,至於明算對劉辯而言又太過簡單。

“哼,有辱斯文!”一旁批閲的蔡邕怒哼一聲,劉辯抬眼看去,只見蔡邕眉頭緊皺。

“這****本沒讀過書,怎麼矇混過關的?”蔡邕將試卷遞給劉辯觀看。

劉辯看後搖頭一笑,只見試卷上滿是各種奇形怪狀的符號。本與答題無關。

“把這****記下來,下次便不與其科舉的機會了,另外除去他薦生的稱號!”劉辯當即下令道。

一旁的侍官點了點頭,將名字記下了。

時間逐漸過去,劉辯也在不停的翻看着試卷,不過領劉辯有些失望,達到九十分的寥寥無幾,其中大多隻有七八十分,而不及格的佔了大半。

劉辯搖頭一笑,看來想渾水摸魚,一步登天的還真不少。不過其中有些試卷答得卻也工整,但有很多空白,可能是寒門子弟閲量不夠的緣故,不過也無礙,還有明的策問與詩賦考驗其真才實學。

“陛下看看這份如何?”一旁的丁管又遞給一份考卷。

劉辯接過一看,正是虞允文的!

其上全部都是紅的對勾,劉辯滿意的點了點頭。

“咦,這一題丁公怎麼沒批閲?”劉辯注意到虞允文所做的題目。

“這一題是伯楷所出,這句話,我也是聞所未聞,只有讓伯楷來批閲了!”丁管無奈搖了搖頭道。

劉辯一笑,蔡邕家藏書無數,想不到出的題目也是如此生僻,就算丁管也沒見過。

蔡邕又接過試卷,看了起來,道:“這意思勉勉強強,並不得其意,算不得對,咦,此書學生未曾拜讀,其上所寫只是學生自己理解!”蔡邕讀着這句話,本能要打錯的手卻一頓,摸着鬍鬚道:“這虞允文態度不錯,今‮試考‬之時,我也曾見過,這題目出的生僻,也怪不得他一個寒門學子做不出來!”

“雖然題未對,但勝在態度細節之上!”蔡邕唸叨着,同時在試卷上打了個對勾,一百分!

劉辯心中暗笑:“這虞允文跟蔡邕脾氣還對上了!也是,蔡邕眼中容不得沙子,虞允文行事認真,讓蔡邕欣賞,也無可厚非!”

“伯楷,這一份也只有你來批閲了!”一旁批閲的盧植也是遞給蔡邕一份考卷。

“咦,這倒是有些意思,居然答對了,我這題可是孤本上的啊!”蔡邕驚訝道。

“那豈不是又是一張滿分的考卷?”盧植驚訝道。

劉辯也看了過去,只見考卷上的名字,正是郭嘉!劉辯看着蔡邕,想看看蔡邕會給郭嘉多少分。

蔡邕正思考着要給多少分,卻見試卷之上,有一塊小小的污漬。

“恩?這是什麼?”蔡邕眉頭一皺。

“是酒漬吧!”一邊的盧植道。

蔡邕拿起考卷聞了聞,果然有一股刺鼻的酒味。蔡邕眉頭一皺道:“怎麼還攜帶水酒進場了?這可是國家大事,豈可飲酒?”此時的科舉,還並未搜身,不想郭嘉居然攜帶了酒水,並且還在考場飲酒,將酒水漸到了考卷之上。引得蔡邕所不喜。

劉辯搖了搖頭,看來此次的基礎檢測,第一名是虞允文無疑了,郭嘉這是輸在細節之上啊。

果然,蔡邕臉一沉道:“此人雖有才華,但行事孟,不足以大用,便給個九十九分!”蔡邕打完分,便繼續去改閲其他的考卷,劉辯也回去休息。

第二,洛陽城校場之上,又繼續開考。

不過策問與詩賦,卻與先前的基本功大不一樣,策問是自己對政治等各種方面的見解,而詩賦是考驗其才華。

一千多學子陸續進場,拿到考卷卻是一臉懵

策問:對當今的形式如何看待?

如何對付逆賊董卓?

科舉的利害,有何改進的辦法?

三選一即可。

詩賦:以當前自己心情作詩一首!

以當今天下的形式賦詩一首!

以秋為題,賦詩一首!

同樣是三選一即可!

這題目,自然是劉辯親自所出,詩賦暫且不論,策問三題,卻包含着各個方面,首先當前的天下形勢,卻是考驗其眼光,對如何對付董卓,卻是考驗其智謀,而對評價科舉,則是考驗其政治眼光。

這三題,卻是涵蓋了各個方面。

收到考卷的眾人,有真才實學的還好,思考一番後,便開始答題,而無真才實學的人呢,則是抓耳撓腮,毫無頭緒。

不過有的人卻也聰明,雖然説不出什麼見解,但提筆就是對劉辯一通讚美,把劉辯直誇到天上去,比如當天天下,陛下系統之勢已經明瞭,比如天下生平,董賊旦夕可滅云云!

一時間,無數學子化身後世考生,就好似做政治一般,一頭霧水,卻是對着國家一頓誇。

只有虞允文,郭嘉二人,提筆思緒間,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見解。

甚至虞允文寫完對天下形勢的見解之後,又開始寫對付董卓的辦法,渾然無視三選一的前提,而另一邊的郭嘉也不逞多讓,只見他也是開始寫第二道對付董卓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