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550章武當書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伯温表示不會直接去洛陽投靠劉辯,而是要假扮成商旅,一路行商,沿途體會劉辯治下的變化。

劉伯温知道自己的身份,乃是漢室宗親,而劉辯身邊,最缺這種人才!外人終究是外人,到頭來也只有宗室靠得住,劉伯温心知自己去投靠劉辯,肯定會獲得重用。

既然會獲得重用,劉伯温當然要悉劉辯這邊的政體,這一年來,劉辯致力於改造商農二部,這個劉伯温早有耳聞。而商農,最貼近民間,劉伯温也只有親自走一趟,看看利弊,才能針砭時弊,更好的為劉辯效力。

劉伯温目前所在南陽東部,名叫舞陽的邊境縣城,沒有急於去縣衙開行商證,而是找下住所之後,便帶着大小喬與裴俊逛縣城去了。

來時劉伯温就曾經嘆,南陽一個邊境縣城就抵得上廬江南部重鎮皖縣。雖然廬江剛安定不久,但南陽也平定沒多久,兩相比較之下,就足以知孰強孰弱。

南陽的縣城之中,各處店鋪,已經開始販賣太師椅,陶瓷等物件。隨着太師椅的問事,相應的,有些木匠據高度又研究出了桌子。不需要劉辯的兑換,以古代百姓的智慧,這些與椅子息息相關的傢俱也慢慢應運而生。

大喬小喬二姐妹可謂是大開眼界,離孫策周瑜之手,這幾兩姐妹臉上便在無哀愁了,猶如出牢籠的飛鳥,得到了久違的自由。

像太師椅,陶瓷這種傢俱劉伯温到沒有購買,但新奇的物件卻也給大小喬買了不少。在城中逛了一陣之後,劉伯温便帶着幾人趕去城外,劉伯温想要看看農業方面的變化。

此時已經是197年十月中,按照天下種植作物的習慣,向來是南稻北麥。而南陽這邊位於中部,但長江支甚多,卻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稻收穫是在九月份上下,然而劉伯温帶着眾人前往附近的田地時,卻見到百姓正熱火朝天的開墾田地。

“看這情況,百姓是要種麥?”見田野裏盡是百姓開墾土地,裴俊驚訝道。

“現在正是麥種時節,可有什麼不妥嗎?”大喬聞言疑惑道。

“你們百姓開墾的土地裏面,還有稻,説明這些田地時收穫稻子沒多久,如今又種植小麥是沒問題。可他們忙的過來嗎?若是種遲了,不僅耽誤了麥子的成,來年在種植稻子,勢必也會耽誤的啊!”大小喬是大家閨秀,不明白這些道理,於是裴俊耐心的解釋。

“可是我看百姓都種好了啊?應該不會耽誤來年種稻吧?”大喬指着田地間一塊塊分好的壟田疑惑道。

裴俊臉一呆,是啊,百姓如今差不多都把小麥種了下去,好似他的擔心是多餘了吧?不過從稻子收割在到開墾麥田,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他們是怎麼做到了。並且裴俊認為就算這麥子明年能夠豐收,但最早收穫也是五月中,那個時候也要開始種植水稻了,百姓忙的過來嗎?

南陽既然是種植水稻為主,百姓卻硬生生在水稻收穫之後種上一季麥子,想法不錯,但中間的時間太緊促了。比如現在,稻子收穫後種植麥子,若是在耽擱晚一些,就算種下去也沒有多大作用,看情況這一季是趕上了,倒是明年麥子收穫在種植水稻,本就沒有時間錯開,又該如何是好呢?

豈不是説?明年的百姓種不成水稻了?

“既然百姓這麼做,肯定有解決的方法,咱們且去問問!”顯然劉伯温也看出了裴俊的擔憂,帶着幾人向幾個勞作完,扛着鋤頭準備回家的百姓走去。

“幾位請了。”劉伯温攔住百姓,向着百姓拱了拱手詢問道:“幾位老鄉,南陽向來是種植稻子的,不知你們怎麼種起麥子來了,難道就不怕耽誤了收成,兩件都得不到收穫嗎?”

“哈哈!”那農夫聞言哈哈大笑,顯然不是第一次碰到外地人這麼問了,放下鋤頭道:“你們看,這是陛下新研製的農具,如今整個冒煙的百姓都在用。再有曲轅犁,耕牛,有了這些東西,在冬季多種一季麥子不成問題。咱們這裏是邊境,官府幫助這邊有些晚,其他大成種下去都好幾天了,不過我們這裏也種的差不多了!”農夫笑呵呵的解釋,劉伯温看着農夫放下的鋤頭大新奇,這鋤頭正是劉辯兑換而來的板鋤。又聽聞有新式的曲轅犁,還有大量耕牛,劉伯温疑惑道:“耕牛?哪裏來的耕牛?”

“與河套冉閔換而來,這幾個月,時常有耕牛運送過來,聽説為此異族騎兵南下,不過被楊將軍與河套的冉閔給擊敗了,傳到這裏,説用的是什麼火牛陣,大漢的騎兵都沒有動手,異族騎兵就被火牛陣給殺光了。如今我們這裏是十里一牛,這地哪有開不完的道理。我只恨田地太少了啊,如今多出一季麥子,來年只怕能天天飽食了。”農夫手掌,對未來盡是期盼。

“火牛陣?這陣法可不好用啊,冉閔能夠用來擊敗蒙古鐵騎,倒也是一員良將!”劉伯温還不知道此事,聽了便沉思起來。

一旁的裴俊早就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詢問道:“老鄉,你們麥種是趕上了,但來年種稻子可怎麼辦,麥收之前就要下稻,你們雖然多上一季稻子,卻損失了明年的稻子,得不償失啊。”百姓連連搖頭道:“哪裏的話?《齊民要術》你們可知道?賈思勰先生寫的農學,陛下與賈思勰先生去年就研究出了育秧法,在南陽試驗過了,只需在一塊天裏種下稻種,待成秧後移植過去就成,這樣就不會耽誤了!雖然我們沒見過,但在宛城那邊有試驗的田地,許多百姓都見識到了,育秧法種出的稻子,可比我們直接撒種好了不知道多少。”

“還有這種事?那如此一來,南陽不僅能收穫一季稻子,還能收穫一季麥子,糧食多出一倍,當真是…”裴俊心中的驚訝都不知如何來形容了。

今年年初,冀州可謂收穫奇少,劉辯又發動商戰,現在聽説冀州的兵馬是借糧吃,有的下河烤魚,有的吃桑葚,別提多可憐了。而他在的劉繇麾下,也是過得緊巴巴的,忍飢挨餓是常有的事。

但反觀劉辯治下,國泰民安不説,糧食種植居然從一季提升到兩季,這樣的產量就是提高了一倍。那劉辯這邊不僅僅百姓不會餓肚子,而且還有大量的糧食盈餘,三年五載看不出什麼,但時間一長,天子憑藉這個優勢耗都能耗死其他諸侯。

後方的大小喬,聽了南陽稻子,麥子一年替種植,都是十分吃驚,又聽聞這是劉辯的傑作,對於他的崇拜之情一時間都無以言表。與這農夫談了大半天,劉伯温瞭解了許多新奇的農作方式與新奇的農具。最後得知這些東西是出自賈思勰與劉辯之手後,劉伯温對二人都十分佩服。

能提高糧食產量,使一季變二季,這樣就能活更多的百姓,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

劉伯温隨後告辭離開,第二天又去縣衙置辦行商證,再次瞭解了商部的一些機構運作。次便又啓程上路了,劉伯温的行程是,宛城,武當,長安,洛陽。

宛城是南陽的首府,怎麼也要去看了看的,而武當,就更加出名了。自前年武當書院建立以來,便引了南陽,潁川,荊州一帶的學子前去讀書。

若説潁川有潁川書院,荊州有荊山書院,為何卻都來武當書院匯聚呢?

武當這個地方就不多説了,山清水秀,實乃天福地,比之潁川書院,荊山書院好了不知道多少。劉辯又花大價錢建造,其規模不下於洛陽書院,長安書院,並且其建造在名山之上,比之長安,洛陽書院更加引人。

如今武當書院建成不到一年,已經能夠與長安書院,洛陽書院的規模相媲美,若是時候出了些俊傑,恐怕是要把其他兩座給比下去了。

最主要的就是是師!衡量一個書院的利弊,自然要以師資力量來判定了,潁川書院的創立者荀的離開,加入武當書院,在武當縣落地生,帶走了潁川的底藴。荀,荀諶,荀衍如今都是武當書院的老師,荀更是院長。

而以荀的威望,更是拉開了許多品行高潔的名士充任武當書院的老師。當然這都不是武當書院最引人的,卻引人的,卻是謝安!

謝家是去年加入武當縣,謝安經過劉辯的請求,也是在武當書院做起了老師,閒暇之時與高士遊于山林,平時教導學子,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很快便名傳四方。

傳説孔子第一三千,達者七十二,而謝安所帶的學子,比起其他老師教出來,無論是德行,還是能力都要好上許多。不知不覺間,名氣便傳了出去,甚至有人將謝安與孔子做比較,説他的教學能力,不下於孔子。

如此一來,各地的學子爭相前往武當,只為聽謝安一堂課,而聽了謝安課的,收穫頗豐,又留了許多人下來。武當書院憑藉着謝安,引了大量的學子,一舉超過了老牌的潁川書院,荊山書院。

而第二點,就是底藴,師資力量與名氣都打了出去,武當書院又建立在武當山這山明水秀的天福地,想不出名都難。而真正的底藴卻是書!

在劉辯這邊什麼最好,就是書多,是寒門學子的福地,而武當書院,劉辯命人刊印大量的書冊作為讀物,就像後世圖書館一樣,學子求學不止從老師身上汲取,還有自己學習,而武當書院的底藴就是書,由此又引了大量的學子。

造紙術與印刷術劉辯可都掌握在手中,劉辯這邊賣紙,賣書,但卻不賣技術,因此其他諸侯的地盤上雖然有紙有書,但卻不氾濫。至於書院將大量的紙書代替竹簡成為底藴就更不可能。

而因為謝安與書,武當書院的名氣已經蓋過了潁川書院,這讓劉伯温很是好奇,區區兩年不到,武當書院居然能超過百年的潁川書院,這謝安到底是什麼人物?

劉伯温迫切想見見謝安,也順便看看武當書院又出了些什麼人才。畢竟潁川書院可是出了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這等人物,底藴在那裏,若是武當書院名氣大,卻不能出什麼大人物,恐怕過不了多久也會落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