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在這裏徘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餘傑《鐵與犁》:百年中關係沉思錄本書是餘傑隨同大型電視記錄片《鐵與犁——百年中
關係沉思錄》攝製組訪問
本時寫下了一組訪問
記。在訪問
本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裏,餘傑先後訪問了十多個大中小城市,採訪了包括國會議員、政府官員、二戰老兵、和平友好人士、大學教授、律師、記者以及普通民眾在內的近百人。如此深入而廣泛地接觸
本社會,即便是在
本生活多年的留學生和其他人士也難以做到。也許,它能為那些對
本及中
關係問題
興趣的朋友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
一歷史在這裏徘徊本,一個開滿美麗的櫻花的國度,一個將
常生活高度藝術化的國度。
本,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曾經是中國文化最熱烈的崇拜者和學習者。在
本,最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某些
髓部分,如服裝、建築、書法、圍棋和禪宗思想。
本,東亞邊陲的一個羣島之國,近代以來卻又用武力將中國
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所遭受的苦難許多都與本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歷史學家郭廷以認為:“兩千年來,中國施之於
本者甚厚,有造於
本者至大,百年來
本報之於中國者極酷,為禍中國者獨深。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創痛,雖然不能説全部來自於
本,但實際上以
本所給予的最多最巨。”
本,今天亞洲最富裕的經濟大國,全球第三大經濟實體。它是中國對外關係和貿易中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然而,跟我們同為黃種人的大和民族,直到今天依然讓我們
到陌生、隔膜和困惑。我們理解
本人,甚至比理解歐洲人和美國人還要困難。
本作家、一九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在頒獎典禮上用“曖昧的
本”這個詞語來形容
本近代以來的文明。這是一個經典的概括。在中國人的眼裏,
本在地理位置上很近,在
神氣質上卻很遠,中國人觀察
本的時候總是顯得霧裏看花、撲朔
離。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
本首相田中角榮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中
聯合聲明》,至此兩國真正結束了漫長的戰爭與敵對狀態,實現了邦
的正常化。然而,雙方國民之間的不信任
並沒有隨着一紙聲明而全然消失。懷疑與猜忌,疏遠與蔑視,依然紮
於那場血與火的戰爭。
中國和本,一個擁有資源,一個擁有技術;一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個是全球金融和製造業中心。兩國都對對方有着極大的需求,然而又互相猜忌。更為要緊的是,無論中國,還是
本,又都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國家。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關乎兩國的安危,也牽扯着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沒有一個人喜歡永遠躲在故紙堆中生活,也沒有一個民族願意永遠揹着歷史的包袱蹣跚前行。歷史這本大書,總得不斷翻開新的一頁。很多中國人願意以最大的善意、寬容和諒解來看待中之間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然而,近代以來中
關係的歷史,那充滿硝煙和血腥的歷史,似乎總是難於翻過去。
這一頁的歷史翻不過去,主要原因不在中國,而在本。
當本的法庭駁回中國戰爭受害者對
本政府的訴訟的時候,當
本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在釣魚島修建標誌
建築的時候,當
本的歷史學者宣稱南京大屠殺是虛構事件的時候,當
軍遺留的化學武器再次奪去中國百姓生命的時候,當
本的首相及政府要員參拜靖國神社的時候,寬宏大量、與人為善的中國人民不得不拍案而起,齊聲譴責。我們不渲染仇恨,但要捍衞尊嚴;我們不尋求報復,但要還原歷史。因為我們痛苦地發現,那血跡斑斑的歷史如此深刻地聯繫着現實。
二零零三年八月四,侵華
軍二戰期間遺棄的芥子毒氣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發生
漏,造成四十名中國平民受傷,一人死亡。對此事件,
本政府處理滯後,
本媒體表現冷漠,
起了中國民眾的憤怒與譴責。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完成了一項有關“八·四”毒氣漏事件對中國青年影響程度的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百分之九十七點九的中國青年關注“八·四”事件,百分之八十三點二的中國青年由此對
印象變壞,百分之八十二點二的中國青年表示不能接受
本政府所謂的“
問金”受調查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於一個拒不承認歷史的
本,我們肯定不會有什麼好印象。”
“‘問金’總讓我想起‘嗟來之食’,無論如何不能接受。”
“本應該從中
取教訓,儘快清除遺棄在我國的所有武器。”
“對於‘八四’事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對本政府不負責任的態度
到十分反
和痛恨,對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和難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
關係進入一種“貿易熱、政治冷”的怪圈。二零零二年以來,
本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成為
本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二零零二年,兩國雙邊貿易額超過九百五十億美元。
同時,兩國也頻頻發生貿易爭端。二零零一年四月二十三,
本宣佈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大葱、香菇等農產品實行兩百天緊急進口限制措施。六月二十二
,中國政府實施反擊措施,對原產於
本的汽車、手機和空調加徵百分之一百的關税。這場非同尋常的貿易戰持續了半年多。
中關係時刻觸動着兩國民眾
的神經,任何一點蛛絲馬跡也會被放大。影星趙薇身穿
本海軍軍旗圖案時裝事件,湖南廣播電台有聽眾冒充
本人發表辱華言論事件,豐田“霸道”越野車廣告事件,均引發了軒然大波。二零零三年,中國政府計劃修建從北京到上海的磁懸浮列車,並採用
方的先進技術。這一消息披
之後,中國民間人士在網絡上進行了徵集百萬簽名反對的活動。二零零三年“九·一八”紀念
,數百名
本人在珠海一酒店集體買
,
起了中國民間的憤怒聲討;十月二十九
,因為
本留學生在聯歡會上表演下
節目,引發了西北大學學生的遊行抗議活動。
正是因為歷史出現了斷裂和扭曲,中兩國很難像法德等多次
戰的歐洲國家那樣“相逢一笑泯恩仇”正是因為
本在現實中的種種惡劣行徑,使得中國人民不得不保持一種本能的防人之心。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友好關係的基礎;信任,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和平共處關係的前提。
“遠親不如近鄰”中兩國的地理位置天生就是近鄰。然而,二戰結束之後六十年來,中
兩國的一般國民之間,依然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的
覺。儘管《中
和平友好條約》已經簽署了二十多年,但兩國之間依然處於一種微妙的“後冷戰狀態”兩國之間的“攜手共進”依舊遙遙無期。
中兩個在實質上互不信任的國家,在維護各自的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如何建立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國家關係,真正做到和平共處,這是兩國政府、知識界乃至民間的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二零零二年,《人民
報》評論員馬立誠發表《對
關係新思維》一文,提出在中
關係上淡化歷史、展望未來的觀點。這篇文章被
本《中文導報》二零零二年中
關係十大新聞之一。
但是,本方對中國學者的“新思維”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應。
方拒絕和談,而以武力解決釣魚島爭端;
方大幅削減對華貸款,以阻撓中國經濟的發展。寬恕沒有獲得
本的
,善意也沒有贏得
本的認同。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九,
本防衞廳統合幕僚會議向防衞廳長官石破茂提
了一份《統一運用研究》的報告,建議整合海陸空的軍事力量,將自衞隊改為正規軍。二零零三年二月,
本議員西村正悟鼓吹
本應當擁有核武器。二零零三年六月六
,
本國會通過《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案》、《安全保障會議法案》和《自衞隊修正案》,即“有事三法案”使
本擁有了採取軍事行動的權利。二零零三年七月五
,
本防衞廳宣佈,
本將修改《防衞大綱計劃》,使海外派兵永久化。二零零四年三月二十四
,
本防衞廳最重要的智囊機構
本防衞研究所發表二零零四年版的《東亞戰略概觀》,認為
本主動攻擊敵國的導彈基地在法理上是可行的。
那些在現實中玩火的人們,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歷史的苦難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在那場把人類推到毀滅邊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年之後,普通的本人如何看待這場戰爭呢?
本曾經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創建於明治初年的靖國神社,多年來一直是
本至高無上的國家神社,國家最重要的祭祀活動都在此舉行。一九四五年
本戰敗之後,在美國佔領軍的主導下,
本進行民主改革,實行政教分離。神社成為民間的、獨立的宗教組織,但它依然被多數
本國民看作大和民族
神的象徵。
一個民族在特定的地點修建特定的建築來紀念先烈和英雄,是這個民族延續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舉措。在法國的先賢祠和美國的威林頓國家公墓,前來參觀的人們能夠受到偉人和戰士們寶貴的獻身
神和崇高的人格形態。這些紀念地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線,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
神皈依。
然而,在東京市中心的靖國神社中,我們獲得的卻是一種完全相反的受。
在這裏,綠樹成蔭,鴿子飛舞,一派和平安詳的景象。然而,每一棵上都掛着一個小木牌,上面赫然寫着當年侵略亞洲各國的本軍隊的番號。大門兩側紀念碑上
美的浮雕,分別展示着
軍在黃海、滿洲、天津、長城等地的赫赫戰功。
戰犯與英雄共舞,惡徒與烈士齊飛。在這裏,供奉着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一千多名戰犯的靈位。這些罪惡滔天的劊子手,與“明治維新”以來為本的進步作出過各種貢獻的先輩們一起享受後人的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