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齊威王問用兵孫子曰:“兩軍相當,兩將相望,皆堅而固,莫敢先舉,為之奈何?”孫子答曰:“以輕卒嘗之,賤而勇者將之,期於北,毋期於得。為之微陣以觸其側。是謂大得。”威王曰:“用眾用寡有道乎?”孫子曰:“有。”威王曰:“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之奈何?”孫子再拜曰:“明王之問!夫眾且強,猶問用之,則安國之道也,命之曰贊師。毀卒亂行,以順其志,則必戰矣。”威王曰:“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長兵在前,短兵在□,為之誇,以助其急者。□□毋動,以待敵能。”威王曰:“我出敵出,未知眾少,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威王曰:“擊窮寇奈何?”孫子[曰]:“。。可以侍生計矣。”威王曰:“擊均奈何?”孫子曰:“營而離之,我並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然而不離,按而止。毋擊疑。”威王曰:“以一擊十,有道乎?”孫子曰:“有。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威王曰:“地平卒齊,合而北者,何也?”孫子曰:“其陣無鋒也。”威王曰:“令民素聽,奈何?”孫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勢不窮。”。。田忌問孫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敵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請問此六者有道乎?”孫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故曰,三里沮洳將患軍。。涉將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壁延不得者寒也。□。。”。。
“奈何?”孫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田忌曰:“行陣已定,動而令士必聽,奈何?”孫子曰:“嚴而示之利。”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耶?”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子曰:“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田忌問孫子曰:“張軍毋戰有道?”孫子曰:“有。倅險增壘,淨戒毋動,毋可□□,毋可怒。”田忌曰:“敵眾且武,必戰有道乎?”孫子曰:“有。埤壘廣志,嚴正輯眾,避而驕之,引而勞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以為久。”田忌問孫子曰:“錐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勁弩趨發者何也?飄風之陣者何也?眾卒者何也?”孫子曰:“錐行者,所以衝堅毀鋭也。雁行者,所以觸側應□[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也。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飄風之陣者,所以回□□□[也]。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吾聞素信者昌,立義。。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齊三世其憂矣。”譯文齊威王和孫臏談論用兵問題時,問孫臏:“如果兩軍旗鼓相當,雙方的將領對陣,陣勢都十分堅固,誰也不敢先發動攻擊時,應該怎麼辦呢?”孫臏回答道:“先派出少量兵力,由勇敢的低級將領帶領去試探敵軍,要做好試探失敗的準備,不要只想取勝,試探的軍隊要用隱蔽的行動,攻擊敵陣側翼。這就是取得大勝的方法。”威王問:“用兵多少有一定的規律嗎?”孫臏説:“有。”威王問:“在我強敵弱,我方兵多敵方兵少時,該怎麼辦?”孫臏向齊成王行禮後回答道:“真是英明君王提的問題。在本方兵多勢強的形勢下,還問如何用兵,這種謹慎的態度,確實是安邦的
本。在這種形勢下,可以採用誘敵之計,叫做‘贊師’,即是故意讓本方軍隊隊形散亂,
合敵方心理,引敵方和本方
戰。”威王又問:“如果敵方兵多,敵強我弱,又該怎麼辦呢?”孫臏説:“要採取退避戰術,叫做‘退威’,避過敵軍的鋒鋭。但要做好後衞的掩護工作,讓自己的軍隊能安全後退。後退軍隊持長兵器的軍兵在前,持短兵器的軍兵在後,並配備弓箭,作為應急之用…我方軍隊要按兵不動,等待敵軍疲憊時再伺機出擊。”威王問:“我軍和敵軍同時出動,而又不知放軍兵力多少時,該怎麼辦呢?”孫臏説:“叫。。”威王問:“如何追擊窮寇?”孫臏説:“。。”威王問,“對勢均力敵的敵軍該怎麼辦?”孫臏回答道:“要
惑敵軍,使其兵力分散,我軍抓住戰機,在敵軍尚未發現之時,給以突然襲擊。但是,在敵軍兵力沒有分散時,要按兵不動,耐心等待戰機。千萬不要中敵軍疑兵之計,盲目出擊。”威王問,“如果我軍和敵軍兵力為一比十時,有攻擊敵軍的辦法嗎?”孫臏回答道:“有!可以採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術,對敵軍發動突然襲擊。”威王問:“在地利和兵力都相當的情況下,卻吃了敗仗,又是什麼原因呢?”孫臏回答,“這是由於自己的軍陣沒有鋒鋭。”威王問:“怎樣才能使得軍兵聽命?”孫臏答道:“靠平時的威信。”威王説:“你説得太好了!你講的用兵的奧妙真讓人受用無窮啊!”田忌問孫臏:“用兵的憂慮是什麼?使敵軍陷入困境的辦法是什麼?不能攻佔壁壘壕溝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天時的原因是什麼?失去地利的原因是什麼?失去人和的原因是什麼?請問,這六項有沒有規律可循?”孫臏回答道:“有。用兵最大的憂慮是不得地利。讓敵軍落入困境的辦法是據險。所以説,幾里沼澤地帶就能妨礙軍隊行動。。由此可見,用兵的憂慮是不得地利,困敵的辦法是據險。不能攻克壁壘壕溝的原因則在於沒有障礙物…”孫臏説:“擊鼓作出進軍的樣子而實際上不動,坐待敵軍來攻,千方百計引誘敵軍。”田忌問:“進軍部署已經確定,在行動中怎樣讓軍兵完全聽從命令呢?”孫臏回答説:“嚴明軍紀,同時又明令懸賞。”田忌問:“賞罰是用兵中最要緊的事項嗎?”孫臏説:“不是。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賞賜有助於取得勝利,但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田忌又問:“那麼,權力、威勢、智謀、詭詐是用兵最緊要的事項嗎?”孫臏回答:“也不是。權力是保證軍隊整體指揮的必需,威勢是保證軍兵用命的條件,智謀可以使敵軍無從防備,詭詐能讓敵軍落入困境。這些都有助於取得勝利,但又都不是用兵最要緊的事項。”田忌氣得變了臉
地説:“這六項都是善於用兵的人常用的,而您卻説這些都不是最要緊的事項,那什麼才是最要緊的呢?”孫臏説:“充分了解敵情,
據當時形勢和戰局將會出現的變化,利用好地形。。這就是領兵打仗的規律。善於進攻而不消極防守,這才是用兵最要緊的…”田忌再問孫臏:“敵軍擺開陣勢卻不進攻,有辦法對付嗎?”孫臏説:“有辦法。利用險要地形增加堡壘,約束士兵,不許輕舉妄動,不要被敵軍的挑釁所
怒。”田忌問:“敵軍兵多而且勇猛,有戰勝敵軍的辦法嗎?”孫臏説:“有。要增加堡壘,廣設旗幟,用以
惑敵軍,並且嚴申軍令,約束士兵,避敵鋭氣,使敵軍驕傲,並設法牽引敵軍,使敵軍疲勞,然後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消滅敵軍力量,同時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田忌問孫臏:“採用錐形隊形有什麼作用?用雁形隊形有什麼作用?選拔強壯士兵作什麼用?使用發
強弩硬弓的士兵起什麼作用?用飄風一般快速機動的隊形起什麼作用?普通士兵又起什麼作用?”孫臏説:“採用錐形隊形,是為了衝破敵軍堅固的陣地,摧毀敵軍的
鋭部隊。運用雁形隊形是對敵時便於本方相互策應。選拔強壯士兵是為了決戰時拿敵軍將領。使用發
強弓硬弩的士兵是為了在雙方相持不下時能夠持久作戰。使用飄風式機動快速隊形…普通士兵則是配合作戰,保障戰鬥勝利。”孫臏又説:“明智的君王和
通兵法的將領,都不會用普通士兵去完成關鍵任務。”問答完畢,孫臏走出來。他的弟子問他:“威王和田忌問策的情況怎麼樣?”孫臏説:“威王問了九個問題,田忌問了七個問題,可以算懂得用兵之道,但還沒有完全掌握戰爭規律。我聽説,一貫講信用的君王,其國家必然昌盛。。沒有做好準備而用兵的人必定失敗,窮兵黷武的人必定滅亡。齊國已傳了三代,應該有憂患意識啊!”解析這篇文章以孫臏與齊威王和田忌問答的形式,詳盡地論述了用兵的一系列戰略和戰術原則,從用兵的主導戰略思想,到兩軍對壘時各種情況下的戰略、戰術,孫臏都是有問必答,而且是準確實用,足以為用兵將領解決諸多疑難,提供有益的指導。孫臏回答齊威王的九個問題,説明的是各種情況下應敵取勝的辦法,對於用兵作戰當然都有指導作用,但其中最值得人們重視的應該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和“素信”這兩條。諸葛亮領兵征討南蠻,第四次捉住孟獲又將其釋放後,孟獲和其兄弟到禿龍
去暫避,以為蜀軍熬不過暑熱必然退兵。禿龍
主朵思熱情地接待孟氏兄弟,對他們説:“請你們放心!如果蜀兵到來,定讓他們一人一騎都不能回鄉!”朵思有什麼仗恃呢?原來這個禿龍
,只有兩條路出入,東北路地勢平坦,土厚水甜,人馬可以通行;西北路山險嶺惡,道路狹窄,毒蛇惡蠍很多,還有四大惡泉和瘴氣,確實無法通行。朵思下令堵死了東北路入口,放心地陪着孟氏兄弟整天在
中宴飲取樂。諸葛亮詢問行軍嚮導呂凱,問不出進軍道路,又派王平帶兵探路,結果王平帶的軍兵誤飲啞泉水,全都中毒,説不出話來。進軍受阻,諸葛亮便親自前去偵察,結果找到了“萬安隱者”也就是反對孟獲反叛的孟節。孟節不但詳細介紹了進軍通路及其附近環境,而且幫助諸葛亮治好中毒軍士,贈送了避瘴氣的“薤葉雲香”有了這些準備,諸葛亮終於有了攻佔禿龍
的辦法。一天,禿龍
主忽然得報,銀冶
主楊鋒帶三萬兵來助戰。禿龍
主得孟獲同意,當即請楊鋒父子進
,並設宴招待楊鋒父子。飲宴正酣之際,楊鋒讓蠻姑獻舞,又讓兒子給孟獲、孟優獻酒。孟獲、孟優十分高興,伸手接酒。誰知情況突變,楊鋒的兒子一下抓住了孟獲、孟優的手,將其活捉,朵思也被楊鋒拿下。孟獲責問楊鋒,楊鋒説:“我的兄弟子侄都
謝諸葛亮丞相的大恩大德,現在正好捉你們去回報丞相!”説完,和五個兒子押解二孟和朵思到蜀軍大寨,向諸葛亮丞相跪拜獻俘。原來,諸葛亮在得到孟節幫助後,一面神速地帶兵通過孟獲等認為無法通過的西北路到達禿龍
前,給了蠻軍一個意想不到的震懾;一面讓已經歸服的銀冶
主楊鋒父子帶兵,以幫助孟獲的名義前往禿龍
,相機捉拿孟獲等人。結果,順利地捉住了孟獲。這正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妙用。這個戰法的妙處就在於“無備”和“不意”
“無備”本就無法從容應戰,勝算已是不多,再加上“不意”毫無思想準備,來不及作出反應就已失敗,或是倉促應戰,也必然是陣腳大亂,難逃失敗的命運。古今中外的無數戰例證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確實是攻擊敵人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戰略戰術。
“素信”是孫臏強調的又一個重點,這也是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至理名言。為了説明“素信”在領兵用人中的重要,我們先看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二三事。第一件事是在李世民統兵征討王世充時,李世民每天晚上都要查營。
一天晚上,李世民又去查營,發現降將尋相不見了,他帳下的河東降兵也大多逃亡了。和尋相一同歸降的尉遲恭自然也受到懷疑,李世民手下的將領屈突通、殷開山竟然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尉遲恭抓了起來,前去向李世民報告:“尉遲敬德非常勇猛,恐怕以後會叛亂為禍,不如現在趁早殺掉,以絕後患。我們已將他捉住,聽侯處決!”李世民大驚説道:“你們二位以為尋相叛逃,就懷疑敬德嗎?你們應該知道,敬德如果想叛逃,他一定不會落在尋相後面。現在敬德還在這裏,顯而易見他並沒有叛逃的意思!”説到這裏,李世民急步走出帳外,親自給尉遲敬德解開綁繩,把他領進卧室,拿出黃金相贈,説道:“大丈夫因為意氣相投而互相信任,請不要把一點小誤會放在心上。你如果一定要投向別處,那就請用這點金子作路費,這也算是我的一點兄弟情誼吧!我怎麼會因為讒言而加害正人君子呢?”尉遲恭聽了李世民的話,當即拜倒在地,着淚説道:“大王這樣對待我,我尉遲恭並不是草木石頭,能不知道
恩嗎!我誓死為大王效力,但這樣豐厚的贈金,我實在不敢接受。”李世民扶起尉遲恭,説道,“將軍既肯於屈駕留下,這金子就請收下吧!”尉遲恭仍堅決推辭,不肯收。李世民説:“那就算預支的賞金吧!”尉遲恭這才收下,一再拜謝,然後退回本寨。事情也真巧,第二天李世民帶領五百騎兵在戰地巡視時,突然被王世充的一萬多步兵和騎兵包圍。正當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部將單雄信用長槍殺得手忙腳亂之時,尉遲敬德突然衝了過來,一槍把單雄信刺落馬下,保護李世民衝出重圍,然後又返身衝入敵陣,打亂敵軍,配合唐軍援兵,殺敵一千餘人,嚇得王世充抱頭鼠竄。尉遲恭不但在這一次救了李世民,後來在玄武門事變中又力保李世民登上帝位,直至終身都效忠於李世民。第二件事是,李世民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
鋭騎兵,全都穿黑衣黑甲,他親任統帥,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翟長孫任副帥。每次作戰,李世民總是親自統領這支騎兵部隊,衝殺在前,當真是無堅不摧,所向無敵。這樣一支敢死隊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正是李世民平時對他們嚴格訓練,而作戰時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在將上們心中樹立了榜樣,建立了威信的結果。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登基後做了一個作為皇帝來説可謂空前絕後的決定:讓宮廷衞士們在宮中庭院裏練習
箭,他自己一有空閒還親自去教練,並對眾軍士説:“戎狄等外族入侵,哪朝哪代都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每當邊境稍為安定一點,那些身為一國之主的人便只知玩樂,忘了戰備,所以,當外族入侵的警報傳來時,就沒有人敢去抗禦了。我現在不用你們開挖遊池、修築花園,只希望你們練習
箭,只要我有空,就來教你們。突厥一旦入侵,我就擔任你們的統帥,那時,我國人民就可以比較安寧了。”但是,有些朝臣卻甚為擔心,對李世民説:“按照歷代朝廷的律例,凡是帶着兵器到皇上跟前的,應當處以絞刑。現在陛下命令軍士在宮廷中
箭,萬一有心懷不軌的人藉機謀害陛下,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啊!”唐太宗李世民卻微微一笑,説道:“帝王把四海看作自己一家,全國人民都是我的赤子,我對他們全都推心置腹,完全相信,還怕他們不服我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卻首先就不相信宮中的警衞軍士呢?”眾將士聽了唐太宗這一番話,更是深受
動和鼓舞,更加勤奮地練箭習武,沒用幾年,全都成了
兵強將,死心塌地為唐太宗效命。從李世民的三件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悟出,“素信”的信,有三點含義:一是威信,統兵將領也好,一國之君也好,必須以身作則,身為表率,從而取得軍隊和人民的信任;二是信譽,身為領導者,必須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賞罰分明;三是信任,既有領導者對下屬的信任,也有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有了這“三信”必然形成一個上下同心的局面,那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而這種“信”必須建立在“素”的基礎上,要靠“平時”、“一貫”去形成,才能有真正的“信”如果平時無信,到關鍵時刻哪怕懸出重賞,信誓旦旦,那也是無用的。只有“索信”才能“令民素聽”
“素信”不但在統兵作戰中十分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同樣重要。無論哪一行、哪一級的首領,如果沒有“素信”其下屬就不會“素聽”他的指揮就會失靈。即使靠其他手段,例如強迫命令,恐嚇利誘,金錢哄騙等等,即使收到一時的效果,那也必定不會很理想,也難以持久。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當今搞市場經濟,有些人就以為靠錢就能解決一切,而一味依靠經濟手段辦事,可實際上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卻辦不成,辦不好,最終還得靠“素信”對於這一點,連許多西方資本家都能認識到。應該牢記,只有取信於民,才能萬民擁戴,才能眾志成城!在齊威王之後,田忌又問了七個問題。田忌是帶兵將領,所問問題當然不像威王那樣,從宏觀上談論用兵戰略,而是從領兵作戰這一較為具體的問題上談論戰略,七個問題最核心的是“兵之急”也就是帶兵作戰最首要最急迫的是什麼。文中十分巧妙地用“排他法”或者叫“窮舉法”由田忌把帶兵當中很重要的賞、罰、權、勢、謀、詐諸項一一提出,而孫臏都説不是“用兵之急”以致田忌急問:“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孫臏這才從容不迫地説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文章以這種方式擺出觀點,確實有奇效,一方面突出了論點,同時更顯出了這個論點不同尋常,超出常人的認識。田忌作為一名高級將領,把他所知道的善於用兵者認為十分重要的六項全舉了出來,孫臏卻一一否定,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他的認識,他的觀點,超過像田忌這洋的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這種表述方法確實很巧妙。孫臏在這裏提出的“必攻不守”就是主張積極主動進攻,反對消極防守。在軍事上,這種主動積極進攻的主張是十分有效的制勝戰略思想。人們常説,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爭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得住的。法國為了防止德國進攻,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馬其諾防線,這條防線可以説是固若金湯,但是,德軍來了個迂迴作戰,巧妙地繞過防線,打到法軍防線後面去了,結果法軍一敗塗地。這個事例很能説明問題。其實,任何戰爭,最後都要靠進攻解決問題。抗戰爭,
主席提出了持久戰的作戰方針,把整個抗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且不説第三階段要以進攻奪取最後勝利,就是在戰略防禦階段,
主席主張的也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以游擊戰爭手段在各個局部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正是在這一正確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廣大抗
軍民上動出擊,以游擊戰消滅了
軍大量有生力量,直至最後勝利。當然,孫臏在那個時代還不可能十分全面地論述進攻與防禦的辯證關係,提出一套完整的進攻和防禦戰略。但是,我們要
取其
華,着重領會“必攻不守”這一主張所體現出的積極主動
神,以積極主動的戰略思想去從事各項事業,必將受益匪淺。
再拿我們都十分喜愛的體育比賽來説,如果沒有積極主動進攻,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就算堅不可破的防守,也只能是保平不輸,而不可能取勝。另如當今人們十分關心的反腐敗問題,如果不能積極主動去預防,去清查處理,而只是去堵,那將是堵不勝堵,越堵越多,越堵越嚴重。我們應該大力倡導,極力鼓勵積極主動的進攻神。文章最後總結的“素信者昌”、“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諸項,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