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93章這樣一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後來,雖經俄國人的抗議和德法兩國的幫忙,將遼東索回來,但各國的幫忙豈真是好意?也無非為着各自的利益罷了。

猶如俄國人的抗議,何嘗是一心為中國設謀呢?多半是若本取了遼東,於俄人大大的不利,因此不得不出頭來助中國一臂。至於德法兩國,表面上是援助中國,實際上也是為着私利而已。

但看等到事體一了,俄國和李鴻章私下定了密約,租借了旅順大連。德國也來佔了膠州灣,法國也租了廣州灣。

同時英國要求租借九龍、威海,各國紛紛蠶食起來,把中國當做一塊肥,大家儘量地宰割着。這光緒帝究非昏庸之主,目睹這種現象,心上如何不惱?愈是惱怒,變政的心也益急,那天和翁師傅議定之後,準備在便殿召見康有為,諮詢一切。

原來這康有為素有大志,他在甲午之前也曾上書條陳政見,什麼停科舉、興學堂之類,那些滿洲大臣只當他是狂言囈語,將他的條陳壓住,不許上呈。

但翁同和做主試官時,讀了康有為的文章,驚為奇才,便給他中了進士,這樣一來,翁康有了師生之誼,所以翁同和在德宗面前竭力地保薦。

光緒帝有心要召見康有為,面詢一番,終以格於規例,不便越禮從事,只下諭着康有為暫在總理衙門學習行走。過不上幾時,擢康有為做了翰林院侍講,這時又下諭召見。到了那天,康有為便翎頂輝煌地到便殿見駕。

光緒皇上等他禮畢,就問他自強之策,康有為便陳述三大策:一是大聚羣才,以謀變政。二為採取西法,以定國是。三是聽憑疆吏各自變法,改良政治,此外,如請詳定憲法。廢去科舉,謀興學校。開制度局。

命親王遊歷各國以偵察西國之良政,譯西書以灌輸知識。發行紙幣,設立銀行,為經濟通之計。

天下各省各府辦文藝及武備學堂,練民兵以修武事。種種陳述,滔滔不絕,真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光緒帝聽罷,不覺大喜,又讚歎了一會,諭康有為退去,並令保薦新政人才,以便實行變法。

這時,李鴻章與俄國訂約後,往各國遊歷初歸,光緒帝惡他甲午之戰不肯盡力,着令退出軍機閒居。後因兩廣總督出缺,命李鴻章外調,出督兩廣去了。恭親王奕欣雖然剛直。

但自甲午後起復原官以來,對於政事不似從前的嚴厲了。不料老成凋謝,恭親王忽然一病不起。

耗音傳來,太后和皇上都十分震悼,立命內務府賜給治喪費一萬元。諡號忠王。這且不提。再説,光緒帝自召見康有為之後,一心要行新政。

恰巧侍郎徐致靜,侍讀學士徐仁鏡、徐仁鑄,御史楊深秀等上書請定國是。光緒皇上至雌,變法的主意越發堅定了,便於四月二十七下了一道詔書,道:頻年以來,戰事紛興,外患堪虞,朕甚憂之。

於是內外臣工多主變法自強,乃決意先行裁汰冗員,立大小學堂,改武科制度等,已審定試辦施行。無如舊臣工,堅以墨守舊制,擯除新法為目標,眾口呶呶,莫衷一是,遂有新舊制度之紛爭。

然時今,內而政治不修,外則虎視鷹瞵,俟隙輒進,苟不謀自強,將何以立國!且自強之道,首以強民富國為前提。

但士無良師,奚能實學?惰兵不練,何以禦侮?長是以往,國何能強?徒見大好河山供強鄰蠶食而已。經審之再三,以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他弊,必至互起紛爭,於國政尤無所補。查中國曆朝,各行其法,各事其所是。

戰國之世,其國雖統於周,而列國之制度,各行其善,無有相同者。矧新陳代謝,自古已然。

既採新制,則舊制自不能存在,擇善而從,國之大道也。嗣後內外大小臣工,王公以及士庶,務宜備力向上,發憤圖強。習聖賢禮義之學,採西學之適於制度者借補不足。維求進,以期有用。

京師為全國首區,學堂自宜創辦!所有內外臣工,王公以下,至於各部司員子,八旗世職,乃文武后裔,其願入學堂者,準其入學肄業。俾養成人才,為國家出力,共維時艱。

凡爾臣工等,不得徇私援引,因循敷衍,致上負朝廷諄諄告誡之意,下亦自誤誤人,後患莫大焉。特諭內外臣工,一體知之,欽此!自這上諭一下,光緒皇上鋭意變法的話自然喧騰人口了。

那康有為也不時召見諮詢,一時聖遇之隆,滿朝文武大吏無與倫比。康有為保薦了幾個新人物幫同辦理新政,他所保薦的哪幾個人呢?就是徐致靜父子仁鑄仁鏡三人,他的兄弟康廣仁。

弟子梁啓超本來是廣東新會縣舉子,這時得他老師康有為的保薦,賞六品銜,發在譯書局裏辦理譯書的事務。

湖南巡撫陳寶箴也保薦了劉光第、楊鋭,侍郎徐致靜保薦了譚嗣同、林旭。户部左侍郎張陰桓保薦了王錫蕃,御史楊深秀保薦了丁維魯。以上幾個人都是飽學之士,可算是人才濟濟了。還有張之一班人也幫着辦理改變科舉的章程。

王鳳文請設立賑施,蕭文吉請整頓絲茶,以興實業。御史曾宗彥奏請開辦農務。王錫蕃請辦商業。李端棻請整則例。

袁永昶奏請籌辦八旗生計。滿人御史瑞詢,連字也不識半個的,卻居然也上章請辦報館,以靈通消息。光緒帝見奏牘紛紜,大都是有益於新政的,便也一概容納,把獻策的人還得嘉獎一番。

因此那些無聊的滿人也挖空心思,競陳政見了。也有似懂非通的,光怪陸離,笑話百出。竟有請皇上入耶穌教,重習西書的奏本出現。光緒皇上看了,只付之一笑而已,但皇上對於諸臣關於新政的條陳,因為來者不拒,都給他們一個容納,所以出一場禍來了。

是什麼禍呢?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卻説光緒帝寵用着康有為等一班人實行新政,那些舊臣,如許應騤、徐會澧、懷塔布、剛毅等等都非常地氣憤,天天在那裏尋新人物的嫌隙。

好在西太后面前攛掇。因為這時的西太后自進頤和園後,把朝中的政事一齊丟在腦後,非有萬分緊急的事,一概不見。有時皇上遇正事前去請命,也只叫李蓮英傳語而已。皇帝母子之間還見不着面。

何況是臣子了,可是這時,孝貞後在被革職的榮祿,已做了步軍領領了,正值直錄總督出缺,榮祿便向太后要求,西太后於皇上朔望去問安的時候,算親自召見,把榮祿補直督的話再三地囑咐着。

但西太后獨於這點小事怎這般地鄭重呢?一則榮祿是她的內侄,二則榮祿是個統領職銜,平空擢了總督,可算得是橫跳,照先皇的舊規講起來,斷斷乎做不到的。所以西太后不得不鄭重一下了。閒話不提。

再説那許應騤、懷塔布等一班人時時在那裏搜尋破綻,不期事有湊巧,一天,禮部主事王照上的一個奏本給懷塔布在軍機處瞧見,便在袖子管內,以便進呈太后。

這個消息被御史楊深秀得知,立時奏聞皇上,光緒帝聽了大怒,便命追究王照的奏摺,懷塔布不得已只好將奏摺呈出,光緒帝即將懷塔布褫職,擬了個永不敍用的罪名。

但王照的本中奏的是什麼呢?卻是勸皇上剪髮易服。光緒帝看了,微笑點頭,賞了王照三品頂戴。

那一班內外滿漢臣工,聽得皇上於本朝最犯忌的剪髮辮之議也嘉納起來,因此大家似發狂一樣,怪戾乖謬的議論也都自喻新奇,爭相上本啓奏,這樣一來,舊黨免不了竊竊私語,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吹入西太后的耳朵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