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40章所以把煂了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皇帝果然能振作神,便又終雲吐霧大吃起來,他這樣子在深宮裏昏黑地鬧了二十年工夫,那朝廷大事越發糟得不堪設想。

魏太監裏面打通鄭貴妃,外面結識了一班臣,大威權。神宗皇帝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常洛,是王恭妃生的。次子名叫常洵,是鄭貴妃生的。

這常洵子以母貴,神宗十分寵愛他,三歲的時候便封他做福王,那長子常洛,卻落得無名無位,便有許多正直的大臣出來幫助他,常常上奏章,請皇帝立常洛為太子。

無奈神宗聽了鄭貴妃的枕邊狀,便不許臣子議論太子的事體,那班大臣還不肯罷休。早上一本,晚上一本,都是説請皇上早立太子。

那許多奏章,都被魏太監捺住了,神宗皇帝一眼也不曾瞧見,好在皇帝在二十六年裏面,不曾設過一次朝,那班臣子也無從面奏。這裏面惱動了一位吏部郎中名叫顧憲成的,特別地又上了一本奏章,設法買通小太監,送進宮去。神宗看了,大發雷霆,立刻下一道聖旨:把顧憲成革職。

那時還有考功郎趙南星,左都御史鄒元標,和王家屏一班官員,一齊丟了功名,回到家鄉地方,召集一班自命為清的讀書人,在無錫地方立了一個東林書院。

他們藉着講學名義,天天聚在一塊兒,談論朝政,辱罵太監。內中有一個高攀龍最是厲害,他朋友又多,不多幾時,便到處有他們的同黨,人人稱他們為“東林黨”他們又結識了一班在朝做御史官的,常常上奏章彈劾那班私通太監的大官。有一個祭酒官湯賓尹,立了一個“宣昆黨”在直隸、山東、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幾省地方,都有他的同黨。子久了,那班大臣見了這兩黨的人,也有些害怕。

這兩黨的人口口聲聲要立常洛為太子,後來越鬧越兇了,那班太監和大臣都有命之憂,他們沒有辦法,把二十六年不坐朝的神宗皇帝請出來,上了一本奏章,説東林黨和宣昆黨的人如何兇橫。

皇帝然大怒,連下幾道上諭,把兩黨的人,革職的革職,捉拿的捉拿,一齊關在監牢裏。一面便把常洛冊立為太子。又把福王調到河南去,造座高大的王府,花了三千多萬兩銀子。

這鄭貴妃心中還是十分不願意,暗暗地和魏太監商量,在萬曆四十三年上,忽然有一個大漢,名叫張節的,手裏拿着木,慌慌張張地闖進皇太子住的慈慶宮裏去,那看守宮門的侍衞上去攔阻,也被他打傷了。

一時裏宮裏太監聲張起來,跑來許多護兵,把張節捉住了,送到刑部衙門裏去審問,那刺客供認:是鄭貴妃宮裏的太監馬三道指使他來行刺太子的。

這一句話傳出去,外面便沸沸揚揚,説是貴妃謀死太子,那鄭貴妃聽得了,便在神宗皇帝面前撒痴撒嬌地哭訴。神宗皇帝便把太子宣進宮去,一手拉着貴妃,一手拉着太子,替貴妃辯白説:“這事貴妃完全不知情的。”太子看在父子情面上,也推説那張節是個瘋癲的。刑部郎中胡士相,便把張節定下了個殺頭的罪,又把馬三道充軍到三千里外去。自從出了這個案件以後,這鄭貴妃忽然拿好心看待太子起來。

常常做些針線活送給太子,又些食物給太子吃。太子看她並無惡意,便也常常進宮朝見貴妃。因此太子和神宗父子的恩愛,又十分濃厚起來,鄭貴妃又怕太子不相信她,便和神宗説了,下一道聖旨給福王:以後不奉宣召,不得擅自進宮。

這一來又討好太子,又杜絕了他母子間的嫌疑,誰知這神宗皇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上死了,太子常洛即位,便是光宗皇帝,這光宗皇帝,因為鄭貴妃和他好,便把她留在宮裏,和母親一般看待。

又誰知光宗即位不多幾天,便害起病來。光宗皇后卻沒有急壞,倒急壞了鄭貴妃。便傳命出去,叫大臣到處求醫問藥。

這時有一個太監,名叫崔文升,獻了一味丹方,給皇帝吃了下去,那病勢越發沉重了,這時又有一位大臣,名叫方從哲的,打發鴻臚寺丞李可灼送進一粒紅丸來。

鄭貴妃勸光宗服下,那時鄭貴妃做媒給光宗做妃子的李選侍,也力勸皇帝服這一粒紅丸。光宗聽了兩位妃子的話,便把紅丸下肚去。誰知第二天,那藥發作起來。

這位做不上一年的光宗皇帝,便有些命難呆了,要知光宗皇帝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卻説光宗皇帝,自從服了李可灼的紅丸,到第二天一命歸了天,宮裏便頓時慌亂起來,李可灼進了紅丸藥死了皇帝,非但沒有罪名,那方從哲反推説皇帝的遺旨,賞李可灼銀兩。

外面有人疑心是鄭貴妃的指使,便有禮部尚書孫慎行、御史王安舜、給事中惠世揚上奏章,説方從哲有弒逆的罪名,這時熹宗皇帝即了位,知道國事已糟到十分,不願追究家事。

但是,明朝自從楊鎬兵敗、張宰相去世以後,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問朝政,光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即逝世,這裏邊再加上太監權、大臣貪贓、開礦加税的事體,鬧得天怒人怨。

又是什麼東林黨、宣昆黨,鬧得昏天黑地。宮裏又鬧什麼梃擊、紅丸的案件,全國的君臣和老百姓終在慘霧愁雲裏,還有什麼工夫去管那關外的滿洲人。

那滿洲的英明皇帝,卻趁機會得步進步,他一方面勤修內政,一方面結好蒙古,一方面卻悄悄地買馬招兵。先鋒隊已到瀋陽一帶,先攻取了瀋陽東面的懿路、蒲河兩座城池。

這軍情報到明朝京裏,那神宗皇帝正在宮裏遊玩,得了這個消息,便忙得手足無措,立刻升殿,召集了大小臣子,商議禦敵之策。

當時便有人保舉江夏人熊廷弼“悉邊情,才堪大用”神宗皇帝聽了,便接二連三的聖旨下去把熊廷弼召進京來,給他掛上遼東經略使的印綬,又賜尚方寶劍一口,準他先斬後奏。

神宗皇帝打發熊廷弼去了以後,便又躲在宮裏不問外事了,他在二十六年裏面,只有這一回接見大臣,那熊經略奉了皇上的旨意,帶領十八萬大兵殺奔關外來。誰知他才出得山海關,探子報來:那鐵嶺又失守了。

熊經略便催促兵士晝夜兼程而進。到了瀋陽地方,看看那沿路逃難的軍民,實在狼狽得可憐。又看那駐紮的兵隊,實在腐敗得不成個樣子。

便赫然大怒,促住劉遇節、王捷、王文鼎三個逃將,綁在院子裏,審問明白,砍下腦袋來,送到各營去示眾,那班軍士們看了,個個害怕,人人聽令。

熊經略一面訓練兵士,一面督造戰車火炮,掘壕修城,把十八萬兵分紮在靉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幾個緊要隘口上,這時打聽得滿洲兵隊已到了奉集堡,只離瀋陽四五十里路。

熊經略忙帶領大兵,乘雪夜趕到瀋陽,一面安撫百姓,一面又進守撫順,和滿洲兵對壘,那英明皇帝打聽得熊廷弼是中原第一條好漢,也便不敢進去,傳令退守興京去了。

這裏熊經略正要整隊進兵,忽然北京接連來了幾道上諭,把熊廷弼革了職,又派袁應泰接任遼東經略使。

熊經略接了聖旨,不得不卸了兵權,垂頭喪氣地回去。到得京裏才知道,朝廷大捉東林黨人,因為熊廷弼也和東林黨人通聲氣,所以也把他革了職,這時神宗皇帝已死,朝廷里正亂得不可開

熊經略也只得嘆了一口氣,回老家種地去了。這裏袁應泰接了經略的任,消息傳到英明皇帝耳朵裏,便拍手大笑道:“我獨怕那個熊蠻子,如今他去了。這個袁蠻子卻是一個文官,懂得什麼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