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東昌之役燕王大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看燕王預備用紅衣大炮轟城,鐵鉉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做了許多大木牌,工楷大書“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懸掛在城牆四周。燕師名為“靖難”用洪武的年號,如何敢炮擊神牌,冒天下之大不韙?鐵鉉這一着想得很絕,所謂“談笑退敵”頗有玩燕王於股掌之上的味道。
又不僅是退敵而已,鐵鉉進一步募死士出城突襲。燕王看此情形,釘死在這個地方,坐待朝中調兵遣將,分道合擊,大為可危,事實上,先鋒平安已統兵二十萬正要攻德州,斷燕糧道,於是燕王撤圍回北。盛庸乘機領兵追擊,克復德州。
捷報傳到京師,建文帝大為欣悦,遣官勞,賜金幣,封其三世,擢升為山東布政使,不久又進位為兵部尚書,贊理大將軍軍事。盛庸則拜為平燕將軍,代替李景隆而掛帥,並封為歷城侯。
到了九月間,盛庸領兵北伐,燕王戰,先襲滄州,由河北入山東,循運河南下,在東昌府(即今山東聊城一帶)兩軍相遇,盛庸背城而陣,燕王親自領兵,先衝左翼,盛軍屹然不搖;再衝中軍,盛庸下令開陣,等燕王一入袋形陣地,立刻收緊,圍之數重。虧得燕將朱能來救,而盛軍又奉有詔旨:“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心存顧忌,因而燕王得以突圍。
盛庸的後面還有炮兵,前軍閃開,後軍轟擊,燕軍大敗。燕王手下第一悍將、以後被稱為“靖難功臣第一”的張玉即在此役陣亡。燕王親領百餘騎殿後,退保館陶。
這一役是戰史上有名的“東昌大捷”燕王鋭盡失,如果沒有建文帝不得殺燕王的誡諭,則所謂“靖難”軍已經完蛋,而平燕大功,亦近於告成。建文帝之“仁”與楚霸王之“仁”都是婦人之仁;而燕王的無賴,又甚於漢高,相形之下,自然建文帝更值得同情。此所以終明之世,明朝的老百姓念念不忘此君者,原因在此。
東昌一仗在十月間,而燕王到第二年正月才得回燕,因為盛庸飛檄他的副將吳傑、平安,自真定出兵,遮斷燕師歸路。不料深州接戰失利,燕王才得了一條生路。於是三月間又出師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