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鴛鴦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什麼錢不錢的,俗氣。”姚悦的語言帶着文青時代的特有力量。
呂芝閉上眼,笑笑道:“家裏是幹部,有才在外國期刊上發表文章,又有一個實驗室,還長的像電影演員似的,小悦,抓住機會了。”
“什麼…什麼機會,你再説,我不理你了。”姚悦聲音都發顫了。
“我記得你跳過級,楊鋭去年復讀了一年,你們倆歲數估計差不多。好了,我睡覺了。”呂芝捲了卷被子,一會兒發出均勻的呼。
姚悦徹底睡不着了,説到底,她也就是19歲的小姑娘而已,在牽手就是大逆不道的年代裏,呂芝説給她聽的暗示,簡直讓姚悦的心都跳出來。
然而,躺在牀上,姚悦卻不由自主的呂芝説的話,腦海中更是浮現出楊鋭的模樣和聲音。
翻來覆去到了凌晨,姚悦在心裏狠狠罵“男人長那麼好看做什麼”翻個身,終於是做夢去了。
第二天是週末。
兩個女生起來的稍微晚了些,卻見房間裏的其他女孩子一個都不見了。
洗漱完畢,校園裏已然滿是朗朗的讀書聲。
鋭學組固然學的昏天黑地,其他學生也有被帶起來的,即使是週末,也有很多人不放鬆要求。
這也是楊鋭的宣傳使然,用他的話來説:高三直
板做人,一輩子彎
做驢。
若是在30年後,這句話大約不是完全正確的。社會發展了,社會平均收入高了,只要肯賣力,初中畢業送快遞做泥瓦工也能月入過萬,在60%的高考升學率之下,讀一個三本二本,毫無驕傲之處,這種分數名詞,在82年連大中專都是奢望。
但在80年代,社會可沒有那麼多的崗位提供。
全國最多的崗位就是做農民,全國一共10億人,有六七億是農民。這是中國的被統治階級,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來説,他們是國內除了作家以外,唯一需要繳税的職業。
80年代是沒有個税的,工人不用繳税,事業人和公務員也不用繳税,他們都有國家發錢,只有農民,不僅要繳税,還要繳重税,工農業剪刀差使得普通農民家庭一年的收入還沒有一名工人來的多。若是遇到旱澇災害,還有更大的經濟和生命風險。
簡而言之,以農民作為職業,值得尊敬,卻不是值得奮鬥的目標。以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歷史來看“一年越過温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直到2003年,這個用血手印“大包乾”的村子,人均年收入亦不過2100元,同期全國城鎮職工的年均工資為14000元,北*京為24000元。
拿着別人七分之一的收入,要説能過的快樂舒心,實在需要一副太好的身板和心思了。
工人也不算太好的工作,當然,央企的工人是不錯的,但從50年代起,央企就不是隨隨便便能進入的了,數以千萬計的工人崗位是地方企業提供的,這些工人到了90年代,開始絡繹成為下崗大軍的主力。
相比之下,早期的個體户的未來似乎更光明,但現狀卻是最慘的。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單位,就意味着要以個人的力量抵抗體制的擠兑,要熬過未來十年,還想熬出個樣子,過的會比驢還辛苦。
除此以外,80年代的中國還長期保持着數千萬的待業青年。
將歷史從後往前看,自改革開放初期,想要未來過的好的路子很多,想要始終過的好的路子就很少了。
在高三做一年的驢,絕對是普通人做驢時間最短的選擇。
姚悦和呂芝都是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闖出來的,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反而更有觸。
想想高中時的彷徨和怨懟,再看看充滿希望的大學,兩種心境,令她們的腳步也不由自主的慢了下來。
“你昨天看楊鋭做實驗,覺得他和蘭老師怎麼樣?”姚悦在強烈的自信的催使下,忽然問好友。
蘭老師是河東大學的講師,給倉教授打下手,也是實驗室裏的主持人。新進實驗室幫忙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蘭老師調教的,由於同為女,年齡又相差不到十歲,姚悦對她頗有佩服之
。
呂芝不回答,反問:“你究竟是看好楊鋭的實驗和論文,還是不看好?”
“我也不清楚。”姚悦一扭頭,又問:“你呢?”
“我覺得蘭老師拿不到外國公司的投資,倉教授也不一定能拿到。”姚悦步子頓了一下,轉瞬道:“不管他的實驗和論文好不好,我要做到最好。”
“不光要實驗做的好,化妝也要仔細點,你下巴這裏沒有塗勻。”呂芝突然伸手在姚悦的臉上一通
。
姚悦好不容易積攢出來的一點氣勢立刻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