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資料雲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許正平坐在辦公室,一本接一本的批改着作業,表情認真而嚴肅。
不像是後世的大學,剛剛恢復高考的大學,教育環境是嚴苛中帶着温情的。
每名學生每天都要上四節乃至六節課,一週六天甚至六天班,就要上30節,大約十五堂課,而這十五堂課,幾乎堂堂都有作業佈置。
對學生來説,每天兩三堂課的作業,自然不免要努力到深夜,也因此戲稱凌晨三點睡覺,早晨九點起牀的是“九三學社”這樣的學習要求,自然是相當嚴苛的。
然而,學生要做作業,老師自然要批改,而且,不止是普通的講師助教要批改,副教授乃至於教授也要批改,且往往不會假他人之手。
五六十歲的老教授,甚至是兩院院士,親自批改大學生初學者狗不通的文章的大有人在,這即是80年代大學温情的一面。
按道理説,大學生的作業,誰批改不是批改,然而,中國向來有大師冶學的傳統,賦閒在家的學問家教授蒙學的不在少數,且常有出的弟子
穎而出。
80年代也是如此,無數大學生得益於此。
但是,有人得到就會有人付出。
一堂課少則二三十人,多則百八十人的作業,即使一週上兩堂課,也是堪稱沉重的教學任務。
哪怕是一人一篇文章,一百人的文章看下來,也差不多有想死的衝動了。
到高校擴招以後,高校的作業也就幾近於無了。
不過,80年代的大學,依然保持着這種良好做法,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學以致用,但點滿基礎知識樹還是沒問題的。
像是許正平這樣的副教授,雖然教學任務之外還有沉重的科研工作,雖然一間狹小的辦公室裏要坐四個人,雖然每天忙的連睡覺的時間都緊張,但批改起作業來,還是聚會神,認真非常。
三五不時的,還有學生來辦公室裏問問題,許正平一週三天坐班,來問的學生很多。
這也和他的水平有關,因為對問題解釋的清楚,有些外班的學生也來問許正平問題,他都是一視同仁,並不覺得費時間。
當然,如果問題太沒有水平,許正平也會用簡單的單句回答讓人下不來台。
既然無心學術,那就沒必要費寶貴的大學名額,許正平一直是這樣想的,只是很少説出來罷了。
只是今天,許正平有些心不在焉。
就在昨天,楊鋭將準備好的項目説明給了他,明言會在接下來幾天開啓新項目,許正平將信將疑。
現在回想起來,許正平卻是有點希望楊鋭真能做到這一點。
“請問,哪位是許教授,許正平教授?”又是一名學生敲了敲門。
“我是。你是哪個班的?”許正平沒有抬頭,先將正在批的作業完了。
學生乖乖的等着,待許正平的工作完成了,笑道:“我是賀全貴,咱們見過,我在唐教授實驗室裏幫忙,我是來給楊鋭送文件的。”話説的有點囉嗦,但清清楚楚。
許正平卻像是沒聽清楚似的問:“送什麼文件?”
“新項目的相關資料,給您放哪裏?”
“就放桌子上吧。”
“恐怕有點放不下。”賀全貴説了一聲,跑了出去。
一會兒,賀全貴和另外三名同學,搬着四個大箱子進門了。
“放這裏!”賀全貴先將箱子放在許正平桌子上,另外三名學生趕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