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給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的心慢慢地變硬了,變冷漠了,變貪婪了。儘管臉越來越年輕,心卻越來越老;際應酬越來越多,心的越來越少;格式化的表情越來越多,會淚的人越來越少;貪婪掠取的人越來越多,給予他人的人越來越少。在心如堅冰又加了密碼的今天,人類應該恢復之自身的本,學會多給予,給予是道義上的淨化劑,是人的高貴之所在。

有種人遭受無端的罪而不怒,無辜受辱而坦然,代人受過,以德報怨。在被人誤解時,若無其事,一如既往,不鳴冤叫屈,洗清自己,所有問題自己扛,在真相大白之時,心如止水,寧靜謙和,對自己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之人笑臉相待,不表一點不滿。這種人用高尚的情給予他人,讓人敬慕。他們聽任心靈的差遣,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竭誠奉獻,甘願為他人開花,在芬芳別人的過程中美麗了自己,不要他人誇其顏的豔,只留清香滿乾坤,只求無愧於天,無愧於心。

常言道:父母恩情似海深。是指它的深廣厚重,比作長江黃河發源地的小溪其實更為貼切,那麼若有若無,若隱若現,源源不斷,清澈透明,平凡不起眼。在它過一天一天的子,便成其深,成其大我們在歲月的河邊行走,有了父母的滋潤澆灌才不到孤單幹渴。許多人對父母的真正愛心往往是產生在父母離開他們之時,望着那空了的病牀,才更加真切體會到那徹徹底底是我們的來處之所,沒有了父母就像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斷了線的風箏在空中飄搖。父母是我們心的依靠和歸宿,所以我們就要時常喚醒沉睡的良知,在自己的小家裝飾得豪華如宮殿時,去看看父母的房子是不是漏雨,在外飲酒作樂、瀟灑走一回時,想想父母在家是否孤獨,這點給予是我們本該應盡的義務啊。

要心懷仁愛之心,慈悲之心。佈施行善,多給予,少掠取,使自己的心靈富足。荀子曰:“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要懂得給予,就永遠有可給予,貪求索取,就永遠索取,給予的越多,收穫也就越多,索取的越多收穫的越少。人的一生為他人付出得越多,他的心就越富有,越過得懷坦蕩,泰然自若,否則,就過得心神不寧,惴惴不安。心靈富足的人必會愛人,愛人就是施捨與給予,愛就是富足,愛就是寬廣,愛就是一切。

扶危濟困是給予的另一面,它有益於大眾蒼生,體驗出一個人神的高尚,做人的極致。現在世界名人已都在爭做善事,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淨化,傳統的慈善家通常是在病倒之後留下遺書,把遺產分成若干分捐贈給某些機構。但現在的慈善家從三四十歲就開始大規模的認捐,他們“及時行善”這些慈善家與以往比有所創新,親自指定捐款的用途,並監督捐款的使用情況,當今的蓋茨、戴爾等,他們的捐助涵蓋貧困、環保、教育、健康等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管理捐助像管理企業一樣的嚴謹,有效和透明。親身體驗給予他人的快樂,也是他們“及時行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