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使其子扶臧悉眾據淮水,以遏吳王之歸路。
吳世子波與專毅聞變,登城守禦,不納夫概。夫概乃遣使由三江通越,説其進兵,夾攻吳國,事成割五城為謝。
再説闔閭聞秦兵滅唐,大驚,方召諸將計議戰守之事,忽公子山報到,言:“夫概不知何故,引本部兵私回吳國去了!"伍員曰:”夫概此行,其反必矣!"闔閭曰:“將若之何?”伍員曰:“夫概一勇之夫,不足為慮,所慮者越人或聞變而動耳,王宜速歸,先靖內亂。"闔閭於是留孫武、子胥退守郢都,自與伯嚭以舟師順
而下。既渡漢水,得太子波告急信,言:”夫概造反稱王,又結連越兵入寇,吳都危在旦夕。"闔閭大驚曰:“不出子胥所料也。"遂遣使往郢都,取回孫武、伍員之兵,一面星夜馳歸,沿江傳諭將士:"去夫概來歸者,復其本位。後到者誅。"淮上之兵,皆倒戈來歸,扶臧奔回谷陽,夫概
驅民授甲,百姓聞吳王尚在,俱走匿,夫概乃獨率本部出戰。
闔閭問曰:“我以手足相托,何故反叛?"夫概對曰:”汝弒王僚,非反叛耶?"闔閭怒,教伯嚭:"為我擒賊。
“戰不數合,闔閭麾大軍直進,夫概雖勇,爭奈眾寡不敵,大敗而走,扶臧具舟於江,以渡夫概,逃奔宋國去了。
闔閭撫定居民,回至吳都,太子波接入城,打點拒越之策。
卻説孫武得吳王班師之詔,正與伍員商議,忽報:“楚軍中有人送書到。"伍員命取書看之,乃申包胥所遣也,書略雲:子君臣據郢三時,而不能定楚,天意不亡楚,亦可知矣。子能踐“覆楚”之言,吾亦
酬“復楚”之志,朋友之義,相成而不相傷,子不竭吳之威,吾亦不盡秦之力。
伍員以書示孫武曰:“夫吳以數萬之眾,長驅入楚,焚其宗廟,墮其社稷,鞭死者之屍,處生者之室,自古人臣報仇,未有如此之快者,且秦兵雖敗我餘軍,於我未有大損也。兵法,‘見可而進,知難則退’,幸楚未知吾急,可以退矣。"孫武曰:”空退為楚所笑,子何不以羋勝為請。"伍員曰:“善。"乃復書曰:平王逐無罪之子,殺無罪之臣,某實不勝其憤,以至於此。昔齊桓公存邢立衞,秦穆公三置晉君,不貪其土,傳誦至今。某雖不才,竊聞茲義,今太子建之子勝,餬口於吳,未有寸土,楚若能歸勝,使奉故太子之祀,某敢不退避,以成吾子之志。
申包胥得書,言於子西。子西曰:“封故太子之後,正吾意也!”即遣使羋勝於吳,沈諸梁諫曰:“太子已廢,勝為仇人,奈何養仇以害國乎?”子西曰:“勝,匹夫耳。何傷?”竟以楚王之命召之,許封大邑,楚使既發,孫武與伍員遂班師而還。
凡楚之府庫寶玉,滿載以歸,又遷楚境户口萬家,以實吳空虛之地。
伍員使孫武從水路先行,自己從陸路打從歷陽山經過,求東皋公報之,其廬舍俱不存矣,再遣使於龍
山問皇甫訥,亦無蹤跡。伍員嘆曰:“真高士也!”就其地再拜而去。至昭關,已無楚兵把守,員命毀其關。
復過溧陽瀨水之上,乃嘆曰:“吾嘗飢困於此,向一女子乞食,女子以盎漿及飯飼我,遂投水而亡,吾曾留題石上,未知在否?"使左右發土,其石字宛然不磨,以千金報之,未知其家,乃命投金於瀨水中曰:”女子如有知,明吾不相負也!
“行不一里,路傍一老嫗,視兵過而哭泣,軍士執之,問曰:”嫗何哭之悲也?"嫗曰:“吾有女守居三十年不嫁,往年浣紗於瀨,遇一窮途君子,而輒飯之,恐事
,自投瀨水,聞所飯者,乃楚亡臣伍君也,今伍君兵勝而歸,不得其報,自傷虛死,是以悲耳!"軍士乃謂嫗曰:”吾主將正伍君也,
報汝千金,不知其家,已投金於水中,盍往取之!"嫗遂取金而歸,至今名其水為投金瀨。髯仙有詩云:投金瀨下水澌澌,猶憶亡臣報德時。
三十年來無匹偶,芳名已共子胥垂。
越子允常聞孫武等兵回吳國,知武善於用兵,料難取勝,亦班師而回,曰:“越與吳敵也!”遂自稱為越王,不在話下。
闔閭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孫武不願居官,固請還山,王使伍員留之,武私謂員曰:“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夫功成不退,將有後患,吾非徒自全,並
全子!"員不謂然。武遂飄然而去,贈以金
數車,俱沿路散於百姓之貧者,後不知其所終。史臣有贊雲:孫子之才,彰於伍員,法行二嬪,威振三軍。
御眾如一,料敵若神,大伸於楚,小挫於秦。
智非偏拙,謀不盡行。
不受爵祿,知亡知存。
身出道顯,身去名成。
書十三篇,兵家所尊。
闔閭乃立伍員為相國,亦仿齊仲父、楚子文之意,呼為子胥而不名。伯嚭為太宰,同預國政,更名閶門曰破楚門,復壘石於南界,留門使兵守之,以拒越人,號曰石門關,越大夫范蠡亦築城於浙江之口,以拒吳,號曰固陵,言其可固守也。此周敬王十五年事。
話分兩頭。再説子西與子期重入郢城,一面收葬平王骸骨,將宗廟社稷重新草創,一面遣申包胥以舟師昭王於隨,昭王遂與隨君定盟,誓無侵伐,隨君親送昭王登舟,方才迴轉。
昭王行至大江之中,憑欄四望,想起來之苦,今
重渡此江,中
自在,心中甚喜,忽見水面一物,如鬥之大,其
正紅,使水手打撈得之,遍問羣臣,皆莫能識,乃拔佩刀砍開,內有饟似瓜,試嘗之,甘美異常,乃遍賜左右曰:“此無名之果,可識之,以俟博物之士也!”不一
,行至雲中,昭王嘆曰:“此寡人遇盜之處,不可以不識!"乃泊舟江岸,使鬥辛督人夫築一小城於雲夢之間,以便行旅投宿。今雲夢縣有地名楚王城,即其故址。子西、子期等離郢都五十里,
接昭王,君臣
相
勞,既至郢城,見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宮闕,半已殘毀,不覺悽然淚下。
遂入宮來見其母伯嬴,子母相向而泣,昭王曰:“國家不幸,遭此大變,至於廟社凌夷,陵墓受辱,此恨何時可雪?"伯嬴曰:”今復位,宜先明賞罰,然後撫卹百姓,徐俟氣力完足,以圖恢復可也!
“昭王再拜受教。
是不敢居寢,宿於齋宮。次
,祭告宗廟社稷,省視墳墓,然後升殿,百官稱賀,昭王曰:“寡人任用匪人,幾至亡國,若非卿等,焉能重見天
?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諸大夫皆稽首謝不敢,昭王先宴勞秦將,厚犒其師,遣之歸國。然後論功行賞,拜子西為令尹,子期為左尹。
以申包胥乞師功大,拜為右尹。申包胥曰:“臣之乞師於秦,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返國,臣志遂矣,敢因以為利乎?"固辭不受,昭王強之,包胥乃挈其
子而逃。
曰:”子勞形疲神,以乞秦師,而定楚國,賞其分也,又何逃乎?"包胥曰:“吾始為朋友之義,不
子胥之謀,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實恥之!"遂逃入深山,終身不出。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閭曰”忠臣之門“。
以王孫繇於為右尹,曰:“雲中代寡人受戈,不敢忘也!”其他沈諸梁、鍾建、宋木、鬥辛、鬥巢、薳延等,俱進爵加邑。
亦召鬥懷賞,子西曰:“鬥懷
行弒逆之事,罪之為當,況可賞乎?"昭王曰:”彼
為父報仇,乃孝子也,能為孝子,何難為忠臣?"亦使為大夫。
藍尹亹求見昭王,王思成臼不肯同載之恨,將執而誅之,使人謂曰:“爾棄寡人於道路,今敢復來,何也?”藍尹亹對曰:“囊瓦惟棄德樹怨,是以敗於柏舉,王奈何效之?夫成臼之舟,孰若郢都之宮之安?臣之棄王於成臼,以儆王也。今之來,
觀大王之悔悟與否?王不省失國之非,而記臣不載之罪,臣死不足惜,所惜者楚宗社耳!"子西奏曰:”亹之言直,王宜赦之,以無忘前敗!"昭王乃許亹入見,使復為大夫如故。
羣臣見昭王度量寬洪,莫不大悦,昭王夫人自以失身闔閭,羞見其夫,自縊而死。
時越方與吳構難,聞楚王復國,遣使來賀,因進其宗女於王,王立為繼室。越姬甚有賢德,為王所敬禮,王念季羋相從患難,擇良婿嫁之。季羋曰:“女子之義,不近男人。鍾建常負我矣,是即我夫也,敢他適乎?"昭王乃以季羋嫁鍾建,使建為司樂大夫。
又思故相孫叔敖之靈,使人立祠於雲中祭之。
子西以郢都殘破,且吳人久居,其路徑,復擇鄀地築城建宮,立宗廟社稷,遷都居之,名曰新郢。
昭王置酒新宮,與羣臣大會。飲酒方酣,樂師扈子恐昭王安今之樂,忘昔之苦,復蹈平王故轍,乃抱琴於王前奏曰:“臣有《窮衄》之曲,願為大王鼓之!"昭王曰:”寡人願聞!"扈子援琴而鼓,聲甚悽怨,其詞曰: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顧宗廟聽讒孽!
任用無極多所殺,誅夷忠孝大綱絕。
二子東奔適吳越,吳王哀痛助忉怛。
垂涕舉兵將西伐,子胥、伯嚭、孫武決。
五戰破郢王奔發,留兵縱騎虜荊闕。
先王骸骨遭發掘,鞭辱腐屍恥難雪。
幾危宗廟社稷滅,君王逃死多跋涉。
卿士悽愴民泣血,吳軍雖去怖不歇。
願王更事撫忠節,勿為讒口能謗褻!
昭王深知琴曲之情,垂涕不已。扈子收琴下階,昭王遂罷宴,自此早朝晏罷,勤於國政,省刑薄斂,養士訓武,修復關隘,嚴兵固守。
羋勝既歸,楚昭王封為白公勝,築城名白公城,遂以白為氏,聚其本族而居。夫概聞楚王不念舊怨,自宋來奔,王知其勇,封之堂溪,號為堂溪氏。子西以禍起唐、蔡,唐已滅而蔡尚存,乃請伐蔡報仇。昭王曰:“國事定,寡人尚未敢勞民也!"按《
秋傳》楚昭王十年出奔,十一年返國,直至二十年,方才用兵滅頓,擄頓子牂;二十一年滅胡,擄鬍子豹,報其從晉侵楚之仇;二十二年圍蔡,問其從吳入郢之罪,蔡昭侯請降,遷其國於江、汝之間。中間休息民力近十年,所以師輒有功。楚國復興,終符”湛盧“之祥,”萍實“之瑞也。
要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