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鏡子這東西説起來只給人一個影像,但大家的生活裏還真離不了它。雖説同是面對鏡子,可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卻各有不同。有人看見了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美好的東西,於是越看越愛看。有人看到了自己不曾意識到的缺點,因而到沮喪。
有一天,小華和小寶兩隻身高一樣的狗去照鏡子。小華照的是凸鏡,它看到的是身才高大的自己。小寶照的是凹鏡,它看到的是身材矮小的自己。從這刻開始,小華連走路都是大搖大擺,昂首。而小寶呢?走路時趴着縮成一團,像縮着頭的烏龜。他們的生活從此不同。照鏡子的話,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真實的樣貌,不是尋求樂趣,應該不會選哈哈鏡的。一定要原原本本呈現自己的鏡子。
我很喜歡照鏡子,因為鏡能讓我看清我自己。鏡有很多種,有商店裏的試衣鏡,有浴室裏的梳妝鏡,也有女孩子們隨身攜帶的玲瓏小鏡子,還有古時候用的銅鏡,水面。我覺得竟能實現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願望,即使是走過鏡前不經意地掃過一眼,你也看到了自己,也許你回因此而看到自己吹亂的頭髮或歪了的衣衫,就會整理一下。
紅樓夢裏的太虛幻鏡,聊齋裏的照妖鏡,還有一種魔鏡子可以看到前世。《白雪公主》裏永遠説真話的鏡子。小小的一面鏡子給了人們太多的想像,是乎只要有了鏡子,一切結局都順其自然。
相傳,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發現製作。嫫母,又名醜女。5000年前,黃帝為了制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情温柔,面貌醜陋的醜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
室。
那時,黃帝宮裏人經常站在水邊映照自己的臉面,梳妝打扮。嫫母覺得自己長的醜,輕易不去水邊梳妝打扮自己,每逢節也不隨便拋頭
面。整天只知道幹活兒。
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大地。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裏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陽光一照非常刺眼。嫫母彎
用手輕輕從地裏刨出來,拿在手中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怪物,自己丑陋的面孔全照在這塊石片上。連她自己也覺得奇怪!她悄悄把這塊石片藏在身上,回到黃帝宮裏對任何人也沒有講這件事。她乘周圍無人,又把石片取出來,發現石片的平面凹凸不平。照映在上面的面孔怪模怪樣。嫫母到製作石刀、石斧的廠房,找了一塊磨石,把石片壓在上邊反覆磨擦,不大工夫,石片表面上全部磨平了。她用來一照,比剛才清晰多了。只是自己的面貌還是那樣醜。她又磨了一陣子,拿起來再一照,自己仍然很醜。嫫母自言自語的嘆息説:“看來面醜不能怪石片(鏡子)。”嫫母將這個照人寶物獻給了黃帝。
人類使用鏡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此就開始了。
難怪,有一本《物原》古書上説:“軒轅作鏡”《軒轅內傳》這本書上也説:“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述異》這本書上也説:“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隨着冶煉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鐵鏡和銅鏡。4000年前,埃及出了古銅鏡。隨後我國也出土了青銅鏡。秦漢以後,我國銅鏡製造水平已聞名中外。銅鏡不僅是梳妝、整容的用具,而且是造型優美的工藝品。
唐太宗之所以取得“貞觀之治”的政績,主要得益於“史”與“人”這兩面“鏡子”特別得益於史。唐太宗把魏徵比作是一面“人鏡”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係的,他和魏徵成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徵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常引用,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徵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魏徵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係,當初唐太宗質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徵並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説:“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唐太宗很讚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據他耿直的秉
,讓他任諫議大夫,貞觀三年又任參予朝政,行宰相職權。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痛,他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盛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現在魏徵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寶貴的明鏡。”宰相楊國忠參照前期的祝壽作風,鑄了許多面鏡子,那是大唐皇朝的傳統,唐太宗以鏡子能反映物象,把它視作自我檢討的象徵。楊國忠本身雖不是文人,但他還是懂得的,他特製了一面銅鏡,找了最擅長作吹捧詩文的給事中王維,請他題字,王維將自己舊所作一首捧皇帝詩中的兩句
篆書家李陽冰寫在鏡後,命工匠刻鏤,那是以下十四個字:“共歡天意同人意,萬歲千秋奉聖君。”楊國忠在大壽的前幾天捧了這面寶鏡呈獻皇帝,其他一大批鏡子,註明了等次,獻供皇帝作賜贈給百官的。
在一篇題為《愛因斯坦的鏡子》的文章中這樣説到,他很貪玩,父親就給他講了個故事:父親與傑克大叔一起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囱,鑽出煙囱後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囱裏的煙灰蹭黑了,而自己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父親看見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自己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傑克大叔看見父親鑽出煙囱時乾乾淨淨的,就以為也一樣乾淨,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讓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
父親最後鄭重地對他説,“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這句話足夠讓我們思索。
林肯曾説,一個人十八歲以前不美麗只能怪上帝,十八歲以後還不美麗,那就要怪自己了。我想,人的外貌取決於心態,即心理的健康、知識和修養,最重要的是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對美麗的不懈追求。
做過一個實驗:一聲不吭只面帶微笑眼睛直盯朋友渾身上下。朋友先是莫名其妙,繼而會順視線打量自己,有幾個人還不由自主地舉手摸臉。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其實很在乎自己的形象。
人活世上,社會是人的另一種“鏡子”成功的人以社會作為自己的鏡子照現了自己的偉大,也有一些人卻瞧出了自己的委瑣。如同鏡子裏的人像不等於自身,我們在生活中的映像也有偏差。況且鏡子還有哈哈鏡等,專門歪曲人的形象,所以我們有時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每個人對你都是一面鏡子,有這麼一名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傳人談了一次。
談,無疑就是一種人際
往的一個重要組成一部分。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而結識一個人,也同樣會讓你另闢人生的起跑線,開拓出全新的領域。
澤東曾多次讀過,他若不是年輕時遇上李大釗,恐怕現在還呆在那個小小的韶山沖呢。能夠擁有一位好友,一位至
,便擁有了一生的情
需求,好友如衣食,如
月,如自已的影子,最最孤獨時,無論相隔千里萬里,好友都會如期而至,那時即便是默默相對,不説一句話,
受也是雨
的滋潤,
風的臨幸,禪者的撫塵,心靜如鏡,心境如雲。
其實,只有在與人的往過程當中,在他人身上,你才會不偏不倚地發現自己的潛能,當然,要做到這些也並東容易。在面對別人的同時,你也要面對着自己:你有足夠的信心嗎?你有勇士般的膽識和哲人式的眼光嗎?
與別人,是對你自身潛能的準確勘探,是對你人生新路的及時開拓,更是你人生價值的有效增殖手段,是你人生智慧運籌中最佳的,最科學的方式。同時,在與人
往中你會找到心的避難所,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昇華,心靈得以淨化。
我們的關係就像照鏡子一樣,可是到底是誰在鏡子裏誰在鏡子外呢?誰是實體誰是虛影呢?照鏡子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你做什麼鏡子裏的人就做什麼,因此,你會知道你做了一件事情後他的反應,就像我和你照鏡子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你的左邊,剛好是他的右邊。
人與人的一生各不相同,有悲哀的,有幸運的,但是把自己擺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待人生,就會有不同的景象展現在你的眼前。鏡子,可以反映一個事物外表的真實面目,可它卻無法反映出這個事物內心的本質,在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同樣一件事,在你看來是x,在我眼裏就是y。當我一臉的失魂落魄,孤獨和憂愁,照了鏡子之後就會告訴自己我不認輸。久而久之,鏡子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通過照鏡子,一個人才能真正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方可微笑地面對人生。
現在的人都很喜歡照鏡子吧,的確,因為它能給反給你你的外表如何,今天的妝化得如何,領帶有沒有戴歪。我們應該提倡多照鏡子,多通過它審視下自己,除了外在,應該還有內心。
總聽人説,一個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讓我們以他人,以自己,以社會為鏡,參省自身,走好每一步。
鏡子永遠是正直的,會毫不隱瞞的告訴你,臉上有沒有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