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鹿死誰手第一節-第五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私章小説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第一卷立馬橫槍篇第十一章鹿死誰手第一節大漢國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
天子和太后下旨,同意車騎大將軍李弘所奏,任命蔡邕為幷州刺史,許劭等人為幷州各郡太守,同時督請李弘儘早北上遠征大漠。
李弘得知宮內中常侍及中常侍以下的各級宦官都已被免職趕出皇宮,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隨即以八百里快騎急書遠在幽州的太尉大人劉虞。
他先向劉虞解釋了一下自己南下河東的目的和洛陽今的局面,以及天子命令自己遠征大漠的事。然後他懇求劉虞立即命令奮武中郎將公孫瓚和漁陽校尉田楷各自率部出漁陽城和盧龍
,向燕山方向做出攻擊姿態,以牽制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的兵力,配合北疆大軍遠征大漠。他和劉虞約定在八月十五發起攻擊。
李弘同時密令建威將軍徐榮、振威將軍麴義、揚烈將軍張燕在八月十五同時出境攻擊。命令奮威將軍鮮于輔率軍從雲中軍的沙陵湖出發,於八月十五趕到五原郡的高闕,帶着大軍的糧草輜重隨後跟進。
左將軍皇甫嵩的回書送到了大營。皇甫嵩在書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李弘此次率軍南下給大漢國造成的巨大震盪和衝擊,尤其是李弘以重兵脅迫天子踐踏皇權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大漢天子的神聖權威。皇甫嵩説,大人今之所為必將為後人所仿效,其禍害之深遠將直接影響到大漢社稷的穩定。大人不能只為北疆考慮,更要為整個大漢國,要為當今天子考慮。大人南下雖然名義是為了剷除
閹穩定朝綱,為了大軍遠征沒有後顧之憂,但實際上大人是為了開疆拓土,是為了自己能建下萬世功勳青史留名。遠征大漠耗費驚人,需要傾盡全國之力,這對國力衰竭的大漢國有什麼好處?大人為大漢國窮困的五千萬百姓的將來想過嗎?
皇甫嵩在書信中説,閹遠離朝堂,並不能説明洛陽局勢就能迅速轉危為安。要徹底剷除大漢國這股
深蒂固的勢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段時間,一個過程。所以皇甫嵩認為,此時北疆大軍不是遠征,而是應該繼續屯兵黃河以北,繼續對洛陽保持強大的威脅,以武力保證洛陽動盪的政局慢慢穩定下來。等到洛陽真正穩了,國家諸般大事正常了,大人再率軍北撤,再遠征大漠也不遲。大人此時遠征,不但會讓南下的諸般努力盡數化為泡影,還會加劇洛陽的動盪,讓洛陽的形勢更加混亂。大人既然已經率軍南下,就應該將錯就錯,先徹底穩定洛陽,再圖他計,而不應該半途而廢。
皇甫嵩顯然是不同意李弘遠征大漠,但他知道自己一個人攔不住李弘,也無力阻止李弘北征的步伐,所以他在書信中給李弘提出了一些大漠作戰的忠告。皇甫嵩知道李弘一向喜歡兵行險着,他希望李弘進入大漠後放棄這種用兵方法,而是改用穩妥有效的作戰計策。皇甫嵩説,你的對手是慕容風,你的戰場是兩千裏的大漠,你想取勝,就一定要記住不要兵行險着,要穩步推進,步步為營。
李弘把皇甫嵩的書信看了又看,心裏委決不下,彷徨無計。
自己南下雖然有不對的地方,但自己有滿腔苦衷,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自己如果不以兵威洛陽,北疆就要受到天子和朝廷的掣肘,幾百萬災民的生存怎麼辦?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自己也只有行此下策,但這樣一來,真的像皇甫嵩説得那樣會給大漢國造成嚴重的危害嗎?
隨着形勢的發展,萬金堂的錢財會迅速耗盡,如果不趁此良機儘早遠征,以後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另外,要想讓遷入邊的災民安穩無憂的屯田戍邊,就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北疆,而穩定北疆的前提,就是要把屢屢南侵的鮮卑人徹底趕到極北的大漠深處。也就是説,為了北疆的幾百萬災民能夠生存,自己必須要勞師遠征,但這樣做真的會象皇甫嵩説得會給大漢國造成深重的災難嗎?會讓更多的大漢百姓陷入苦難嗎?
李弘默默地走在飄飄揚揚的小雨中,徘徊在泥濘的黃河大堤上。天上低沉的陰雲和四周蒙朧的霧靄就象他此刻的心境一樣,惆悵而憂鬱。
此刻,洛陽會不會象自己想象的那樣在大將軍的鐵腕整治下迅速穩定下來嗎?太傅袁隗和其他的大臣們會放棄對國家權柄的爭奪,全心全意地和大將軍一起輔佐天子和太后,鼎力支持自己的遠征嗎?今天洛陽的局面是我一手促成的,本來京中的三方權勢互相爭鬥勉強可以維持平衡,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方權勢獨大,一方受到制約,一方被趕出了朝堂。在這神情況下,大軍離開後,洛陽會不會更亂?會不會爆發士人和大將軍之爭?我到底能不能遠征?
李弘不得不承認皇甫嵩説的對,自己雖然擔心許多問題,但遠征大漠建下赫赫功勳的念頭卻象利箭一般深深地紮在自己的心裏,那種炙烈的**就像刻骨銘心的疼痛一樣讓自己無法呼無法掙扎。自己從北疆殺到西疆,再從西疆殺到北疆,這個念頭無時無刻不在纏繞着自己。今天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怎能放棄,自己又怎肯放棄?即使洛陽現在就亂了,自己也會迅速殺進洛陽然後調頭北上。
李弘終於下定了決心。
李弘回書皇甫嵩,謝皇甫將軍的教誨,同時,他懇請皇甫嵩和京兆尹蓋勳在自己遠征期間,竭盡所能從關中方向給自己提供糧草輜重。即使洛陽出事了,也要保證遠征大軍所需。李弘説,此戰若贏,至少可保北疆十年內不受鮮卑人的侵擾,這直接關係到大漢國的將來。所以他懇請兩位大人為國家社稷計,不惜一切代價幫助自己完成遠征。
李弘上書天子和太后,説自己將在近期內率軍返回邊,河東和晉陽兩地只留部分屯田兵以負看護之責。他在奏章中説,臣今
不敬之死罪,陛下可在臣遠征大捷之後予以懲治,並以此來告誡大漢眾臣,陛下之天威不得褻犯。李弘懇請天子和太后,在大軍遠征期間,務必保證大軍所需,以確保此次征伐大勝而歸。臣當為陛下建下萬世功勳,再創武皇帝之大業。
李弘給大將軍何進寫了一封信。他説,大將軍從四方召至京師的七路兵馬只有河內太守丁原一路屬於可戰之兵,其餘各路兵馬都是剛剛從各地徵募的新兵,沒有一戰之力。所以他再次告誡何進要迅速整頓西園軍。西園軍組建已經快一年了,雖然不能和北軍的強悍相比,但它人多,容易發生禍亂,所以整頓和控制西園軍是穩定京師的重中之重。四萬西園軍和一萬北軍如果可以整合,就能重建五萬北軍,如此一來則京師無憂。
為了確保京畿的安全,確保大將軍可以迅速控制朝政,李弘再一次向大將軍何進建議,為了保證大將軍有足夠的武力做後盾,把前將軍董卓留在京畿還是非常必要的。董卓是百戰之將,手下兩萬西涼兵又是百戰之師。有這樣的將士坐鎮京畿,洛陽還有什麼事大將軍不能解決?
李弘告訴大將軍,自己即將離京北上遠征,他懇請大將軍在大軍遠征期間,確保大軍所需。
李弘同時也給太傅袁隗、司空劉弘和尚書令盧植各寫了一封信。雖然自己率部遠征在前方打仗,但決定遠征勝負的不是自己的十幾萬大軍,而是這洛陽城裏的大臣們,尤其是參隸尚書事的太傅袁隗和尚書枱的幾位尚書大人。他們直接指揮和控制這場遠征大戰,大軍所要的一切軍需都要靠他們組織人手籌集運送到北疆。
李弘在給三位大人的信中坦率地説道,我今之所為,在諸位大人的眼中必定是大逆不道的罪人,但我絕無禍亂國家之心,我只是為了遠征大漠,或者説得冠冕堂皇一點,我是為了北疆和大漢國。諸位大人或許認為我是大漢國將來的禍患,但我可以鄭重發誓,沒有陛下的聖旨,我今生不過長城,我今生今世都為大漢國戍守邊
,我絕不做亂臣逆子,也絕不做禍害國家之事。如有違此誓,當天誅地滅,遭萬符穿身而死。
諸位大人或許還擔心我將來在北疆擁兵自立,但諸位大人請想一想,我大漢國過去養不起十萬邊軍,今天也養不起十萬邊軍,難道將來憑我一己之力還能在這貧瘠之地供養十萬大軍?我之所以説要籌建三十萬邊軍一事,不過是為了給北疆屯田多要一些錢而已,我絕無異心。至於我説的其他一些事,諸位大人都已經看到了結果,相信幷州在趙岐大人、蔡邕大人和其他許多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十年內必將繁榮。
我此次北征將遠擊兩千裏直達狼居胥山、落原,我將把遺棄在落
原上的大漢將士遺骸帶回來以告
英雄們的在天之靈,我將把大漢天威深深地種在大漠上,讓四方藩國臣服而來。
大將軍奉旨回京。這一次,他終於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進皇宮了。
太傅袁隗親自趕到城外五里相。今天,幾十名
閹被趕出皇宮,幾十年的心願總算如願以償,太傅袁隗的心情非常好。他和大將軍何進坐在馬車上仔細商談選派三署郎官入宮頂替被驅趕宦官官職的事。袁隗和大臣們已經擬就了一份詳細的名單,其中大將軍一系的郎官多達五十多人。
(本朝由中郎將分掌三署郎。這郎官包括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議郎和中郎秩俸比六百石。侍郎秩俸比四百石。郎中秩俸比三百石。這些人除了議郎可以參加朝議外,其餘三等都不算官,屬於勤雜人員或者警衞一類。本朝這種人多由門閥士族子弟充任。少時有數百人,多時達二千餘人。)大將軍很滿意袁隗的安排,他奉承了袁隗兩句之後問道:“太傅大人,丁大人被免職後,這司徒一職你看由誰接替為好?”袁隗稍加沉之後説道:“大將軍,
閹之事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車騎大將軍也還沒有撤兵北上,洛陽還是動盪不安,以我看,暫時還是不要考慮了。”何進微微一笑,點點頭。現在太尉劉虞在幽州。司空劉弘和大司農府、少卿府正忙於給北疆調撥糧餉軍械,三公缺一個司徒無關大礙,但多一個司徒可能就要出現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此時此刻,這個司徒一職無論安排何進的人還是袁隗的人,雙方都不會同意,還是保持現狀為好。大將軍有此一問,就是想試探一下袁隗的心思。
太傅和大將軍同時參隸尚書事,共理朝政,讓士人和大將軍互相制約,這本來是太后和中官們想出來的一個維持外廷權力平衡的辦法。既然太傅大人不想打破平衡,何進自然不願多事。他現在最急迫的是儘快主掌內廷大權,控制天子和太后。
“大將軍可知道李大人要立即北上了?”袁隗漫不經心地問道。
何進笑笑,沒有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