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節-第二十八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卷立馬橫槍篇第十二章蝕蒼黃第二十六節李弘望着一匹匹快馬四散而去,心裏焦慮難安。接下來,事情會怎麼發展?袁紹和韓馥等人會不會奮起還擊?劉虞會不會強行南下?董卓會不會死守洛陽?

董卓和自己一樣,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財,而是糧食。錢不夠,可以用臨時鑄造五銖錢的辦法應付過去,但糧食不夠卻只能乾瞪眼了。對於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擊敗袁紹、袁術等人,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從各地州郡到糧食,以解燃眉之急。董卓會不會和自己一樣,也想三方制衡呢?打仗解決不了糧食問題,這一點董卓應該非常清楚,假如他在我擊敗袁紹之後,迅速和袁紹議和,然後聯手對付我,那問題可就嚴重了。雖然我可以冒着和韓馥、袁紹等人連番作戰的危險攻佔冀州,但如今處在京畿的徐榮和楊鳳兩軍就要全軍覆沒了。

董卓為什麼至今不殺袁隗?弘農王都能殺,袁隗為什麼不能殺?顯然,董卓非常清楚現在的形勢,也知道袁閥的龐大勢力,所以他想在關鍵的時候能夠利用袁隗的力量以達到某種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是不是他想和袁隗妥協,轉而對付我?

京畿有大軍十萬,董卓在袁紹等人尚未集結完畢的情況下,連續催我南下,甚至不惜以遷都來威脅我。但等我的大軍到了洛陽後,他卻又把自己的軍隊往關中方向撤,完全沒有要集中所有力量一戰而定的意思。董卓不想打,但我現在急着要打,而且我還要急着佔據洛陽。假如徐榮和楊鳳的大軍完成了對洛陽的包圍,玉石和顏良的大軍困住了牛輔之後,董卓認為自己欺騙了他,繼而和袁隗握手言和,那自己可就滿盤皆輸了。董卓手上有天子,袁隗需要天子,只要董卓和袁隗兩人各自讓一步,自己就成了這場危機中最大的犧牲品。以北疆目前的險惡狀況,自己失敗是一件必然的事。

李弘急書李瑋,把公主北上,先帝遺詔,劉虞手令,還有自己的猜測和對形勢的估計做了詳細的説明。最後他説道,為了防止董卓倒戈一擊,請仲淵在完全控制了牛輔的軍隊後,再次南下進京,務必設法讓董卓殺死袁隗,對董卓仔細解釋清楚三方制衡對拱衞社稷,保存實力,解決危機的諸般好處,勸諫董卓不要逞一時之痛快,毀了社稷丟了命,還留下了一個萬世罵名。

**三月上,酸棗。

橋瑁得知徐榮率軍東進,急忙集結大軍敵,同時急報袁紹,是戰還是不戰?袁紹回書説,徐榮已經一路攻擊而來,此時不戰,必將動搖軍心,不打也得打了,你還問什麼問?打。

橋瑁、劉岱、張邈等人都沒有打過仗,心裏非常慌,尤其對手還是天下赫赫有名的戰將徐榮。當年雁門關一戰,徐榮在極度劣勢下,指揮二十萬黃巾軍重創鮮卑鐵騎,從此揚名天下。和這種人打仗,想想都怕。

張邈説,我們幾個人,只有曹大人和鮑大人打過仗,我看,就讓他們兩人指揮大軍作戰吧。眾人都同意。大敵當前,鮑信和曹也沒有推讓,義不容辭嘛。曹説,鮑大人寬厚待人,沈毅有謀,深為將士們愛戴,我願意聽從鮑大人的指揮。鮑信笑着拒絕了。

鮑信四十多歲,身材不高,長相敦厚,説話很直。他對眾人説,孟德老弟才華出眾,讀兵法,早年又曾隨皇甫將軍平定過蟻賊之禍,打仗的事肯定要比我通。他極力要求曹指揮作戰。曹謙讓了兩句後,隨即不容氣的答應了。前來攻擊的是徐榮,如果能擊敗他,自己就能一戰成名。

高順、梁百武率部趕到距離酸棗二十里的原武城。

這裏的人知道要打仗,早就跑光了。高順沒有進城,直接命令大軍向酸棗衝去。

認為高順急行而來,士卒一定非常疲勞,而己方大軍以逸待勞,士氣高漲,體力充沛,完全可以擊敗高順,打他一個下馬威。橋瑁等人反對,認為不宜冒險出擊。曹懶得理他,立即和鮑信兩人領一萬人馬率先出營敵,張邈和劉岱的大軍居中跟上,橋瑁無奈,只好和袁遺整頓軍馬隨後出營。還沒等他出營,斥候來報,曹和高順已經在前方十里處打起來了。

高順跑得太快,距離徐榮的主力大軍有三十多里路程。他大概沒想到大軍還沒靠近酸棗紮營,叛軍就頭來擊了。高順和將士們措手不及,稍稍抵抗了一下後,狼狽而逃。曹和鮑信帶着大軍猛追三十里才停了下來。再不停下,就要和徐榮的主力對抗了。

徐榮二話不説,連夜率部後撤五十里。

和鮑信等人商議,追還是不追?曹説,徐榮不願打很正常,他率軍南下洛陽是遵從天子聖旨,不來不行,但他來了後,未必會真心替董卓賣命。徐榮只有兩萬人,從他們丟棄的武器上來看,這兩萬人是河東的屯田兵,本不是什麼北疆鋭。我們有五萬大軍,諒他徐榮也不敢和我們正面對抗。繼續追,只要把徐榮擊敗了,豹子肯定要改變想法站到我們一邊,畢竟我們的實力非常強大。

橋瑁、袁遺和劉岱不願冒險,説徐榮既然退回去了,那就算了,還是按照袁紹的部署,回酸棗靜待時機。各人意見不一,爭論不休,最後還是橋瑁等人説服了曹。第二天,聯軍撤兵回酸棗,但高順和梁百武跟在後面就殺來了。聯軍措手不及,折了幾百人。曹大怒,指揮大軍掉頭回攻。高順不敵,和梁百武帶着敗兵四散而逃。

聯軍一口氣又追了三十里。徐榮率軍再退。

橋瑁説,這一定是徐榮的誘敵之計,前面可能有埋伏,還是儘早撤兵吧。

嗤之以鼻。胡軫的一萬北軍在虎牢關,徐榮自己只有兩萬人,他哪來的兵力伏擊我們?即使他想打我們的伏擊,那也是在滎陽到虎牢關之間。從這裏到滎陽,沒有合適的伏擊地形。

鮑信説,曹大人説的有道理。徐榮這麼做的真正目的,大概是想把我們誘到滎陽城附近,然後他好找個藉口逃到虎牢關去,以便和胡軫合兵一處,憑藉關隘之險抵擋我們的進攻,免得遭受損失。看樣子,徐榮這兩萬人還真的是河東的屯田兵。屯田兵不堪一擊,本不是我們的對手。鮑信建議繼續追擊。能夠近滎陽,也算是聯軍的一大戰果了,而且對董卓的威脅也大。

第三天聯軍浩浩蕩蕩向滎陽開進,為了防止出現意外,速度並不是很快。

到了汴渠後,高順和梁百武又出現了,這次兩人率軍阻擊聯軍渡河。雙方血戰。北疆軍不敵,丟下幾百具屍體,倉惶後撤。

梁百武一邊跑一邊罵,把孫親的祖宗八代都罵遍了。孫親叫他和高順一起去打敗仗,他不幹,説我很久沒打過敗仗了,打不來了。孫親説,你不去也行,你自己對徐大人説去。梁百武頭一低,算了。不説了,認了吧,反正上面還有高順頂着。徐榮自從指揮黃巾軍打贏了雁門關大戰後,在黃巾軍將士的心目中,徐榮的地位已經僅次於張燕了。雖然那場大戰的直接指揮者是張燕,但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如果沒有徐榮的運籌帷幄,這仗是打不贏的。徐榮説話,沒人敢不聽。

高順看看他笑道:“你不要生氣,馬上就要打勝戰了。打敗仗也有功勞的。”

“我寧願不要這份功勞,也不願丟這個臉。”梁百武氣呼呼地説道“也就你,老好人一個,這種事你也幹。下面的幾個軍司馬早把你罵翻了,你知道嗎?”高順笑笑,指指自己的耳朵“我怎麼沒聽到?”梁百武看他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氣不打一處來,抬手就是一拳“氣死我了。”三月上,虎牢關。

虎牢之名始於周朝,傳説周穆王獵於圃田,將獵獲的老虎豢養於此,因而得名虎牢。虎牢關北臨奔騰的黃河,南依逶迤的嵩嶽,大伾、浮戲、廣武三山綿亙,羣山為壁,大河為壕,山壑溝峁之中,一條馳道蜿蜒其間,地勢極為險峻。大泰國時,此地置虎牢關。本朝由於天下太平無事,虎牢關隨即被擱置,年久失修。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事,威脅京畿,先帝於此再設關隘,命名為旋門關,但因為習慣,一般人還是稱之為虎牢關。出了虎牢往洛陽,一路上無險可守。

駐防虎牢關的胡軫接到了徐榮的求援信。

得知徐榮連戰連敗,胡軫大吃一驚,一邊急報董卓,一邊帶着五千大軍趕到了滎陽。

虎牢關距離滎陽三十里,轉瞬即至。胡軫和徐榮在西疆的時候就認識,彼此非常悉。胡軫看到徐榮神憂鬱,心裏很高興。徐榮離開西疆的時候和他官職差不多,但現在徐榮不但名震天下,而且還做到了龍驤將軍,這讓他心裏非常不舒服。我還以為你天下無敵呢?原來你也會打敗仗,這次看你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