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一節-第三十二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一章危機四伏第三十一節馬磾看到韓馥痛心疾首,心內也很難受,但他還是勉強做了一番解釋。

從董卓進京到現在已經一年零兩個月了,這期間發生了太多的事,一件接一件,讓人應接不暇,本沒時間坐下來靜心思考一下現在和將來。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為什麼社稷傾覆在即?如何拯救搖搖墜的大漢?沒有答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這個以長公主主政在晉陽建立朝廷的想法,最初是由張温、崔烈、楊彪和皇甫嵩四個人在張温的書房裏想出來的。後來這四個人陸續召集自己和陳紀等十幾個老臣籌劃了很久,中間也有過烈的爭論,爭論焦點也就是朝廷到底設在何處,是北疆的晉陽還是冀州的鄴城?

以張温、皇甫嵩為首的老臣要求設在晉陽,因為劉虞和李弘兩人是目前在外官職最高的大臣,這個朝廷也主要圍繞着他們兩人構築。如果設在冀州,就等於把李弘變相地擠出了這個朝廷,那構建朝廷的主要目的就失去了。張温和皇甫嵩的想法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平叛、討董、穩定,那就必須要倚仗李弘強悍的武力。

以崔烈、楊彪為首的老臣要求設在冀州的鄴城。要想以最快速度平叛、討董、穩定,決定因素是錢糧,而不是軍隊。李弘如果忠於大漢和先帝,他即使不願竭盡全力,但他為了北疆的生存,也不會從中作梗。崔烈和楊彪認為,倚仗各地州郡的軍隊,也一樣能實現這個目的。另外,如果李弘居心叵測,挾持了公主和這個在外的朝廷,那就等於造就了第二個董卓,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把這個朝廷設在冀州,是個萬全之策。

雙方各不相讓,爭論沒有結果。最後張温説,我們反正都要先到晉陽去,因此我們可以先試探一下李弘,如果李弘忠心耿耿,我們就把朝廷設在晉陽。他相信李弘能做出正確選擇。畢竟,董卓的現狀擺在這裏,堂堂大漢國的相國大人,只控制着關東、關中五個郡,不能不説是走到窮途末路了。李弘如果驕縱枉法,把持權柄,以北疆之地抗衡舉國之力,下場不問可知。

張温的試探結果完全出乎幾位老臣的預料,李弘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而且他在給張温信中説,除了軍屯和民屯,北疆十六郡的軍政他可以立即還給朝廷,而且他要求北疆不再設州牧,朝廷直接督領十六郡。也就是説,在北疆,只有郡和縣兩級府衙,州一級府衙撤銷。這也就避免了李弘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從而挾持長公主和朝廷的可能。李弘算是徹底把十六郡的軍政還給了朝廷。

李弘的這種態度足以證明他的忠誠,朝廷當然要設在晉陽。

磾最後説道:“文節,大漢的命運就在你手裏,懇請你早下決斷。”劉恭、耿武、閔純、李歷、審配等人圍坐在韓馥四周,沉默不語。

“你們説説,冀州怎麼辦?”韓馥問道“本來是個非常好的振興之策,但因為把朝廷設在了晉陽,結果好事變成了壞事。”朝廷設在晉陽,等於被李弘所控制。董卓之禍還沒有結束,長安朝廷的一幫大臣們卻又造出了一個新禍患。韓馥無法理解。既然想拯救社稷,既然有前車之鑑,大臣們為什麼還要重蹈覆轍?

晉陽朝廷不是一個獨立的朝廷,而是從長安朝廷分出來的,是長安朝廷的一部分,主要構架是長公主、長公主府、太傅府、驃騎大將軍府和監御史府。以長公主和四府代替朝廷處理國事,換句話説,除了韓馥兼領監御史外,冀州和各地州郡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朝廷裏。

冀州和各地州郡本來就是隸屬大漢朝廷的州、郡、縣三級府衙,各府諸吏當然沒資格要求進入這個朝廷。即使要進,也是這四個府裏的掾屬,成了長公主、劉虞和李弘的僚屬,這肯定沒人願意。晉陽朝廷裏既然沒有各地州郡的人,沒有討董聯盟的人,那這不是擺設是什麼?我們憑什麼要聽李弘的?這和讓我們聽董卓的有什麼區別?

這個朝廷如果設在冀州,等於就是受過去討董聯盟的控制,那各地州郡官吏當然能接受它。但現在沒有人願意接受晉陽朝廷的指令,因為大家都認為那是李弘控制下的朝廷,是受李弘挾持的朝廷。這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朝廷設在冀州,李弘不可能放棄北**自到冀州來,而且那時李弘也不可能放棄北疆軍政了。

李弘之所以願意放棄北疆軍政,其目的顯然是想留住長公主,挾持朝廷。北疆十六郡的太守幾乎都是李弘的人,而且北疆大軍遍佈各地,這個北疆軍政李弘可以隨時拿回去,他其實都是一回事。韓馥很難理解的是,這個北疆軍政是去年李弘從朝廷手上搶去的,現在李弘出來了,怎麼反而成了李弘對朝廷忠心耿耿的證明?

長安朝廷希望靠太傅劉虞來制約李弘,這簡直是個笑話。董卓的例子就擺在那裏,他是怎麼攫取權柄的?就是拿刀砍去的。你不給我,我就殺你。前太傅袁隗應該比今太傅劉虞有權有勢吧?結果如何?袁隗還不是敗在董卓的刀下。李弘比董卓更加兇殘陰毒。董卓還沒有進洛陽的時候,李弘就帶着大軍南下威脅天子和朝廷了,就這種人會拱手放棄權柄?至於什麼故主之情,那都是狗。和李弘談什麼故主?他就是一個鮮卑人的奴隸,是個蠻子,你和他談什麼故主之情?和一頭豹子談故主之情,還不如拿一把刀直接去砍他來得實在。

韓馥説了一大堆,最後的意思是這個機會萬萬不能錯過。長公主和朝廷必須要設在冀州。北疆錢糧緊缺,冀州供應有限,李弘看樣子馬上就要打洛陽了。等他打洛陽的時候,我們再談這個事。那時,由不得他不答應。至於北疆軍政,他還不還都是一回事,我們也不會主動派人到北疆去招惹他,去奪他的權。只要他攻打董卓,我們就給他供應一部分錢糧。不管怎麼説,大家都是一殿之臣,都是為了討董興國嘛。

劉恭、耿武、閔純、李歷三人支持韓馥的意見,尤其是劉恭,言詞非常烈,對李弘和朝中的一幫大臣大肆抨擊。

審配出言反對。

當前的形勢很明顯。晉陽朝廷要立即建,為什麼?討董聯盟經過黃巾軍暴亂、袁閥分裂、袁紹和長安朝廷決裂後,已經成了一盤散沙,急需有人出面再次把各地州郡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以便應對明年嚴峻的局勢。明年和今年一樣,有黃巾軍之禍,有董卓之禍,但更嚴重的是有民之禍和糧荒之禍。所以,各地州郡必須要抱成一團,度過難關。長公主和晉陽朝廷的建立,正好給了各地州郡一次重新集結力量的契機。

冬天馬上就要到了,黃巾軍要休戰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得到一段時間的修整。趁着這個機會,我們可以利用晉陽朝廷來重新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這樣到了明年天,我們就能以最強悍的實力攻擊黃巾軍。如果按照大人的辦法,等到李弘攻擊董卓之後,我們以錢糧來威脅李弘把長公主送到冀州,再把朝廷建在冀州,那時間和機會就都錯過了。

其實,大人對這件事過慮了。李弘和董卓要兩虎相爭,李弘暫時對冀州沒有危險,而且他為了緩解北疆的財賦錢糧危機,無論如何都不會為了權力分配的事和冀州鬧翻,這個朝廷暫時設在晉陽並沒有什麼關係。

過一段時間後,他會很自覺地把長公主和朝廷送到冀州。為什麼?

張温等老臣把長公主和朝廷留在晉陽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是制約和削弱李弘的權勢,利用他的武力振興社稷,最大程度地減小李弘對社稷的危害。李弘不是白痴,他怎麼會拿刀割自己的脖子?他怎麼可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權勢被奪,部下離散,一步步走上必死之路?

李弘於是想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李弘為什麼要主動放棄北疆軍政?他不是為了要留住長公主和挾持朝廷,而是為了要走長公主和朝廷。

李弘放棄了十六郡軍政,撤銷州一級府衙,那劉虞呢?劉虞行丞相事,他主掌權柄,他不能不帶頭響應。以劉虞的為人和宗室大臣的身份,他必定會放棄幽州軍政,主動撤銷幽州牧府。那麼,還剩下誰?剩下大人o州牧劉岱和豫州牧孔伷。兩位上卿主動放棄各自手中的地方軍政大權,你們三位怎麼辦?不放?顯然不可能。放,大家又擔心朝廷被李弘所控。尤其是冀州,冀州牧府一旦被撤銷,冀州軍政到了朝廷手上,李弘就徹底控制了冀州的錢糧,我們也就再也無法制約李弘了,因此這冀州的軍政大權是萬萬不能放。

那怎麼辦?只有朝廷讓一步,把長公主和朝廷遷到冀州。長公主和朝廷到了冀州,李弘又要吵了,他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再把北疆軍政要回去。其實,就象大人所説,這個北疆軍政不管李弘還不還,都是他的,誰願意到北疆去招惹他?

朝廷設在晉陽,就象長公主拿着一把刀架在李弘的脖子上,李弘避之惟恐不及,怎麼會留下?所以大人不要擔心朝廷的事,你什麼事都可以答應,只要不答應放棄冀州的軍政大權就行了。

韓馥和劉恭等人不得不承認審配分析的有道理,但李歷的一句話讓韓馥疑心大起。

“正南兄,大將軍對你有救命之恩,你可不能因此幫助大將軍欺騙大人,耽誤振興社稷的大業啊。”韓馥頓時疑心大起。

審配無奈説道:“這樣吧,我代大人到河內去一趟,問問袁大人的意見。不管怎麼説,現在大人還是尊奉‘承製詔書’,聽從袁大人的調遣嘛。”韓馥臉更加難看了,他十分不高興地揮手説道:“那你就去跑一趟,快去快回。”**十月下,河內,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