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第二十五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長河落第二十一節八月初八
,凌晨,櫟陽。
長公主沒有召見周忠和李瑋。劉放傳旨,兩位大人到驛館休息,靜候聖旨。
正如事前所料,長安的大臣們迫於形勢,不得不接受張燕的脅迫,和張燕聯手奪取長公主的權柄。
這不讓人想起了十四年前的洛陽兵變。當年董卓進京後,太傅袁隗和朝中大臣們也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幫助董卓奪職了何太后的權柄,廢黜了少帝,重建了皇統,當時的尚書令士孫瑞甚至還藉助《
秋》經義為廢黜少帝作了一番辯解。
十四年後,這一幕再次重演,朝堂上的武人和士人再次聯手,這是不是意味着長公主命在旦夕,大漢社稷將再次遭受浩劫?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將軍了。當年何進被閹殺了,太傅袁隗以毫釐之差喪失了北軍控制權,結果董卓進京,局勢再不可挽救。今天呢?今天張燕同樣控制了北軍,但僥倖的是,大將軍征伐在外,大將軍手上還有最強悍的胡族鐵騎,大將軍還有挽救局勢的可能。
丞相蔡邕病倒了,他強自支撐着身體,繼續守護在長公主身邊。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岌岌可危,但他不願放棄,他還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心願沒有完成。他看完周忠和李瑋送來的奏章後,沉默了很久。
朝廷現在要做的事,也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對於社稷的中興大業來説,當務之急是限制長公主的權柄,最大程度地削減大將軍手中的兵權,為小天子順利主政打下基礎。不出意外的話,六年後小天子就要主政,而這六年時間,將是決定大漢命運最關鍵的六年。此次長安爆發兵變危機的源,其實就是因為外朝急於削減大將軍的兵權,想把大將軍對社稷的威脅,對小天子主政的威脅降到最低,然而,事與願違,大將軍走了,北疆武人馬上舉起了屠刀。
北疆武人是軍功階層,是朝堂上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現在成了阻礙大漢中興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這道障礙如果不能妥善處置,不能讓他們迅速融進朝堂,後果不堪設想。
自己一直試圖把軍功階層拒於朝堂之外,但事實證明,這條路走不通,失敗了。雖然軍功階層中的很多人都出身於黃巾,但他們現在是大漢的臣子,朝廷要正視他們的功勳,要把他們手裏的力量轉化為穩定社稷的力量。在如今對抗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的情況下,在軍功階層要求進入朝廷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的情況下,在他們已經用戰刀打開了朝堂大門的情況下,朝廷不管是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是投降也好,是因勢利導也好,都要敞開懷接納他們了。
大將軍和軍功階層是一體的,兩者之間的利益密不可分,這一點朝廷有清醒的認識。不過朝廷一廂情願地認為把大將軍的問題解決了,軍功階層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現在看來這個理解大錯特錯。大將軍是大將軍,軍功階層是軍功階層,兩者之間的利益雖然密不可分,但的的確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利益羣體。大將軍不能代表整個軍功階層,大將軍的個人利益更不能代替軍功階層的整體利益。
長公主和朝廷在這一點上完全理解錯了,接着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制定了錯誤的策略,以致於引爆了一場危機。
錯誤需要人承認,引爆危機的責任需要人承擔,自己是丞相,當然應該承擔這個責任。不過,讓自己到欣
的是,自己和朝中部分大臣為這個錯誤付出巨大代價還是值得的。因為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和大司農李瑋等大臣馬上意識到了危機爆發的
由,他們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了朝廷的策略,並拿出了一系列正確的對策。
讓武人入朝,和武人共理朝政,利用武人的力量,重新制衡皇權和相權,並迅速限制長公主的權柄,削減大將軍的權力,確保將來小天子能順利主政,確保中興大業能繼續穩定推進。
自己要離開朝堂了,活在世上的子也不遠了,在最後的這段歲月裏,無論如何也要為社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長公主非常憤怒,她拒絕修改官制,拒絕削減中書監的權力,拒絕實行顧命制。
“傳旨周忠、李瑋兩位大人,請他們回長安去,我不會召見他們。”蔡邕、筱嵐、劉放、孫資、黃嶽五位大臣都沒動。
長公主氣得面孔通紅,淚水情不自地滾了下來“怎麼?你們也想把我囚
深宮嗎?”
“殿下,請你冷靜一點。”蔡邕勸道。
“我還不夠冷靜嗎?”長公主尖聲叫道“如果任由他們為所為,這大漢的社稷就要毀在他們手上。我不會答應他們,絕不會。你們都退下去,此事就這麼定了,無需再議。”蔡邕沒有走,長公主也沒有趕他走。等到筱嵐他們都離開後,長公主走到蔡邕身邊,象孩子一樣貼在蔡邕的背上,摟着蔡邕的脖子,無聲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趕出了洛陽,他把一個奄奄一息的社稷給了我,我該怎麼辦?”
“殿下,你還記得先帝的遺詔嗎?”蔡邕低聲説道“承擔挽救社稷之責的不僅僅是你,還有大將軍。”
“大將軍…大將軍比父皇還狠心,我好恨他…”長公主的聲音顫抖起來“我叫他暫緩打洛陽,他就把陛下帶到了洛陽,威脅我。我削他兵權,他就一走了之,故意着他的部下發動兵變。現在他還要殺我,他竟然要殺我…”蔡邕長嘆。
“殿下,你想錯了。你看看現在的形勢,大將軍的處境比你還艱難啊。”天子在渭橋遇刺是事實,張燕帶着天子避難於北軍大營也是事實。但北軍出動了嗎?張燕發動兵變了嗎?沒有。張燕到目前為止還是保護天子的功臣,他沒有任何違律的事實。
張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做出了發動兵變的態勢,讓我們所有人都到了兵變爆發的危機,不得不立即做出應對,於是長安事實上形成了兵變之局。但這時長安其實
本沒有兵變,只不過形勢上處於一觸即發的險境而已。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
相反,何風拿着大將軍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櫟陽,保護殿下,確保殿下的安全,這是應對兵變的上上之策,但這時長安有兵變嗎?沒有。於是,何風這支軍隊的出動就構成了長安兵變,何風成了長安兵變的罪魁禍首。雖然何風軍隊的出動,暫時化解了長安一觸即發的險境,給朝廷迅速做出應對贏取了時間,但他在北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在長安事實上沒有爆發兵變的情況下,擅自出兵奔赴櫟陽,這本身就是兵變。
長公主可以承認這道手令的效力,即使長安沒有兵變,你也可以説是一次正常調動。但問題是,此刻形勢變了,此刻北軍有充足的理由出動了,不管你是否承認何風出兵合法,張燕都可以不承認。他都可以出兵,他的兵變變成了平叛,他的功勳更大了。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有罪的是何風,以及給何風手令的大將軍。
何風的軍隊到了櫟陽,朝廷驀然發現形勢不但沒有得到絲毫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機。朝廷非常被動,為了阻止張燕以平叛的名義出兵,為了防止社稷遭受敗亡之禍,他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張燕坐下來好好談談。
這和當年董卓進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來商談國事一模一樣,只不過現在太傅換成了楊彪,而威脅社稷的是張燕而已。
張燕為什麼要發動兵變?原因很簡單,大將軍放棄了他們,拍拍股走路了,不管他們死活了。他們怎麼辦?軍功階層如何生存?他們要入朝為卿,要參與國政,但這還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存。
長安第二次兵變,司徒王允對武人採取了排斥和殺戮的方式,這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要想保證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權柄。但問題又來了。長安第三次兵變,李傕、郭汜之亂,又告訴了他們一個道理,如果武人主掌權柄,完全排斥士人,會敗亡得更快。前人失敗的教訓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那麼今軍功階層用什麼辦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身家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