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第二十五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二十一節“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樂府中著名的相合大麴《陌上桑》上演了,婉轉優雅的歌聲如同九天仙音飄蕩在殿宇之上。
踏着美麗的歌聲,委婉飄逸、嫺靜婀娜的長袖舞翩翩而起。
一隊隊風姿綽約的舞者飄若浮雲,翩若驚鴻,其揚舉的長袖,飄曳的長裙,輕柔的身姿,行曲的肢,婀娜的體態讓人失魂落魄,
彩斑斕的長袖在空中
橫飛舞,或如波回,或如雲動,或如虹飛,或如煙起,千姿百態,讓人眼花繚亂,妙不可言。
李瑋回到自己席上的時候,發現張燕不知什麼時候坐到了李弘身邊,兩人正全神貫注地看着樂舞,偶爾還低聲談兩句。
李瑋此刻很興奮,和伏完談過後,他在短短時間內擬建了一個創建新儒學的構想,他急於想找個人談談,想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構思。李瑋端起酒爵走到了李弘的席上,李弘搖搖手,指了指張燕“我不能喝了,你和飛燕兄喝吧。”張燕舉起酒爵拱手為禮“仲淵,你先讓大將軍欣賞《陌上桑》,他有二十多年沒看過了。”
“二十多年?”李瑋還了一禮,淺飲一口,然後笑着坐到了李弘身邊“這麼説,上次你看到《陌上桑》的時候,還是我陪你回洛陽覲見先帝的那次?”李弘點點頭,嘆道:“轉眼的功夫,二十多年了。當年我是第一次參加朝會大典,看到這個樂舞的時候,非常震撼。”
“先帝喜歡樂舞,喜歡講排場,動輒就是上百舞伎羣舞,場面比這大多了,當然氣派。”李瑋笑道“現在大漢沒這個條件,將來天下穩定了,社稷富強了,我們可以奏請陛下奢侈一點,也來個百人羣舞。”
“恭儉樸素、不尚奢華,是大漢的國策。”李弘看了他一眼“你是大漢丞相,要以身作則,不要慫恿陛下開這個先例。”李瑋不好意思地笑笑,低聲問道:“大將軍,你知道‘伏氏學’嗎?”李弘和張燕互相看看,又不約而同地望向對面的伏完。長公主正坐在伏完的席上,親熱地摟住伏完的胳膊説着什麼。伏完一手捋須,一手端着酒爵,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條縫了。
張燕立即明白了李瑋的意思,心中霍然開朗“正統儒學。”
“對,對…”李瑋急切地説道“道儒相融,援道入儒,這個提法太過張揚,不合時宜,牽扯麪太大,具體實施起來阻力驚人,而且後果難以預料,在目前的形勢下,長公主和陛下不可能同意。如果我們以‘伏氏學’為先鋒,舉起復興正統儒學的大旗,把道儒相融,援道入儒掩蓋在這面大旗之下,那麼實施的難度就要小得多。而且無論是經學各派,還是長公主和陛下,在當前新經學初立不穩,經學各派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攻擊和指責的情況下,誰都沒辦法拒絕‘伏氏學’提出復興正統儒學的建議,誰也沒有充足的理由予以強烈反對。”
“過去揚雄提出復興正統儒學的時候,今文經學一家獨大,他本撼不動。王莽新朝的時候,劉歆推出古文經學,結果還是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今天的形勢就完全不一樣了。今天今文經學衰落了,古文經學又未能成為主導,而新興的鄭玄大師的新經學因為創立時間短又沒有形成氣候,經學三派鼎足而立,正統儒學恰好可以趁虛而入。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朝廷支持復興正統儒學,可以讓儒學形成四方鼎立之局。”
“伏家‘伏氏學’的髓就是正統儒學的
髓,而伏家又是傳承四百年的經學大家,又是皇親國戚,伏完更是當今陛下的外祖父,長公主殿下的姑父,就憑這幾點,‘伏氏學’完全可以得到陛下和長公主的支持,可以成為復興正統儒學的‘先鋒’。如此一來,復興正統儒學就成了儒家各派內部的事,我們可以因此最大程度地消除儒、道兩家之間的矛盾,緩和朝廷和經學各派之間的矛盾。”
“朝廷的宗旨是以儒學做為官學,也就是説,正統儒學、新經學和今、古文經學都可以立學官,建學科,共列於官學。大漢的官學是儒學,是集中了各學派的大儒學。儒學各派共存於官學,都是官學的一種,都可以設立博士。儒學各派因此有了競爭,有競爭就有發展,有競爭就有活力,儒學因此可以迅速煥發青,煥發生命力。隨着時間的延續,隨着儒學各派互相取長補短,相信在一代、兩代甚至數代儒士們的努力下,儒學最終會找到一條正確發展的道路,後代儒士們也肯定會創建一個既能超越經文學,又不同於正統儒學,非常有利於大漢生存和發展的嶄新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儒學。”李弘沉默不語。張燕微微皺眉,稍加沉
後,低聲問道:“正統儒學有它的缺陷,本朝立國之初沒有選擇儒學做為官學,正是因為正統儒學無法幫助朝廷迅速穩定社稷恢復國力。你把正統儒學立為學官,那又如何實現援道入儒,儒道相融之策?”
“外儒內道。”李瑋毫不猶豫地説道“以儒家的禮法名教做為大漢的道德倫理標淮,以道家的無為而治做為大漢的國策。”
“自孝武皇帝以來,外儒內法一直是大漢遵循的治國理念,但現在我們在廢墟上重建社稷,我們迫切需要一統天下,迫切需要恢復國力。我們現在唯一能借鑑的歷史就是本朝立國之初的文景之治,也就是在黃老之學的基礎上實施的無為而治,它在短短時間內,便讓廢墟恢復了生機,讓大漢恢復了國力。”
“光武皇帝也中興了社稷,不過從今天來看,光武皇帝的中興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自光武皇帝后,即使在最鼎盛的時期,大漢的國力也沒有超過文景之治時期,更沒有超過孝武皇帝時期。我們回頭看看歷史,不難發現光武皇帝在國策上既承繼了先朝,也收了王莽新朝中有益於改良先朝弊端的很多改制之策,但因為種種原因,光武皇帝和王莽一樣,不得不向今文經學低頭和妥協,不得不把先朝的很多弊端繼續繼承下來。”
“四百年過去了,先輩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寶藏,我們應該從這座寶藏中挖出珍寶,而不應該守着寶藏一事無成。‘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就是我們的兩面鏡子,我們要以史為鑑,取先人成功和失敗的教訓,讓大漢走上一條繁榮富強,長治久安的正確道路。”
“外儒內法改為外儒內道?”張燕想了片刻,繼續問道“具體辦法呢?”
“本朝立國之初,高祖、孝文皇帝、孝景皇帝都沒有選擇正統儒學作為官學,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儒學的治國理念不適合當時的形勢。當時皇權尚未鞏固,軍功階層、外戚和郡國王還有着相當強大的勢力,他們崇道黜儒,正是為了讓皇帝垂拱無為,不去幹預郡國事務,以使其既得利益不受皇權侵害。”
“也就是説,道家黃老之學最終遭到孝武皇帝廢黜的原因是皇權和相權的制衡,孝武皇帝需要絕對權力,需要皇權至上,需要集權,但正統儒學同樣無法做到這一點,於是董仲舒大師的新儒學應時而生。”
“今天,我們同樣需要皇權和相權的制衡,而道家黃老學説正好合適,同時道家黃老之學又融合了法家的治國理念,它的治國之策更優越於法家,這就是我們把治國理念由‘外儒內法’改為‘外儒內道’的原因。”
“然而,道家黃老之學遭到廢黜的年代太久了,儒學已經深入大漢的骨髓,我們只能藉助正統儒學來援道入儒,並逐漸實現外儒內道的治國理念。”
“道家黃老之學衰落了,正統儒學也無法和經文學抗衡,正統儒學要想立足,要想雄起,必須藉助道家黃老之學,而朝廷急需把道家黃老之學的治國理念引進國策,所以此刻朝廷、正統儒學和道家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三方必須合作,而且也一定能合作成功。”
“正統儒學可以立為學官,道家學説呢?”張燕馬上問到了最重要的問題“朝廷要想把治國理念改為外儒內道,道家學説務必也要復興,否則國策終究會因為沒有學術支撐而難以為繼。”
“我過去曾對崔琰、郗慮等人説過,新經學永遠都是大漢的官學,但我並沒説其它學派就不能成為官學。”李瑋笑道“朝廷一旦立正統儒學為學官,建學科,那麼勢必要重整先秦諸子學説,從而幫助正統儒學從先秦諸子學説中汲取長處,穩定基,而道家學説是先秦諸子學説的一個重要學派,朝廷為道家設立學官,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殿下今天對我説,有意把醫學設立為學官。好事啊,學官越多越好。學官多了,分科就多,人才就多。朝廷將來取士,選拔賢良,不但要試經試考,還要分科試考,選拔各類人才。人才多了,大漢振興的步伐也就更快了。”張燕歎服,拱手為禮,舉爵相敬。
昂的古琴聲響起,大殿上掌聲四起,名震天下的相合但曲《廣陵散》奏響了。
《廣陵散》講的是戰國聶政為友報仇的故事。聶政為報嚴仲子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城,以白虹貫之勢刺殺韓相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衞數十人,因害怕連累和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聶榮,他持劍自破其面,挖眼,剖腹。聶榮在韓市尋到弟弟的屍體,伏屍痛哭,撞死於聶政屍前。
絲竹鐘磬相合,更有鼓吹而入,氣勢如虹,追魂奪魄“士為知己者死”的悲烈沖天而起。
接着巴渝舞伎執矛相進,雄健有力,勢不可當。中有一男伎持劍而舞。瀟灑迅捷,劍氣衝宵。四周靈星舞伎左右盤旋,裾如飛燕,袖如迴雪,婉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