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1-019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私章小説網】:4ZXS.COM
果然,過了一會,一個低沉的聲音在他的耳邊響起:"跟我來吧。"一絲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屬於我的時代到來了,把這個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184](為了編號一致,本節為空)。
明朝那些事兒朱允炆篇第四十七章章節字數:2679更新時間:07-02-2216:03[185]亂世之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從事着不同的職業,種地的農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補補的手藝人,他們都是這世上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而在他們中間,有一些人卻不安於從事這些職業,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讀書。
從聖人之言到經世之道,他們無書不讀,而從這些書中,他們掌握了一些本質和規律
的東西,使得他們能夠更為理
和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同時,科舉制度也使得讀書成為了踏入仕途的一條重要渠道。於是許多讀書人沿着這條道路成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協助皇帝統治天下。
在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為優秀的人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了英中的
英,他們判斷問題比別人準確,懂得如何抓住時機,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我們稱這些人為能臣。
所謂能臣並不單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謂的臣,它只用來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場。
這些人都是真正的英,但他們還可以按照人數多少和不同用途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種叫治世之臣,這種人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他們所掌握的是聖人之言,君子之道,其共同特點是能夠較好的處理公務,理清國家大事,皇帝有了這樣的臣子,就能夠開創太平盛世,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唐代的姚崇宋璟等。這種人並不少見,他們屬於建設者。
第二種叫亂世之臣,他們並不是所謂的臣,而是亂臣,他們掌握的是陰謀詭計,權謀手段,
通厚黑學,與第一種人不同,他們往往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經歷過許多風波,對人生的黑暗面有着清楚地認識。這些人的能量極大,往往能夠將一個大好的朝代斷送掉,代表人物是安祿山,這種人並不多見,他們屬於破壞者。
第三種叫救世之臣,這可是稀有品種,其遺傳率和現世率比熊貓還低,往往上百年才出一個。這些人兼有上述兩種人的特點,既學孔孟之道,又習權謀詭計。他們能夠靈活的使用各種手段治理天下,並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續一個衰敗朝代的壽命。其代表人物是張居正,這種人很少見,他們屬於維護者。
而這位道衍就是一個典型的亂世之臣。
他並不是個真正的僧人,在出家以前,他也曾飽讀詩書,歷經坎坷,滿懷報國之志卻無處容身,他的名字叫姚廣孝。
[186](為了編號一致,本節為空)。
[187]姚廣孝姚廣孝,長洲人(今江蘇吳縣),出生於至元十五年,只比朱元璋小七歲,出生於亂世的他從小好學,擅長詩作畫,十四歲出家為僧,取名道衍。
際廣泛,當時的名士如楊基、宋濂等人和他關係都不錯。
但他所學習的卻不是當時免費的程朱理學和經世之道,其實和尚學這些也確實沒有什麼用,但讓人驚奇的是,他也不學佛經。更為人稱奇的是,他雖身為和尚,卻拜道士為師!宗教信仰居然也可以搞國際主義,確是奇聞。
他的那位道士師傅是個不簡單的人,他的名字叫席應真,此人也是個奇人,身為道士,不去煉丹修道,卻專修陰陽術數之學。道衍跟隨着他,學習的也是這些東西。
所謂陰陽術數之學來源悠久,其內容龐雜,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權謀機斷等,這些玩意在當時的人看來是旁門左道,君子之往往不屑一顧。但實際上,陰陽學中藴含着對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話説回來,學習這問學問的一般都不是什麼正經人,正經人也不學這些,因為科舉也不考陰陽學,但身懷此學之人往往有食天地之志,改朝換代之謀,用今天的話説,就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此外學這門學問還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搞不成陰謀還可以去擺攤算命實現再就業。
一個不煉丹的道士,一個不念經的和尚,一支旁門左道之學。道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步步成長起來,成長為一個陰謀家,他讀了很多書,見過大世面,瞭解人的醜惡,掌握了權力鬥爭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夠做一番事業。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他雖結名士,
懷兵甲,卻無報國之門,因為試考的主要內容是語文,不考他學的那些課外知識。而且他學的這些似乎在和平時期也派不上用場。有才學,卻不能用,也無處用,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道衍都處於鬱悶的狀態。
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出頭之了,他開始消極起來。
既然在家裏煩悶,就出去玩吧,既然是和尚旅遊,地點最好還是寺廟。全國各地的寺廟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而當他到嵩山寺遊玩時,碰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給於算卦的道衍算了一命,準確的預言了他未來的前程和命運。
[188]這個人叫袁珙,與業餘算命者道衍不同,他的職業就是相士。相士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職業,他們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名聲,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往往能提前幾十年準確預告一個人的將來,比天氣預報還要準,而名人效應更是增加了這一人羣的神秘。最有代表
的就是對曹
的那句亂世
雄的評語。
袁珙原先並不認識道衍,但當他看到道衍時卻大吃一驚,便如同今街上算命的人一樣,追上道衍硬要給他算一卦(收沒收錢不知道),並給了他一個評語:"世上怎麼會有你這樣奇異的和尚!長得一雙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
嗜好殺戮,將來你一定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如果今天街上算命的人給你一個這樣的評語,估計你不但不會給錢,還會教訓他一頓。但是道衍的反應卻大不相同,他十分高興,三角眼、嗜殺這樣的評語居然讓道衍如此愉悦。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此人實在是個危險分子。
這裏還要説到劉秉忠,這是個什麼人呢,為什麼道衍要把此人當成偶像呢?
劉秉忠也是個僧人,聯繫後來的朱重八和道衍來看,當時的和尚實在是個危險的職業,經常聚集了不法分子。劉秉忠是元朝人,在忽必烈還是親王時,被忽必烈一眼看中並收歸屬下成為重要謀士,為忽必烈登上帝位立下汗馬功勞。
以這樣的人為偶像,道衍想幹些什麼,也是不難猜的。
道衍並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洪武年間,朱元璋曾下令有學識的僧人去禮部參加試考,道衍抓住了這次招考公務員的機會,也去考了一把,考得如何不清楚,但反正是沒有給官他做,這讓道衍非常失望,他又要繼續等待了。
終於,他抓住了洪武十八年(1385)的這次機會,跟隨燕王去了北平,在慶壽寺做了主持。
如果他真的只做主持的話,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了。
這位本該在寺裏唸經的和尚實在不稱職,他主要的活動地域並不是寺廟,而是王府,他復一
、年復一年的用同一個命題勸説着朱棣--造反。
從後來的史實看,道衍這個人並不貪圖官位,也不喜愛錢財,一個不求名不求利的人卻整天把造反這種事情放在嘴邊,唯恐天下不亂,是很奇怪的,他到底圖什麼呢?
明朝那些事兒朱允炆篇第四十八章章節字數:4531更新時間:07-02-2216:03[189]抱負很明顯,道衍是一個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種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造反又不是什麼好的娛樂活動,為何他會如此熱衷?如果從這個人的經歷來分析,應該是不難找到答案的,驅動他的是兩個字--抱負。
道衍是一個失落的人,他學貫古今、有韜略,卻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重用,在被朱棣帶回北平的那年,他已經五十歲了。青
歲月一去不返,時間的
逝增加了他臉上的皺紋,卻也磨鍊了他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得這個本應在家養老的人變成了一個火藥桶,只要有合適的引線和時機就會爆炸。
朱棣就是那引線,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就是時機。
建文的行動黃子澄和齊泰準備動手了,但他們在目標的確定上起了爭論,齊泰認為先拿燕王開刀為好,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後才對燕王動手。
我們今天回頭來看這兩個計劃,似乎都有道理,後人評價時往往認為齊泰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我看來,這樣的論斷似乎有成王敗寇之嫌,黃子澄的計劃是有其合理的。畢竟先挑弱者下手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這是一盤決定天下命運的棋局,對弈的雙方是朱允炆和朱棣,現在身為皇帝的朱允炆猜到了先手,他在棋盤上下出了自己的第一着。
先着周王朱肅(木字旁)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在朱允炆看來,他將是朱棣的有力助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成了最早被清除的人。奉命執行這項任務的就是我們之前介紹過多次的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事實證明,這位仁兄打仗可能不在行,抓人還是有一套的,他突調大軍奔赴河南周王府,把周王的老婆孩子加上他本人一骨腦的押到京城,朱允炆對他的這位叔叔並不客氣,把他從國家一級幹部直接貶為老百姓,並遷至雲南,當時的雲南旅遊資源還沒有充分開發,算是半原始狀態的荒蕪之地,周王就被放到這個地方去當人猿泰山了。
此時,建文帝才登基一個月。但他顯然沒有到新單位上班的羞澀和謙虛,開始收拾起他的那些叔叔們,周王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而且周王很快就會發現與後來者的遭遇相比,去雲南旅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90]同年十二月,有人告發代王"貪殘暴",建文帝表現出了強烈的正義
,毅然履行了皇叔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律原則,把他的叔叔遷至蜀地看管起來。
第二年五月,建文帝又一次大義滅親,以"不法事"罪名將岷王朱遍(木字旁)逮捕,並貶成老百姓。説到底,這個"不法事"是個什麼事也沒説清楚,和那句著名的"莫須有"有一拼,這樣看來,在歷史上,要整人實在不需要找太多理由。
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建文帝又以破壞金融罪--私印鈔票,對湘王朱柏下手了,其實那個時代的鈔票本來就沒有什麼計劃可言,亂印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隨後朝廷就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去抓人,他們以為這次會像以往一樣順利,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湘王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子孫,甚有骨氣,他在得知有人要來抓他的消息後,笑着對自己的手下説:"我親眼看到很多在太祖手下獲罪的大臣都不願受辱,自殺而死,我是高皇帝的兒子,怎麼能夠為了求一條活路而被獄吏侮辱!"他沒有開門接使臣,而是把老婆孩子都召集起來,緊閉宮門,自焚而死。
這樣的慘劇,並沒有停滯建文的行動步伐,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連續抓獲了齊王朱傅(左有木字旁)和代王朱桂,此二人皆被廢為庶人。
真是乾淨利落,毫不留情!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傻瓜也知道建文帝想幹什麼了。
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什麼這些藩王們毫不反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他們並沒有燕王那樣的反抗資本,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反抗的理由。
在那個時代,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所有的藩王都是他的屬下,別説你是皇帝的叔叔,就算你是他爺爺,只要他是皇帝,你也得聽他的。説句難聽點的話,削藩問罪還是客氣的,算是給足了面子,如果藩王不服氣明着來的話,自然也有大刀大伺候。
至此,建文帝已經完全違反了他自己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諾,什麼以德服人都被丟到九霄雲外,他就像是一個剛上擂台的拳擊手,疾風暴雨般揮出一輪王八拳,看似痛快凌厲,效果卻有限。
這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也是一場拳賽。
天真的朱允炆不知道他要參加的這場拳賽並不是三個回合的業餘賽,而是十二個回合的職業賽。在這樣的比賽中,想要亂拳打死老師傅是本不可能的事情,獲得勝利的關鍵在於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
朱允炆搶到了先手,卻沒有搶到先機。
朱棣即將作出自己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