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為什麼人們稱盧瑟福為原子核之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據α粒子的散實驗結果,於1911年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並據此提出了類似太陽系結構的原子模型,原子中央是帶有正電荷的原子核,所有帶負電荷的電子就像行星繞着太陽一樣圍着原子核旋轉。這一理論模型極大地改變了科學界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為後來深入探討原子結構奠定了基礎。1919年,盧瑟福通過放元素釙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獲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轉變。1920年,他預言了中子的存在,認為原子核內部存在某些不帶電的粒子,這些粒子很容易打入原子核內,和原子核結合或者完成蜕變,這種粒子就是中子。人們用中子作"炮彈"轟擊原子核,引發原子核的鏈式反應,並釋放出巨大的原子能。現代原子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而盧瑟福也理所當然地被人們稱為"原子核之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