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節不明不白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次秦軍兩路進攻:一路正面出太原北上,攻狼孟狼孟,戰國趙國西北部要,今山西陽曲地帶。山要;一路長驅西來攻恆山郡,已經攻下了番吾番吾,戰國趙國中部要,今河北靈壽西南。要,正要乘勝南下。李牧已經探查清楚:所來秦軍是偏師老軍,並非新銳主力大軍,其勢洶洶卻力道過甚,距離後援太遠,頗有孤軍深入再次試探趙軍戰力之意味。基於如此評判,李牧做出了部署:以十萬兵力在番吾以南二百餘里的山地隱秘埋伏,秦軍若退,則趙軍不追擊;秦軍若孤軍南來,則務必伏擊全殲!

李牧對大將們的軍令解說是:“秦國老軍三年三攻趙,一勝一負而不出主力,試探我軍戰力之意明也!其後無論勝敗,秦軍都將開出主力大軍與趙國大決,其時便是滅國之戰!唯其如此,我軍不當在此時全力小戰,只宜遙遙設伏以待。秦軍若來,我則伏擊。秦軍退兵,我亦不追。此中要害,在保持銳,以待真正大戰!”至於為何將伏擊地點選在柏人行宮以北,李牧卻沒有說明。其實際因由是,李牧發兵之前,郭開特意低聲叮囑了一句:“王居柏人,大將軍務必在心。”郭開之意,自然是要李牧設置戰場不要攪擾趙王清靜。其時,趙王遷之荒惡行已經為朝野所知,李牧心下厭惡之極。然則國難當頭,趙王畢竟是凝聚朝野的大旗,全然不顧其顏面也不是大局做派,李牧只好將伏擊戰場北移,原因卻不好啟齒。

這一戰,趙軍又大勝而歸,斬首秦軍五萬餘。趙國一片歡騰。

郭開又帶著趙王的嘉獎王書,帶著隆重的儀仗,帶著豐厚的犒賞財貨,又一次轟隆隆大張旗鼓地開進了李牧軍營。李牧仍然覺得不是滋味,仍然是不能拒絕,又如舊例,聚將於幕府大帳,公開接受趙王犒賞。席間,司馬尚一班大將對郭開依舊是冷冰冰不理不睬。李牧念兩次勝秦皆有郭開之功,至少郭開沒有像元老們預料的那樣百般設置陷阱,是以鄭重舉起酒爵,並下令將士們一齊起立舉爵,對郭開做了敬謝一飲。雖然沒有邊軍慣有的慷慨昂,禮儀畢竟是過了。

一爵飲罷,郭開對李牧深深一躬道:“老夫能與武安君同道知音,共領國政,趙國大幸也!老夫大幸也!”又轉身對大將們深深一躬道“自今後,諸位將軍之升遷貶黜,只要得武安君允准,老夫決保王命無差。”司馬尚冷冷道:“老上卿之意,趙王印璽在你間皮盒之中?”郭開渾不覺其譏刺之意,一副慷慨神道:“老夫與武安君有約:榮辱與共,同執趙國。趙王安得不聽哉!”此言一出,幕府大將們盡皆驚愕,目光齊刷刷盯住了李牧。李牧大覺不是路數,肅然拱手道:“軍中無戲言。老上卿何能如此輕率涉及國事,涉及趙王?”郭開哈哈大笑道:“此時此地,老夫實在不當此話。當後話也,後話也。”以李牧在軍中資望,若與郭開執意折辯一句話虛實有無,反倒顯得底氣不足有失風範。李牧自然不屑此等作為,大袖一揮散了軍宴,將郭開撂在大帳徑自走了。

軍宴結束,留下一班吏員犒軍,郭開自己回邯鄲去了。

郭開剛走,平君元老黨的秘密特使便趕到了邊軍幕府,一力催促李牧發兵靖難,殺郭開廢趙王救趙國!趙國元老與邊軍大將們的通聯歷來是千絲萬縷,密謀舉事也不僅僅是與李牧一人有約。是以每次密會密商,至少都有司馬尚等幾員大將與會。兩次勝秦,李牧聲望大增,元老們發動宮變的慾望又變得濃烈而迫切。平君與元老們的評判是:兩次勝秦,秦必不會立即再攻,如此必有一段間隙時,若能在此時一舉宮變,迅雷不及掩耳般理清趙國廟堂基,則趙國必將再振雄風!然則,大大出乎元老們意料,李牧卻明確地表示反對此時起事宮變,而主張穩定朝野,先行抗擊秦軍。

李牧的理由很充分:秦軍對趙軍的試探作戰已經完成,各方消息都顯示出秦國正在全力準備滅趙大戰;今秦軍必定滅韓,之後很可能立即是滅趙大戰;此時若在邯鄲倉促起事,趙王人選沒定準,主政大臣也沒定準,何以穩定大局?大局不穩,趙國必亡!以目下趙國格局,郭開要保存趙王與自己權位不失,便得全力支持邊軍抗秦,至少不會給抗秦大戰設置陷阱。末了,李牧拍著帥案慷慨昂道:“目下之局,不舉事尚能全趙,舉事則必然亡趙!整肅趙國,只能在戰勝秦軍主力之後!”元老黨的特使對李牧的論斷做了烈指斥,說秦國大軍正陷於對韓泥沼,秦軍決不可能一戰滅韓;當此之時,正是趙國廓清朝局的最好時機;若不趁此時機儘早動手,待秦軍真正滅韓之後攻趙,有郭開一班狐群鼠輩攪擾,趙軍不能全力抗擊秦軍,趙國才是真正的亡國之危!在李牧與特使的烈爭辯中,邊軍大將們第一次出現了沉默,沒有一個人說話。

“不想武安君竟能寄望於郭開,夫復何言!”特使憤憤然作鄙夷之,撂下一句使李牧極為難堪的話走了。

第一次,臉鐵青的李牧無言以對。

此間牽涉的一個軸心,是雙方對郭開的評判。李牧很明白,郭開絕不是忠直良臣。李牧之所以主張此時不能起事,只是預料郭開不會以犧牲李牧與邊軍為代價而自滅趙國。畢竟,只有李牧與邊軍保住了趙國,郭開趙遷才能繼續在位當道。李牧相信,郭開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李牧認定的方略是:只有再次大敗秦軍主力,真正換來一段平定歲月,才能整肅趙國內事。然則,不管李牧內心如何清楚,此時都難以辯白了。李牧嗅到了一種氣息:只要牽涉到郭開,無論如何辯解,都不可能說服趙國元老與邊軍大將。

李牧沉默了,元老黨的宮變謀劃自然也暫時擱置了。然則,種種關於李牧的離奇言卻風靡了邯鄲,吹到了各大戰國。

“李牧擁兵自重。”

“李牧與郭開榮辱與共,結成了一黨。”

“李牧報郭開兩次舉薦之恩,要助郭開自立為趙王!”

“李牧素來不尊王命,這次要獨霸趙國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面對種種言,李牧大笑間滿眶熱淚:“趙人之愚,恆不記當年長平大戰之言哉!”此時,郭開又一次親自帶著大隊犒賞車馬來了。

事先,郭開預報趙王書令:李牧抗秦辛勞有功,加封地一百里。李牧聞報大怒,非但沒有舉行軍宴,連郭開見也不見,便將特使車馬轟出了邊軍營地。饒是如此,言依舊,李牧也益為朝野公議所疑。郭開卻一如既往,隔三岔五總是親自來犒賞李牧,且每次都是大張旗鼓。李牧不見,郭開便將繡有趙王褒獎詞與郭開一黨頌詞的大旗遍鹿砦之外,將大量財貨牛羊王酒小山般堆積營門。一面面“功蓋吳白”、“大趙干城”、“新朝砥柱”之類的紅錦大旗竟飛揚,一座座山酒山整飄香,引得路人側目議論蜂起,整肅如山的邊軍營地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混亂景象。一個是醜行已經昭著朝野的君王,一個是掌控荒君王的大陰佞,兩人垂青李牧,剽悍的趙人如何不憤憤然作

恰在紛亂之時,趙國北部代郡代郡,趙國郡之一,大體在今內蒙古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的於延水、治水域。又突發異常大地動!

代郡二十餘縣房屋大半坍塌,最寬地裂達一百三十餘步。緊接著旱災大起,瘟疫免費,耕地荒草搖搖,代郡陷入空前大饑饉。天災驟發,郭開一班執政人物不聞不問,依舊每算政人。趙遷王室更是沉溺荒誕惡癖,一令不發,一事不舉,聽任饑民竄燕國遼東與茫茫草原。不期然,一首民謠迅速在趙國傳開來:“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民謠飛傳之外,趙國又生出一則言:乾坤大裂,上天示警,主趙國文武兩勾連亂國!這文武兩,任誰解說都昂昂然指為郭開與李牧。

言飛到大軍幕府,李牧連連冷笑,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數十年來,李牧率邊軍常駐雲中邊地,背後的代郡便是其堅實後援。李牧邊軍與雲中、代郡邊民素來融洽無間,護持牧民更是口碑巍然。今邊民大災,李牧安能坐視?此時,雖然李牧主力大軍因南下對秦作戰,已經移駐上黨郡東北部的東垣東垣,趙國城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北地帶。要。然李牧一得消息,顧不得種種言,立即派出飛騎羽書,下令雲中大營全力救治代郡災民。與此同時,李牧緊急上書趙王,請開邦國府庫賑濟災民!可是,李牧的特使本沒有見到趙王,只在王城偏殿好容易找到了郭開。至此,郭開終於真相畢,對李牧特使冷冷撂下寥寥幾句:“武安君要救災民立聲望麼?好。然則,得他自己來說。李牧一不與老夫同道,休求老夫成他功業!”事態至此,趙國元老們倍窩火,一口聲將災劫亂象歸結為“姑息養,國成大患!”誰在姑息養?元老們卻不明說。如此更引得言紛紜。一時間,李牧竟成了朝野側目的亂國者。

李牧憤怒了!

這位趙國的武安君忍無可忍,先公開以軍書形式通告朝野,嚴詞斥責郭開一班執政大臣視民如草芥荒政誤救,申明若再遲延救災,邊軍決不坐視!之後,李牧又立即將自己封地的賦稅糧草全數給代郡府庫賑濟災民。李牧如此兩舉,其一在斷然將自己與郭開分割開來,其二則帶動元老開私家府庫賑濟災民,對趙王郭開施加強大壓力,以圖穩定趙國邊民不使外

然則,李牧沒有料到,趙國局面卻因此而更加神秘莫測。

邊民倒是不再疑惑李牧,一片讚譽如般湧起,無不將李牧視為大趙長城。平君為首的元老們卻對李牧真正地冷淡了,疏遠了。雖然,每位元老都迫不得已拿出了一些糧草以全顏面,但對李牧這種作為,卻大大的不以為然。平君密使通過司馬尚告知李牧說:“君之行,徒解其表也,唯沽爾名也!老夫等扶國本,安能與君同道哉!”趙國的元老勢力與李牧,終於分道揚鑣了。

其時,李牧正忙於籌劃對秦決戰,聽罷司馬尚轉述,苦笑一番,疲憊得連折辯的心力也沒有了。此時,郭開人馬卻是另一番作為:在李牧明發軍書之後,郭開非但沒有一言做公然辯解,反倒派出幾撥大吏連番趕赴代郡救災。雖然,救災大吏們最終也沒有給邊地災民帶去急需的財貨糧草,反而是蝗蟲般將災區再度吃喝洗劫了一番。然則,郭開畢竟是以王命名義轟隆隆出動救災。李牧既沒有時出動悍人馬查究真相,又不能在此時舉事除,原本可以借重的元老勢力也形同路人,無論郭開們如何玩伎倆,李牧都無力迴天了。

李牧不知道的是,恰恰在這個關節點上,郭開與他結下了生死冤仇。

郭開屢經試探,多方查勘,終於認定李牧是一個無法以眼前利害動其心的人物。也就是說,郭開認定李牧再也不可能成為自己手中的棋子。既然如此,李牧便只能是郭開的對手。在趙國,郭開不畏懼元老勢力,卻深深畏懼手握重兵而又無法籠絡的李牧。自李牧軍書通告朝野,公然指斥郭開,郭開一黨便開始謀劃對付李牧的種種手段了。郭開們最大的顧忌,是元老勢力與李牧的結盟。若趙氏元老死力支撐李牧,李牧在元老勢力支撐下突然起事宮變,郭開與趙遷準定一齊陷入滅頂之災。

恐懼之下,郭開沒有慌亂,心思謀了幾則言,下令心腹們大肆傳播。郭開心腹心有疑慮,深怕引火燒身,郭開陰xx道:“言者,試探手也。查彼之應對,決我之方略。若李牧與元老果真不為言所動,而斷然起事,老夫只有最後一條路:挾持趙遷北逃,勾連匈奴以謀再起!”一班心腹心悅誠服,遂全力四出,大肆散佈種種言。

郭開的第二手棋是,通過韓倉亂成的轉胡太后著意勾連平君。韓倉大展其長,多次以趙王密召為名,將平君接進柏人行宮與盛年妖嬈的轉胡太后大行亂。期間,韓倉不惜重故伎,也胡天胡地地混其中,引得平君大呼快哉快哉。如此臥榻林下之餘,侍女內侍們種種關於李牧秘密進出柏人行宮的悄聲議論,也不經意地入了平君耳中。平君大疑,遂在狎韓倉時多方盤詰,韓倉卻始終只笑顏承歡,卻不置可否。平君又在林下與轉胡太后野合時,多方談及李牧以為試探,孰料這位太后咯咯長笑道:“便是那武夫如何,豈比君之長矛大戟哉!”這位圖在趙國大局中翻雲覆雨的平君篤信臥榻密語,由是認定:李牧已經是趙遷郭開的秘密支柱,斷斷不可共舉密事。元老勢力與李牧的分道揚鑣,其源皆在此也。

不多時,郭開得軍中親信密報:平君元老們與李牧完全分道,李牧沒有任何起事謀劃,邊軍大將們也隱隱多有裂痕。郭開興奮難以自抑,仰天一陣大笑:“天意也!天意也!老夫獨對李牧,大業成矣!”一個陰雲密佈大雨滂沱的暗夜,龐煖趕到了大軍幕府。

李牧看著渾身透溼的龐煖,驚愕得一時無言。龐煖不做任何客套,慨然一拱手道:“武安君,龐煖今來,最後一言,願君慎謀明斷:目下情勢,君已孤立於朝,上有無道之君大陰之臣,下有王族元老內軍大將,君縱有心抗秦,一軍獨撐安能久乎!其時,大將軍縱然不惜為千古冤魂,大趙國一朝滅亡,寧忍心哉!為今之計,在下與一班將軍願與大將軍同心盟誓:拋開平君,請大將軍主事,以雷霆之勢一舉擒拿趙遷郭開,共推公子嘉為趙王抗秦!挽救趙國,在此一舉,願武安君明斷!”李牧尚在愣怔之中,龐煖一揮手,六員水淋淋的大將大踏步進帳,齊齊拱手一句:“我等擁戴武安君主事!武安君明斷!”李牧良久默然,石柱般佇立在幕府大廳。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大廳驟然雪亮。龐煖與大將們清楚地看見,素稱鐵石膽魄的李牧臉頰滾下了長長兩行淚水。空曠的聚將廳肅然寂然,龐煖與將軍們再也不忍說話了。長長的沉默終於打破,李牧對龐煖深深一躬道:“人各有志,不能相強。秦趙大決在即,李牧寧願死在烈烈戰場,不願死在齷齪莫測之泥潭。”龐煖與大將們走了,臉如同陰雲密佈的夜空。

至此,李牧這位赫赫名將,在趙國朝野幾乎完全陷入了孤立。

正在此時,緊急軍報接踵傳來:秦軍主力大舉攻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