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節易水之西戰雲再度密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還在燕代密謀聯結的時候,李信楊端和一班大將便提出先行攻燕而後再破代軍的對策。對此,李斯也是贊同的。王翦卻篤定道:“燕代調集大軍會戰,正是我軍一戰定北之大好時機,安可急哉?我若先行攻燕,燕國自可一戰而下。然,代趙軍若是不戰而逃,顯然便是後患,兩戰三戰,何如一戰決之也!”李斯憂心忡忡道:“果真齊楚魏三國利令智昏而出兵,再加匈奴南下,我軍豈不四面陷敵?不如先下燕國,以震懾他國不敢北來。”王翦大笑道:“果真燕國能促成六方合縱,老夫求之不得也!戰場越少越好,敵軍越多越好。此目下秦軍之所求,長史何慮之有哉!”李斯不有些惶惑道:“自來用兵,皆以不多頭作戰為上,何上將軍反求多路敵軍同時來攻?”王翦道:“長史所言,常道也。目下之勢,非常道也。天下大國盡成強弩之末,縱然六方齊出,皆疲惰烏合之眾,何懼之有哉!譬如燕國,兵馬號稱三十萬,實則一無統兵大將,二無實戰演練,三無堅甲利器,四無豐厚糧草;彼所以延遲至秋來會戰,實則在戰敗之後逃入遼東,使我軍不能在風雪嚴寒之季追殲而已。未戰而先謀逃路,其心之虛可見也!代國更是驚弓之鳥,十萬大軍至少有三四成是傷殘士卒;將相一身之趙平,貴胄公子未經戰陣,卻被燕代定為統帥,不足慮也!凡此等等,縱有大軍百萬開來,老夫只拿四十萬破他。謂予不信,長史拭目以待也!”李斯默然了。他不明白,素以穩健著稱的王翦,如何突然變得豪氣縱橫,視天下敵國如草芥,莫非這便是兵家奇正之道?

此後探馬縱橫,各種消息連綿不絕地飛入秦軍幕府。

燕國遼東與高句麗的獵民步騎十萬西進了,督亢腹地的二十萬大軍西進了,代國的十萬步騎也開始南下了,趙平宋如意的幕府已經進駐燕南地帶等等。其中最令王翦李斯驚訝的消息是:太子丹一夜白頭,猶率一軍親自赴戰;這支軍馬人皆白衣素盔,全數是燕國劍士與王室銳護軍。

“此為哀兵,須得分外留意。”李斯著意提醒王翦。

“以刺客之仇勵戰心,太子丹何其蠢也!”王翦輕蔑地笑了。

“上將軍,我軍固然多勝,亦不能驕兵!”李斯有些急了。

“長史試想,”王翦叩著帥案道“國家危亡而不計,卻以一刺客之死為名目大張仇恨,公仇也?私恨也?以刺客私仇勵將士,太子丹明智麼?”

“也是一理。”李斯不無勉強地贊同了王翦。

“傳令工匠營,趕製三百面有字大纛旗備用。”王翦轉身下達了軍令。

“旗面何字?”軍令司馬高聲問。

“長史,如此八字可否?”王翦壓低聲音頗見神秘地笑了笑。

李斯湊過來側耳細聽,恍然大笑連連點頭。

燕代聯軍集結於燕南涿地,幕府立定,已經是八月將末。

一個月明風清的秋夜,太子丹率領三千銳星夜趕赴燕南幕府,要與趙平、宋如意會商戰事方略。兩軍倉促彙集“會戰抗秦,存燕保代”的宗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仗如何打,兵力如何部署,兩方卻從未有過認真的會商。太子丹雖不是燕軍統帥,卻也知道燕代兩軍的軍法、軍制與作戰風習有很大不同。代軍是天下銳師趙軍的基延續,目下雖是強弩之末,然對於燕軍而言,代軍十萬仍然是無可爭議的主力。燕國出動的兵力有兩支,一支是腹地主力二十萬,一支是遼東輕騎十萬。開戰在即,太子丹才驀然發覺,自己對燕國的兵事與大軍竟然是如此陌生,陌生得連兩支大軍的統兵大將也一無所知。太子丹只知道,燕國本無強兵傳統,唯在樂毅時期變革軍法,練成了一支以遼東騎士為主力的輕騎雄師。之後歷經燕惠王、武成王、燕王喜三代數十年,那支雄師早已經消耗得沒了影子。而十萬遼東步騎,實際基是當年樂毅秦開遠征齊國時留下的鎮守遼東的獵戶民軍。燕軍主力被齊國的汪洋大海沒後,燕惠王將這支獵戶民軍大為擴充,改為王室直領的王師,以為燕國危機之時的退路。就實說,這支遼東軍是不為天下所知的“隱師”父王至今猶能鎮靜揮灑,本因由,正在於這支鮮為人知的大軍。如今,父王贊同調來“隱師”之中的十萬大軍與秦軍會戰,太子丹喟之餘,更多的是茫然。燕國腹地二十萬主力大軍的大體情勢,太子丹尚算略微知情:傷殘多,老弱多,兵器劣,甲冑薄,在往昔與趙軍的戰事中連連大敗,士氣已經低落得很難經得起戰了。

這樣的兩支人馬與代(趙)合軍,太子丹如何不心下忐忑?

更有一層,趙國大將率領趙軍作戰,歷來自有獨特戰法,即或是在當年的六國合縱聯軍中也是自成一體,不屑於與他軍協同。趙軍名將廉頗曾一度出走楚國,率領楚軍作戰,竟一戰不能勝,不萬般慨說:“老夫離趙,方知率趙軍如臂使指之貴也!”對於燕國燕軍,趙國大將幾乎是無一例外地人人蔑視,名將廉頗、李牧、龐煖等更甚。目下這個趙平雖不是名將,甚或不是經歷過戰場錘鍊的有為將軍,而僅僅是承襲了平原君爵號的“知兵”公子而已,其在燕國的談吐氣度,儼然便是百戰名將了。太子丹確信,假若趙國不滅,趙軍任何一個大將都不會願意與燕軍聯兵會戰。如今時移勢異,燕軍兵力遠遠超過代(趙)軍,代王趙嘉才不得已有了如此抉擇,不論趙平如何蔑視燕國,三十萬兵力畢竟是誰都不敢輕慢的巨大力量。唯其如此,太子丹不怕趙軍蔑視燕國的痼疾,坦然將燕國大軍給趙平統領了。太子丹沒有父王的逃罪之心,在他看來,這只是兩相便利:代(趙)兵力微薄,需要燕國大軍;燕國沒有大將,需要代國將才統軍。畢竟,以目下情勢論,即或是代國的尋常將軍,也在燕國的主力大將之上了。然則,趙平能迅速整合兩軍三方於一體麼?會戰方略趙平心中有數麼?

這一切,太子丹一直沒有定數。

“趙平若不能一戰勝秦為太子雪恥,寧為戰場死屍!”晨曦之下,看著太子丹驟然雪白的頭顱與身後一片縞素的三千馬隊,出幕府的趙平不慨萬端,四手相執,雙眼閃爍著淚光,由衷迸發出一句錚錚血誓。太子丹大為心動,淚眼唏噓地拉著趙平的雙手,良久說不出一句話來。及至進入幕府,兩人的神才明朗起來。

“太子且坐,容趙平稟報。”聯軍幕府寬闊整肅井然有序,確實有著舊趙雄師的不凡遺風。趙平吩咐中軍司馬擺下了洗塵軍宴,又派軍令司馬飛馬召回了去遼東軍營會商軍務的軍師宋如意。三人共飲了一大碗代趙軍的馬xx子酒,趙平便走到側牆大圖板下,長劍指點著圖板說將起來:“目下,合縱聯軍面對淶水,分作三大營混編駐紮:西路主力大營,駐涿城以西山地:中路大營,駐方城①以南山地;東路大營,駐淶水東北山地。本君所率之中軍兵力,五萬趙軍帶十萬燕軍,共十五萬主力大軍;其餘兩營,各為兩萬餘趙軍帶十萬燕軍,各有十二三萬步騎大軍。此,目下我軍之大勢也!”

“平原君之見,此戰如何打法?”太子丹急迫問了一句。

“秦軍滅燕代,必得越過易水淶水,而後向西滅代,向北滅燕②。合縱聯軍目下駐紮之地,正在面對淶水之三大要害地:涿城、方城、淶水東北山。屆時,秦軍若渡易水淶水攻我,則我聯軍從西北東三方向秦軍發起合圍猛攻!以兵家之道,合縱聯軍必勝無疑!”

“我軍四十萬,秦軍也是四十萬,能合圍猛攻?”

“太子知其一,不知其二。”趙平頗有氣度地笑著“兵法雖雲,十則圍之,倍則攻之。然則,也當以形勢論。戰場無常法。當年,白起以五十萬秦軍,圍困趙軍五十萬於長平谷地,也是兵力對等。何以成功?形勢使然!山川使然!今我合縱聯軍與秦軍兵力等同,然山川形勢卻是對我軍大為有利,對秦軍大為不利。此,我之所以能以對等兵力合圍秦軍也!”

“平原君深諳奇正之道!”宋如意拍案讚歎。

“軍師之意,也能合圍?”太子丹頗意外。

“如此戰法,乃臣與平原君共謀也!”宋如意先行申明一句,霍然起身,走到地圖前指點道“太子且看,淶水從西北向東南而來,兩條易水從西向東而來,在涿地之南匯,三水夾成一個廣約百里的大角。秦軍兵臨南易水,若不能越過淶水,終不足以威脅燕代!秦軍果真北上,則我軍只在淶水以北之燕南山地卡住咽喉要道,三路大軍同時猛攻,秦軍背後是易水淶水,退不能退,只能被我軍三面夾擊!如此形勢,豈不是合圍猛攻乎!”

“王翦乃當世名將,寧不見此危境?”太子丹依然一臉疑雲。

“王翦滅國,不過一戰耳耳!”趙平很有些不以為然。

“滅趙之後,王翦已經驕狂不知所以了。”宋如意補了一句。

“也好。但願上天護佑,存我燕代!”終於,太子丹首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