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情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在孫悟空取經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獨立奮鬥,也看到了父母除通過緊箍咒對他進行遠距離約束,還在他遇到困難時提供必要的幫助。父母在這裡分別承擔的責任與扮演的角是十分適當的。
總體上,是父親的教導與榜樣給予兒子基本的信念支持,雖然他絕非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他寬宏大量地讓兒子在遙遠的距離獨自闖蕩,似乎不管閒事,然而,當兒子遇到了最難於解決的困難時,他會非常適時地給予幫助。他將只有父親才能夠完成的任務責無旁貸地完成了。
觀音菩薩作為母親,則給予兒子更多一些的具體幫助。每當兒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難題時,她總是在遙遠的距離上先知先覺,又從不急於提前出現,以給兒子足夠獨立鍛鍊的時間與機會。當兒子實在難於解決某些困難時,她才或是主動或是在兒子的請求下出現。而當她幫助兒子收伏了一個又一個妖魔,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之後,並不多領會兒子調皮的謝,就手持玉淨瓶飄然而去。
孫悟空的父母可以說是一個男孩人格健全發展的完美父母。正是這樣的父母,構成了小男孩人生奮鬥的有力後盾。
除了父母的幫助之外,我們還看到整個社會對孫悟空這個小男孩的支持。當他走上通往父親身邊的光輝道路時,社會的支持也給了小男孩必要的成長環境。
十,孫悟空能夠百折不撓地跋涉在取經路上,是因為西天的正果在召喚他。
一個小男孩之所以能夠在人生道路上堅持奮鬥,並逐漸發展起理想人格,是因為有一個最大的獎賞等待著他。這個最大的獎賞就是父母與整個社會的肯定,這是一切動力的源泉。
這個獎賞像萬丈光芒的燈塔照耀著跋涉在千難萬險道路上的小男孩。有沒有這個獎賞,是兒子能否健全成長的最重要條件。善於不善於鑄造起這個獎賞,並時時刻刻以此照亮兒子的征程,是父母及整個成年人世界教育後代的第一要旨。
賞罰是帝王統治國家的全部權柄,賞罰也是家長培育孩子的全部手段。在必要的懲罰對孩子的種種犯規行為做出規範的同時,必要而且充分的獎賞則是孩子發展健全人格最重要的推動力。
偉大的父母善於運用偉大的獎賞。
偉大的獎賞鑄造出偉大的兒子。
如果我們對如來佛、觀音菩薩及整個天宮神仙世界所代表的正統秩序不做什麼非議,如果我們不要求孫悟空做一個推翻正統秩序的革命者,我們說,孫悟空的人格確實是相當健全、理想的男人格。
他是自由自在、敢想敢說、敢幹敢闖的,大鬧天宮表現出的勇敢一直貫穿在他的人格中。他又能夠對不可抗拒的而且是正確的教訓坦然接受。當他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在觀音菩薩的解脫下跳出來之後,並沒有病態的倔強與悲壯,而是喜笑顏開地接受了父母指出的道路。這是一個兒童極其健康的表現。
他能夠在年齡的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方式正確對待父母,表現出了一個得到必要愛護又受到必要管教的健全人格。他能夠見機行事地對抗和調笑父母的權威,保持自己的自由空間,同時又不那麼任自傲、大哭大鬧,總是一片童心快樂地接受父母那些必須接受的規定與安排。
他同樣也能正確對待社會。既能正確對待童年的夥伴,也就是那些還在無法無天鬧事的妖魔鬼怪,也能夠正確對待他在大鬧天宮時期衝撞過的成年人世界。他總能在不亢不卑的快樂嬉笑中與天宮和仙界聯絡,求得他們的理解和幫助。
他對人生奮鬥充滿了熱情與勇氣,表現得生機,百折不撓,像個快樂的小
靈,永遠不記悲哀。他身上洋溢著中華民族文化中那種積極向上的內容。當他雄赳赳氣昂昂地扛著金箍
奮勇前進時,一種健全而樂觀的人格栩栩如生地立在我們面前。
然而,倘若我們沉下心來思索一下孫悟空這個男孩的樂觀主義人格中凝聚著哪些情結與動力源泉時,就更加深入我們的主題了。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遊戲法則,在孫悟空的一生中都貫穿著這一法則。
他始終表現出與生活作鬥爭的衝動與樂趣。無論是營造花果山,還是大鬧天宮,還是後來在取經路上的千難萬險,他總是充滿求勝的衝動與樂趣,鬥智鬥勇。這個兒童遊戲的心理法則,成為他終生難解的情結。
這或許是人類解決矛盾、戰勝客體、征服世界這個基本旋律的人格化。就這一點而言,我們在所有奮鬥不息的創造人格中都能看到孫悟空的影子。
然而,為什麼積極奮鬥的創造人格得以在孫悟空身上實現?我們不得不回到他童年時代的體驗中。
我們也便發現,孫悟空百折不撓、遊戲式的創造神,來源於他的父母與家庭。當他在西天取經路上表演奮鬥不息的樂觀
神時,這種看來是純粹的鬥爭求勝的遊戲衝動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力量源泉,那就是父母所期待的前景在遙遠的未來召喚著他。這既是通常社會所認定的成功,又是父母自小對他的期望。
不管孫悟空是如何獨立奮鬥,如何長大成人,如何顯得在為自己的人生奮鬥,童年鑄造的情結終究是強烈的。他在追求社會的肯定時,更深層的心理動力是在追求父母的讚賞。這裡,我們看到了俄狄普斯情結一個比較複雜的又是十分圓滿的轉化。
一個在矇昧的兒童時代懷有戀母憎父情結的男孩,現在不僅為了得到母親的肯定而奮鬥人生,而且還在為得到父親的肯定奮鬥人生。作為兒子的孫悟空,他全部奮鬥的潛在動力,更主要是在為得到父親的肯定。
這絕非想當然的臆斷,更不是出於任何理論學說的邏輯推演。我們在孫悟空的個案中,也在由此啟發而聯想到的大量生活個案中,都能看到這個事實。
一個男孩曾經被父親嚴厲教訓過,曾經讓父親失望過,曾經受到父親的否定,然而,父親畢竟是寬厚的,是期望兒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當兒子在母愛的溫存下似乎被迫地接受了父親的規範之後,他進行人生奮鬥的全部行為卻在註釋一個連自己也不自覺的強烈情結,那就是他在苦苦追求著父親的肯定。
也許這裡含著曾經對抗父親、憎恨父親、敵視父親的巨大自疚與懺悔;也許還蘊含著兒童至今不曾自覺的潛在弒父情結;也許這就是人類通常有可能由敬畏父親而產生的宗教情緒;也許這裡含著對父親曾經給予過自己的過分嚴厲懲罰的報復情緒(我要證明你曾經那樣對待我是完全錯誤的);也許是對自己童年時受到父親嚴厲打罵的委屈的釋放(我從來不是個壞孩子);也許還含著對母親的某種溫和的懷恨(你曾經和父親一樣,對我表示失望);也許這裡還懷著一種超越父親的企圖(你所要求的我不是不能做到,而且可能比你做得更好);也許懷著有一天父親衰老了,自己還能以一個成功者來照顧一下父親的想像(這既是報恩,又是報復。你曾經是強者,管教我;我將成為強者,而照顧你);也許還有洗刷自己在童年時受到的父親所有責備、不滿、失望和屈辱的願望(你對我的每一次指責,我都沒有忘記,但是你可能忘了);當然也可能含著要同時洗刷社會環境曾經給予他的一切指責、不滿和失望(你們說我調皮搗蛋,無法無天,是個沒出息的壞孩子)…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由各種與父親對抗情緒轉化而來的心理情結。
這或許是“子回頭”的情結。古往今來的許多故事,現代世界中發生的許多個案,都說明這種情結的強大有力。因為童年時期幼小心靈受到的委屈,今天通過一整套心理機制轉化為巨大的追求動力。
一個男孩在追求這個世界的肯定,在追求父母親的肯定,並且特別在追求父親的肯定。也許他對此終生不自覺,也許在表面上他會對父親的任何肯定都顯得漫不經心,也許他還會對父親懷著這樣或那樣的寬容的調侃,然而,他在心靈深處卻只有一句話:你的兒子不是壞孩子,是個好孩子。
正是通過孫悟空的故事,我們看到了被弗洛伊德稱之為俄狄普斯情結的童年情結在一個健全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發展成了孫悟空的人格。在孫悟空的人格中,所謂的俄狄普斯情結早已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那種帶有原始的
慾表現了,它被社會文化所鑄造,它
收了從社會到家庭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經過一系列轉化,成為這樣一個渴望得到父親承認的心理情結。
孫悟空這樣的男孩一生都在潛在的心理中渴望著父親的承認,渴望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這種情結常常隱蔽而有力地驅動著一個男人的一生。
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情結稱之為“孫悟空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