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千里之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衛的車子帶著何凌從臨江出發朝著千里之外的目的地飛奔,經過了數小時的急馳之後終於讓車輪輾到了這片生育過他而今又藏著他用的牽掛的土地上。
這裡是中國的三大半島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整個半島突出於渤海與黃海之間,與遼東半島隔渤海遙遙相對。
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顯示著白堊紀末那十分頻繁的火山岩噴發和酸
岩漿的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山東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如供仙時擺在神像前的一摞摞饅頭,而沿海卻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
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比較集中的地區。擁有著中國著名的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
而大衛與何凌一起正朝著它的腹地駛去。
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齊魯大之地。由於先秦時齊、魯兩國緊密相連。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不可分割的一體。統一的文化圈也就形成了統一的地域概念。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不過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範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範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之後,地域範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範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範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範圍為準,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範圍為準,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準處理。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
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
,齊、魯兩國內部聯繫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
“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繫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繫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繫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繫。但是,這裡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苟子,《苟子惡篇》雲: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
,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
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
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範圍。如《史記儒林傳》雲:“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就是說漢代生於燕郡(今北京)的韓嬰作《詩》內外傳(即《韓詩》),其語言和學術觀點,與齊魯地區作為今文或古文經學的《詩》論特點明顯不同。《漢書藝文志》說:“漢興,有齊魯之說”山東作為地區名稱,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變化很大。
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此時山東與關東意義相同。如《管子》書就有“楚為山東之強國”語。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用山東提法,如說“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又有“山東之國”、“山東豪俊”、“山東大擾”等說,皆指崤函以東地區。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卷一說:“山東之稱,古或指關東言,或指太行山以東言,不專指今山東也。”秦漢一統之後,關中與山東(或關東)在政治上的對立消失,山東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出現廣、狹兩義。廣義的山東是沿襲戰國時的舊概念,狹義的有專指齊魯地區的意義了。《史記酷吏列傳》載:御史大夫齊地苗川國薛(今山東壽光南)人公孫弘說:“臣居山東為小吏(薛邑獄吏一作者)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又《史記,儒林傳》:伏生“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齊魯之有山東之稱,當濫觴於此。至於山東成為行政區劃,是又經歷了數百年演變過程的。
秦統一六國後,山東地區被置為郡縣,如齊郡、琅、東海、東郡、薛郡等都在山東範圍。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漢武帝時削弱封國諸侯王勢力,初置十三郡州,山東置青、兗、徐三州,下置郡、國、縣。之後數朝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基本變化不大。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山東地區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為路,全國分為二十四路,山東分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治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統轄山東地區。至此“山東”一名始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之名稱。元代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直隸中書省,稱為“腹裡”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後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將山東政區正式定名為山東省。此後沿用不變。
16cn!半島中部地區的一道道山嶺被縱橫錯的公路切成了一段段的,如同被攬
斬斷的蛇。大衛的車子從2xx省道上駛下來,切進了鄉鎮公路。這裡的山路更是崎嶇,有時候得爬上一個三四十度的高坡再蜿蜒著從山頂上盤旋而下。公路兩邊的山體上、松樹上都披著厚厚的白雪。
這裡每年的正月初上都會有一場大雪,這時候的公路上車輛很少,那雪便被壓在了路上。
大衛十分小心地駕著車子,要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山崖之下,落得車毀人亡的可怕後果。
何凌開始一直翻看著那張地圖,時刻辨認著他們走過的道路。而這時她卻緊張地把手伸過來,按在大衛的大腿上。
要不是路滑,她還是比較信任自己的兒子的駕車技術的。可現在卻不同了,有時候大衛輕輕地一剎車,她就能覺出來那車身就會發生扭轉。
車子好容易從那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下來,大衛也鬆了一口氣。這裡的通狀況絕對不比去西藏是好一點,至少沒有這麼驚險。
即使在平路上,大衛也不敢開得快一些。說不定那個路口裡就會冒出一輛車子來,每一次母子兩個都會驚出一身汗來。
在這樣的路上又走了近四十分鐘,何凌指著前面一個叉路口驚叫道:“就是這兒,就是這兒,左拐!”大衛輕打著方向盤,車子緩緩地從鄉鎮公路上又切上了村村通的鄉間小路,不過這裡的鄉間小路比起前兩年好走多了,都是水泥鋪成的。只是稍窄了些。剛上路不久,就有一輛手扶車從對面開了過來。大衛不得不將自己的車子使勁向路邊打了打停住。待那手持車過去了,他才將車子慢慢地打回來,又如蛇一樣地在那壓住了積雪的小路上行駛起來。
車子大約行駛了半個小時之後,在何凌的指揮下駛向了一個斜坡,從車窗向外望去,這裡四周都是山。只是現在山上的樹木已經凋零了葉子,沒有夏的繁榮,顯得有些淒涼。
“你怎麼把她送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大衛看著這裡的環境,心想那個女孩一定在這裡吃了不少苦頭,心中不免酸酸的。
“當時也是沒有法子,哪還能挑挑揀揀的?”
“你這不是把她送到了火坑裡去了嗎?”
“只聽說還是不錯的一家人。誰會想到是在這樣一個窮山溝裡呢!”何凌只能讓大衛埋怨著。
“快到了,再翻過這個山坡就是了!”何凌顯得有些興奮。
大衛的心也跟著跳了起來。他在想像著那個不到十歲的女孩的模樣。眼前似乎已經有了清晰的影子,彷彿那個孩子正在他的眼前玩耍著。
“上學了吧?”大衛側過臉來問何凌道。
“上二年級了。去年我偷偷地來看過她,沒敢讓她父母知道。我怕他們會再搬家。我想他們只所以又搬到這個鬼地方來,肯定是怕咱們找到。”何凌十分肯定地說,因為上次就是因為她找到了小女孩的父母才嚇得他們舉家搬到了這裡來的。沒想到的是,剛搬來不久,那男的竟然出車禍死了。
車子慢慢地爬上了山坡。突然一輛摩托車竄了上來,又嚇了大衛一跳。那路太窄,視野又不開闊。大衛只好將車子急忙打到了一邊,那騎摩托車的人的腿擦著大衛的車股飛馳而去。
大衛無心找那小子的麻煩,只想快快見到那個神秘的女孩。
從山坡頂上,大衛的車子幾乎是滑著下去的。好在那坡並不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