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章水下發射衛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霍金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水下發彈道導彈時,潛艇一般在水下30米深度,以2節左右的速度航行,導彈置於發
筒內,發
筒垂直裝於潛艇中部,有的在耐壓殼體內部,有的則位於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一般每艇攜12枚~24枚導彈。
在30米水深時,發筒蓋外承受約3個大氣壓的水壓。因此,要想打開筒蓋十分費力,必須先用高壓氣進行筒內增壓,使筒內外壓力大致相等後,便可輕易開啟筒蓋。
為了防止開蓋時大量海水湧入導彈發筒,筒口上特意安裝了一層水密隔膜。
發時,導彈發
筒上蓋打開,由於發
管內是一種水密和氣密結構,且經過充氣和填注少量海水,與大海海水壓力相等,不存在壓力差,海水也就進不來,筒內氣體也不會溢出水面。
接到發指令後,電爆管起爆,點燃燃氣發生器,使其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從發
筒底部噴人筒內,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導彈將穿透水密隔膜徑直向上推出筒外。
出筒後的導彈在第1級火箭的助推下直衝雲霄,大約飛行二三十千米之後,第2級火箭進行接力助推,然後將導彈推向外層空間,按預定彈道飛行後,再入大氣層對目標實施攻擊。
重達十幾噸的導彈在離艇後起碼造成兩個影響:一是潛艇穩受到破壞,這時必須立即向發
筒內灌注海水,以彌補部分彈重;同時潛艇均衡水櫃也
水以彌補均衡保持穩
。
二是發瞬間的後坐力,往往使潛艇略微下沉。如“喬治?華盛頓”號潛艇在發
第一枚“北極星”a1導彈時,就下沉了4米,不過這對潛艇來說沒有什麼危險。
最初美國採用出水後點火方式發潛
彈道導彈,即導彈飛離水面15米~25米高度時1級火箭開始點火。
後來則改為水下點火,即導彈發離艇後,在一個安全距離上點火,這樣可保證導彈在出水時,有一個巨大的垂直向上運動的推力,不至於受水面複雜風lang的影響。
在這期間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彈道導彈自身的安全,如果自爆,整個核潛艇就會毀於一旦。另外是彈道導彈的衝擊波,非常容易造成核潛艇坐沉,或者傾翻。
好在霍金十分自信,老美的核潛艇還是久經考驗的,雖然末世一來這艘核潛艇受到過海嘯的襲擊,但是經過仔細檢查,核潛艇並沒有什麼大的紕漏。
“哦,mygod!希望這次發順利!”霍金忍不住低聲祈禱。
三枚核彈頭被卸載下來。那枚出現輕微洩漏的核彈頭,被裝入一個巨大的鉛桶中,由拖船運送到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附近,扔到了海里,一萬米的海溝,將成為那枚核彈頭的墳場,至於核洩漏帶來的危害,就不在李寶強等人的考慮當中咯。
剩下的兩枚核彈頭被謹慎地運走,存放地只有少數人知道。
12月1215時01秒,東海某水域,水深一百米。
三十米水深處,俄亥俄號核潛艇正在以低速航行。
發前十分鐘,全艇艇員進入發
戰位。
艙室裡各種機械電子設備正緊張地工作著,各種顯示臺上燈光不斷閃爍,充氣、排氣的“嘶嘶”聲與電子儀器的蜂鳴聲織在一起,更增加了“大戰前”的緊張氣氛。
“…5、4、3、2、1,發!”艇長霍金果斷髮出命令。
潛艇上下一顫,火箭便躍出水面,似一隻海上蛟龍破水而出,在水面上濺起一片火光後直上藍天,直刺蒼穹,向大氣層以外飛去…
在整個發過程中,核導彈火箭經過水中段、控制段、被動段飛行,準確地將通信衛星送入兩千公里的外太空。
“運行正常!”
“進入大氣層!”
“靠,看不到了!”
“雷達觀測效果良好!”不遠處的一條觀察船上,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目力,光學儀器和雷達觀測。
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用這三種手段,觀測火箭發是否正常。
僅憑目前看到的情況,彈道火箭發海損成功,至於是否能到達外太空預定軌道,衛星是否能釋放出來,衛星能否展開工作,一切都是未知數。
驗證發是否成功,衛星是否能正常工作,目前階段,末世殘缺不全的科技鏈條中,只能依靠地面信號測試。
因為衛星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決定了本次驗證測試只能用這麼一種手段來測試。
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端、地面端、用戶端三部分組成。
衛星端在空中起中繼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發上來的電磁波放大後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衛星星體又包括兩大子系統:星載設備和衛星母體。
地面站則是衛星系統與地面公眾網的接口,地面用戶也可以通過地面站出入衛星系統形成鏈路,地面站還包括地面衛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蹤、遙測和指令站。用戶端即是各種用戶終端。
當通信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按照程序,自動打開太陽帆板,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衛星內部的程序自動開始工作,做好接收並轉發來自地面的信號。
同時在南京的上官陽開始撥打一部海事衛星,而京都那裡另外一部海事衛星電話被一名研究人員拿著,緊張地等待來電。
上官陽開始撥打另外一部海事衛星電話,撥打的信號,發至太空中的通信衛星,通信衛星成功接受信號,並中繼向地面轉發,京都地面站的研究人員手中的海事衛星電話成功響鈴,雙方互相通話致意。
本次通話成功達成,接連的幾次測試也成功了,聲音很清晰,效果不錯。
餘下來的兩個月時間,俄亥俄號核潛艇往來舟山幾次,分別發了另外兩顆通信衛星,都獲得了成功。
至此,在北半球天空中,三枚通信衛星,加上京都的地面控制臺站,還有兩百部手持式和車載海事衛星電話個人終端,組成了末世以來世界上第一個衛星通信系統。
李寶強手中拿著一部武漢研究院研製出來的海事衛星電話,好笨重的一部“大哥大”已經和家裡的老婆們成功地通話,並說了一些私密的悄悄話。
李寶強詢問上官陽,這種電話是否能保密,上官陽在電話裡啐了李寶強一口道:“你可要注意啦,至少地面控制臺站的工作人員能聽監你的通話!”李寶強倒一口涼氣:“
的,看來要論便捷
還是海事衛星電話快捷;要論保密
,還是電臺來的實惠!”經過和陶子軍司令商議,本套海事衛星通信系統被命名為“華美通信系統。”因為這套系統的成功,凝結著華夏和美國兩國的科技和人員的努力。
海事衛星系統建設忙得轟轟烈烈,雖然在末世以來科技鏈條殘缺的情況下,還是大著膽子搞起來了,而且還成功了。
這件事情讓所有的人鼓起了奮鬥的熱情,這就是希望,衛星電話都搞起來了,網絡電視,移動電話,等等前世的科技文明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