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九百六十三章如此甚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傳聞現正處於爭鬥時之末。此外,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佛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趨低落,若爭鬥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

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彰所知論捲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

佛國劫數這本經典之中載有九種劫,即:一是月歲數,二是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三是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

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三大阿僧只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

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之異譯。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

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

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

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

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

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

另如優婆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

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

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兇狂,互相殘害,經七七夜方止。

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免費,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經七月七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饑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第二劫為刀兵劫,第三劫為饑饉劫,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

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準彼而各有二十中劫。

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

其中,火災由七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

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

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

人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只,則稱一阿僧只劫,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只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只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

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只;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只。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

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磐石劫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

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醍醐劫、妙劫、堅醍醐劫、賢劫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

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

如今佛國正是面臨著小滅世之劫,佛國不會因此而徹底毀滅,卻會因為這一次劫數有可能處於很長一段時間的衰敗期,佛國生靈塗炭,能夠活下來的怕是沒有多少人。

要重建佛國豈是一朝一夕可行。

易經載有“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一。”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大道缺一,生無窮變化,但留一線生機。

這一個“一”就是變數,這一個變數有可能是一個人,或者其他種族,其他生靈,也有可能是一事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