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誰來阻擋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因此,朝臣們也只好鬱悶的痛恨自己生不逢時了,若是弘治跟那位中山靖王換一下,趕上今天這樣的局勢,那就好辦多了。
當然,皇帝沒有兄弟,也不是說就沒有解決的辦法了。正德沒兄弟,弘治可是有的,甚至還可以再往前追溯,天底下別的都少,宗室卻是多的遍地都是,從裡面挑一個不就結了?
可這樣一來,卻是又涉及到了第二個大問題,那就是:文臣們也不是鐵板一塊的。
閔珪和劉大夏不對付,除了格問題,也是因為兵部和刑部地位相當。在永樂年間,大學士本來不過是個五品的官,相當於皇帝的文書而已,而洪武年間又廢除了丞相,所以,當上了六部九卿,也就是到了文官的頂點。
不過,土木堡之後,勳貴、武將勢力元氣大傷,文官趁機上位,大學士漸漸變成了無名有實的丞相,到了弘治年間,首席大學士,也就是華蓋殿大學士,已經是名副其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因此被稱為首輔。
於是,六部九卿也就有了上升的渠道。而官場的升遷,向來就講究排資歷,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的來,就算是大學士這個沒有名分的官職也一樣,比如:需要翰林出身,進士及第更不用說,諸如此類。
而六部雖說是一體,可其中卻也分高低上下。禮部是名義上的最高,吏部是實質上的魁首,兵部、刑部、戶部相差不多,戶部由於油水豐厚,所以地位略高,而工部則是除了油水什麼都沒有,排行最末。
要想成為大學士,多半要在禮部尚書那個位置走一遭,而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就是地位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所以,劉大夏和閔珪,韓文和張升,相互之間都是不大對眼的。
此外,除了直接競爭對手,還有佔著位置的人,或者潛在的…引申開來,可以說,入了朝堂,對手就無處不在了。
在這樣的情勢下,若是對付天子或者天子近臣,眾人還能勉強齊心合力,可若是擁立這樣的大事,那這些人立刻就會四分五裂。連誅殺謝宏這樣的功勞,都能勞動劉大夏這個兵部尚書私下裡去搶,何況是擁立這樣的擎天之功?
若是正德有兄弟,而且還沒出京,那還好辦,大夥兒既然能達成正德昏庸的共識,那就別無選擇的去擁立那個親王便是。
可既然沒有,那就麻煩了,藩王多,而且太多了,若是在座的都把心裡的人選說出來,恐怕會有五個以上的選擇也未可知。
李大學士祖籍湖廣,所以跟興獻一脈是比較有淵源的。當然,大明律止朝臣私下結
藩王,往來什麼的,也沒人看見;李大學士自然不會犯
,也沒人敢說。
劉大學士比較喜歡古玩,可那種愛好比較燒錢,而寧王據說很有錢,而且很識相,所以…
謝大學士和代王,尚書們跟…
總之,各有其好,不一而足。沒有天生的名分,就算是遍地開花,到處送禮的寧王,也沒辦法讓大部分朝臣都屬意於他。眾人說起擁立之事時,自然不會有統一的意見了。
這些關係錯綜複雜,說都難以說清,可曾鑑在朝堂默默觀察了幾十年,卻是心裡有數的,並且也分析給了謝宏聽,謝宏也依此定計。
只要他不做的太過火,這些朝臣之間的紛爭就不會消弭,而他就能從中取事了。至於打石文義和孫松的囂張,那也是謝宏故意做出來的,他就是要讓別人怕,這樣再有人想算計他之前,就要仔細思量一下了。
截至目前,他這招是成功的,至少劉大夏今天就被他嚇住了,最後關頭都沒敢出場。其實他要是真現了身,謝宏也是不敢打他的,這老頭都七十歲了,萬一打死了,那可是死個尚書啊就算沒打死也不行,當朝尚書哪能隨便打?
沒當過大官,總也見過大官跑,謝宏明白六部尚書意味著什麼。如果是後世的**出京亂逛,打個縣長不算個事兒;打個市長八成也能抹平;可要是打的是個省委常委之類的,或者乾脆更大一點,就算是**他也扛不住啊。
這種重量級的官員是隻能智取的。若是真動手了,正德力很可能都沒用了,而張太后想必也是要出面的。
謝宏的瘋狂是裝的,嚇住了很多人,可他自己卻清醒得很,他靠的就是曾鑑的分析,知道如今的情勢下,只要他不太過格,近對方的底線,文官是不會孤注一擲的。
曾鑑的分析是正確的,謝宏的對策更是很有效。
劉大學士表了態後,戶部韓文也沉著開了口:“此事
前也是有過商議的,距今也不過月餘罷了,那法子見效是慢了些,想來宮中也有些積蓄,不過,似乎也沒有必要橫生枝節吧?”這些天韓尚書又是風光又是頭疼,可對於當
自己的提議還是頗為自得的,也覺得劉大夏實在是多此一舉,丟了面子也是活該。
眾人雖不懂溫水煮青蛙的道理,可韓文的提議卻都是贊同。慢慢收緊套索,最後得正德走投無路,總比現在直接鬧起來強。正德變得強項,而謝宏又是個刺蝟,跟他們來硬的又何必呢?
劉大夏卻是不滿了,橫生枝節說的不就是他麼?老頭冷笑道:“韓尚書有自信就好,不過,事情恐怕沒有那麼順利,本部堂今天雖是受了挫,不過,卻也有了些發現,興許韓尚書你那法子…”
“哦?”韓文愕然看向劉大夏,其他人雖沒出聲,可也都是注視過來。
劉大夏見眾人驚愕,他微微有些得意,一拂長鬚,就要說話。
“好了,各位休要再做口舌之爭,韓尚書前的提議大有道理,有甚爭議,待到朝會時再說便是,今天就此散了吧。”眾人愕然相顧,卻見搶在劉大夏之前說話的是李東陽。
雖然他的話很突兀,眾人心存疑慮,可眾人中,地位在李東陽之上的只有劉健,而劉健這時卻是閉目不語,眾人也都無言,紛紛起身告辭離去。
劉大夏倒是心有不甘,可他卻看到李東陽丟了一個眼過來,劉大夏雖是對劉健還有些不服氣,可對李東陽卻是佩服得緊,心知李東陽此舉必然有些緣由,於是也沒有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