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真是來對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道題總是算是沒有最後那句坑爹的註釋了,也就是說,道選擇題是正式計分的題目。
其實想想也是,這道題本來就不存在答不出來的可能,就算是傻子,只要他在備選答案上面隨便打個勾,也就算回答完成了,但楊慎橫看豎看,也想不明白,到底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
難不倒傻子,卻難倒了才子,這說明出題的人本身也有點問題。楊慎很是不厚道的腹誹著,然後勉強在第一個答案上面打了個勾,反正也就前兩個答案還靠點譜,後面那倆…天,那是什麼和什麼啊!
痛苦的捏了捏眉心,楊慎又看了眼周圍的動靜。到這會兒他也明白了,為啥這裡的監考一第611章真是來對了點都不嚴格,這麼怪異的題目,誰能有針對的準備小抄啊?
寫好的文章?謄寫的經典?還是說左顧右盼抄襲別人的答案?都是白扯,除非把市面上的話本都帶齊嘍,否則帶啥也一樣抓瞎。
所以,楊慎也不怕左顧右盼被人當成作弊了,要是不看看其他人的狀態,他真沒法控制住自己越來越低落的情緒了。
當然,右邊坐著那位世兄沒有必要看,儘管多做了一道題目,可看他抖動眉梢,喜不自勝的模樣,明顯還意猶未盡呢,要不咋說這人放蕩不羈呢?
左邊那個也沒啥看頭,小世子的神情極為專注,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捲紙,手中炭筆也是一刻不停,顯然被數學院開出的題目牢牢的引住了,並且在努力的解答難題。
那些正常的讀書人則多是和楊慎一樣,或是左顧右盼想尋點安;或是愁眉苦臉的對著捲紙,一臉官司;也偶爾有幾個咬牙切齒,唸唸有詞的,也不知是罵誰,以楊慎的猜測…他們八成是在罵出題的考官,可是…那可是辱罵天子啊,還需慎言慎行才好。第611章真是來對了將其他人的反應看在眼中,楊慎突然想開了…他本就是個豁達的人,有李兆先這個例子在,他覺得自己似乎想通了什麼。
皇上素來以天馬行空的作風著稱,除了謝宏之外,就沒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與其去思索出題人的深意…莫不如按照本心作答。書院費了那麼多時間力,為的就是替皇上取士,為國家取才,又豈能只是拿來開玩笑?
他強任他強,只若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正如明月照大江,惡搞任惡搞…我自視之若浮雲,由他去,由他去…於是…楊慎臨陣悟道。
這一悟道,那些本來稀奇古怪的題目就不足為難了,不就是對大明現行的外政策有什麼看法麼?
很好?差不多?可以慢慢改進?
才怪!要是皇上覺得好,又怎麼會那樣對待朝鮮和琉球,設立什麼倭朝總督府?
很顯然,皇上是想讓人選最後這個答案,拳頭大就是硬道理,不服就打到他服,看看,多鮮明的正德作風啊…就是它了,楊慎大筆一揮,直接勾取,意泰神閒的模樣,大有他師傅在內閣票擬的風采。
不就是…
楊大才子下筆如有神,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選擇題…接下來的題目是簡答題。
看完簡答題的第一個題目,楊慎的神情凝重了起來,不是因為題目太怪,而是反過來了,題目突然嚴肅起來,嚴肅的甚至讓他有些吃驚。
“古人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先是引用了一段聖人之言,在這張試卷中,這還是第一次。
“…問: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養?”這個題目好大,足以用為科舉的主題了。若是從前,楊慎自然會引經據典,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出來,細述用聖人之道教化百姓,使人人有禮,恪守道德,進而達到天下大同的老生常談。
可是,即便不考慮皇上對禮儀不屑一顧的態度,只要想到天津的見聞,楊慎也知道從前的答案是不正確的。
道德是好東西,但這玩意只適合拿來當自己的行為準則,並不適合拿來要求別人,更遑論朝廷以之要求百姓了。其實,嚴格去追究的話,聖人的話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孔夫子經常用看淡名利來教誨弟子,但實際上,這位儒家聖人當年奔波諸國,所為何事?還不就是為了求個一官半職,進而飛黃騰達嗎?
士人們可能會辯解說,孔聖人是為了從政之後為天下人謀福。可是,當年跑去衛國,投靠衛靈公嬖倖的宦官癰渠的人,難道不是這位夫子嗎?走後門,走被他後世的徒子徒孫唾棄的閹豎的後門,為的不就是謀官麼?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陽虎謀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請孔夫子,結果他又是躍躍試,要不是子路拼命攔著,而謀逆的兩個人很快事敗,沒準兒早就被人當亂黨幹掉了。
正德和謝宏哥倆都是不讀聖賢書的,也不知道這些典故,可楊慎是誰?這位神童自幼就開始讀經典了,對這些典故也是存過疑慮的,當時有授業老師給他授業解惑,並沒有深究,可此時他觀念已經有了變化,哪裡還會和從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楊慎在題目旁邊寫下了兩個字,他用的當然不是炭筆,而是筆,這二字蘊含了他的濃烈的情緒,因此也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
嚴肅的問題不止這一個,可以說,所有的簡答題,都是類似的風格。不單是楊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筆也慢了下來,皺眉思索時,眉宇間濃郁的凝重之,全然不在楊慎之下,顯然這位首輔公子也不完全是個玩世不恭的
蕩子。
“海外有廣大的疆域,不盡的財富,若要攫取之,何策為上?”
“世間有人富有卻不通應用之法,有人貧窮卻善於經營,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費?”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乍一想很簡單,可深思起來卻是奧妙-無窮…楊慎結合天津見聞,一一加以對照類比,更是覺得其中的學問博大
深,別說一兩個小時…就算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找出最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