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河南城之攻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i即使是在戰場上,韋睿的常生活看來還是不像個武將,反而比較像個學者。晚間,在確認了所有兵士都已用過晚飯後,他才開始吃著和兵士們相同的晚餐。吃完飯後,他就在燈火之下展開書卷一直讀到深夜。他的部下們,就算是對明天的戰鬥
到不安的人,只要深夜起來見到韋睿的幕中燈光,就能夠放下心說道:“韋使君坯是一切如常,相信我們一定也能夠好好地一覺到天亮的!”在這天夜裡。陳慶之和祝英臺也來到了韋睿的帳幕,和韋放等四人一同進餐歡談。陳慶之對於韋睿轄下的士兵能夠嚴守規律和秩序,完全沒有掠奪及危害民眾的暴行相當地
嘆,認為這名端正的老人是真正的名將。
在這個時代,其實應該說是到相當後世為止,吃米飯的時候都還不是使用筷子,而是使用湯匙。
配菜為淡水的魚、貝、鰻,或是鴨、鵝等禽類,及羊、豬
、豆腐等。即使是戰場上,菜
亦十分多變化,因此可知淮河
域土地之豐饒。
淮河以北的人以麥磨成粉製成的食品為主食;淮河以南則以米為主食,故淮河即是中國飲食生活南北的分界。
酒也被拿出來了!只不過這和兵士們喝的完全相同,並不是什麼名酒。而在四人之中,可被稱為酒豪的也只有韋放一人,韋睿和陳慶之喝不多,而祝英臺更是隻喝了一小杯便使得白皙的臉上染滿了硃紅。
“再多吃一些吧!今天的事情很多,相信大家一定餓壞了!”陳慶之和父母早已死別,也沒有兄弟,故對於祝英臺,他就是像哥哥一樣地照顧他。祝英臺吃得並不多,陳慶之只幫他挾了一些豆腐和魚。看到這兒,韋放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杯子,疑惑地望向父親,雖然想開口問些什麼,但韋睿微笑著搖了搖頭。韋政看了父親眼中的回答後,只有默然地把杯中的酒喝乾。
突然祝英臺的耳朵豎了起來:“我是不是聽錯了,怎麼好像聽到了笛聲?”
“不,賢弟並非聽錯,確實是有笛聲。”應著陳慶之的話,韋睿說道:“這笛聲總在夜中出現,或是雄渾壯大,或是纖細優美,即使知道那是敵陣傳來的曲子也依然會聽得入神…”陳慶之停下了筷子:“這麼說,韋使君知道這是…是誰所吹奏的笛子步?”
“不就是中山王嗎!”韋睿所回答的正是敵方總帥的名字。陳慶之不由雙目圓睜,再度細聽著夜氣中動的笛音。
“聽說中山王乃是洛陽數一數二的玉笛名手,看來真是名不虛傳。老夫在六十餘年的有生之年中,也沒有聽過這麼好的笛聲,只不過今夜的曲調似乎強橫了些…”韋放嘆了口氣:“這名貴公子,如果能夠滿足於在洛陽的宅第內、美女的圍繞下吹吹玉笛這樣的生活的話,那我們也就不會這樣辛苦了!”韋睿搖了搖他那滿是白髮的頭:“元直他本身的才氣,就是和野心一同孕育出來的,當然不可能會滿足於現狀!相信中山王他的願望,大概也是將自己的旗幟立於建康的城壁上,映著長江之水演奏一曲吧!”魏的中山王姓元、名字、字虎兒.是魏的第三代天子——世祖,也就是太武帝那在即位前死去的長子晃之孫。從現在的皇帝看來,是父親那一輩的從堂兄弟,並不算是相當濃厚的血緣。只不過,本來即帝位應是長子的血統,而“從世代算來.中山王本應是配第六代的天子才國”因此,他也受到皇族般的厚遇。這一年,他三十九歲,正值少壯氣,盛的年齡。,中山王——-元英也是魏朝屈指可數以教養聞名的人之一,不只是玉笛方面,他連醫術都通。
在其從堂兄弟孝文帝即位後,他也歷任平北將軍、武川鎮都大將、梁州刺史、安南將軍等魏軍的要職。他除了與南方的齊和梁作戰外,也曾與北方的騎馬民族作戰,因而通曉平野、山嶽、沙漠、草原等各種地形之戰法。當其率三千兵力在西方的山嶽地帶-漢中驅散二萬齊軍、取得首級三千之時,其“武神”之名選不徑而走。
中山王在新帝登基時任職為徵東大將軍,是對南朝軍事行動之最高負責人。不稱“徵甫”而稱“徵東”是因為梁之國都建康,在魏之國都洛陽的東方之故。也就是說,中山王的任務就是要直擊建康就對了!
另一方面,在梁也有一個徵東將軍,只不過這個人並不在梁國內,”而是在東邊海上的異國。
這個人也就是倭國的國王,名字叫做武。他受封為梁的徵東將軍是在四年前、蕭行即位時,也就是天監元年(西元五o二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武為齊的鎮東大將軍,因此相較之下似乎是有一點降級了!對武來說,當然或多或少有些不滿,但由於宿敵高句麗與北朝結盟,因此倭國除了與南朝結盟外,也沒有其他的方法了、、…-這一天,當太陽消失在西方的地平線時,魏軍的總帥中山王——元英騎著馬在陣營中巡視。當看到他那有二支長長白紀羽
的頭盔時,兵士們皆歡聲震動,驅至他的跟前。而在中山王的身邊,則是平南將軍——楊大眼。在落
的餘光下,人馬的影子在紅土之上長長地伸展,隨著甲冑的反
,如箭般的光華就像是散落了一地的黃金粉末一般。
中山王——元獎和楊大限騎馬並行,左右接受著換之將兵狂熱的歡呼,對他們兩人的信望,對魏軍來說,簡直已經是一種信仰。
巡視結束後,兩人並行回到帳慕之中。中山王的身材已算是相當高,而楊大用則本是個巨人!只不過他的筋
勻稱,身體也十分地柔軟,一點也不讓人
覺來重。
一面走著,中山王對楊大用說道:“聽說你在午間對敵陣了一箭?”
“已經傳到您的耳中啦!”
“是故意沒有中的嗎?”
“這——”
“應該是你覺得如果殺了這些不顧危險登上望摟的人很可惜是吧?”
“屬下惶恐!其實應是在那樣的距離下,屬下沒有自信能夠只傷到人而不殺他們吧!”楊大眼似乎因掠恐而低下了頭,中山王則愉快地笑道;“你不用害怕!我知道即使你具有殺死虎或熊的力量,但卻是個連死小鳥也不願的人。”
“如果必要的話,其實我也是可以將小鳥從空中抓下來的!”
“嗯,是你的話應該可能的。”楊大眼除了怪力之外,他那巨大的身體卻有令人無法想像的快捷。在(魏書)中記載:即使是將長三丈(約九公尺)的布繫於發智之上往前跑,他也能夠讓布直直地伸於後方而不落地。因此“將小鳥從空中抓下來”應該不算穹張才是!
當他擔任清都太守的時候,曾經消滅過食人虎。
清郡是位於魏西方邊境一個山嶽地帶的小城,居民一半以上都是異民族,雖然還不至於形成叛亂,但對官兵的反抗動作卻從未間斷。而在一之內將之完全鎮靜下來的,就是一個人獨自進人山中的楊大眼將老虎的屍骸抬下山的事件。老虎的屍骸上並沒有刀傷,只有頭蓋骨和頸骨兩處折斷而已。也就是說,楊大眼並未使用武器,而是以徒手殺死老虎的。
清郡的居民們,為了謝楊大眼除去食人虎之害,並且畏敬其武勇,在他的任期中,清郡再也沒有發生過任何蚤動。
楊大限的祖父,名為楊難當的這個人,曾以魏之將軍的身份而活躍,是相當的名門,只是後來家道中落,楊大眼的少年算是過得十分清苦。幸好尚書大臣李衝欣賞他的武勇,在十幾歲時即任命他為軍主(部隊長)。以後,隨著作戰累積功績,歷任輔國將軍、遊擊將軍、徵虜將軍等職。中山王亦對楊大區的王勇及用兵有很高的評價,加上喜愛他的為人,數年內均待他為自己的腳將。
楊大限雖非知識之人,但由部下讀《史記》、《漢書》、《秋左氏傳》、《孫子》、《吳子》等書給他聽時,卻能將內容完全記下來。
楊大眼正確的年齡雖然無法清楚得知,但由其經歷看來應該在中山王之上,估計大約四十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