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八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又和李鴻章詳談了好長時間,李鴻章覺又象被他給上了發條一樣,開始運轉了起來。
也是,李鴻章作為那個時代比較先進的人物,雖然目光遠大,可他對世界大勢的瞭解還是有很大的侷限,不可能象從信息發達的後世穿越來的孫綱一樣,儘管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知道的東西卻遠比李鴻章們更全面和具體,這也是他為什麼能夠“以點帶面”利用蝴蝶效應改變歷史走向的主要原因。
他已經和李鴻章商定,由李鴻章在京城和各國公使就孫綱提出的計劃開始暗中“斡旋”等到孫綱去本東京參加會談的時候,便可借力打力,既達到肢解
本的目地,也可以防止某個列強在
本一家獨大,對中國造成新的威脅。
如果中國有了一個安定的國內外環境,從容進行“維新變法”發展積蓄足夠的國力以應對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應該是可以實現的了。
只是他擔心這個“維新變法”即使能夠成功,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回到了北洋軍情處“駐京辦”在京城設的公館,金舜姬看著孫綱說道“今天舜姬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關於朝鮮的未來國體,中堂大人沒有明說,如果朝鮮各軍統領向舜姬問起此事,舜姬該如何回答呢?”剛才他和李鴻章說話的時候,她一直在凝神傾聽,沒有說話,國與國之間的利害關係之複雜。她現在已經有了深深的體會,她知道孫綱的計劃一旦實現,將帶給世界一個完全不一樣地中國,而作為中國的屬國和屏障的朝鮮。應該何去何從,她現在十分急切的想要知道。所以才會在沒有旁人地時候向孫綱委婉的提了出來,畢竟,朝鮮是她地祖國。
“中堂大人是出於謹慎才這麼說的,中兩次大戰皆從朝鮮而起,中堂大人怕貿然上奏變更朝鮮國體會惹來是非,對朝鮮不利,且朝鮮雖為大清屬邦,大清卻素認朝鮮自主,少有干涉朝鮮內政之舉。”孫綱對她說道“大臣妄言他國之政,會授人以柄,以為言者有不臣之心,朝廷猜忌之心一起,對大清和朝鮮兩國都沒有好處。”金舜姬呆呆地看著他,孫綱看她聽了自己的話有些著急的樣子。不由得好笑,又說道“不過,朝廷不發話其實更好。咱們可以自己採取行動啊。”
“這方面舜姬是學生,還請先生明示。”她知道他在賣關子,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她“配合”地給他行了個見師禮,微笑著說道,“朝鮮的條條框框不象中國那麼多,而且現在還都讓本人給毀掉了。眼下正好可以在一個新起點上重建。”孫綱說道“你可以找軍情處的人著手安排。我這就要給劉大人發電報,讓他幫朝鮮想想辦法,劉大人的軍隊還沒有撤出朝鮮,可以讓在朝鮮諸義軍統領協助劉大人行安民之責,令百姓各安生計,助窮苦之人重建家園,以收民心,至於國體,朝鮮國王現在生死未卜,可仍遙尊為一國之主,但行政機構可由眾統領同劉大人協商另立,並報北洋軍情處知曉,以便承認,劉大人曾任臺灣巡撫六年,施政經驗頗豐,任職期間讓臺灣各地的面貌為之一新,有他地指導,朝鮮也會和臺灣一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劉大人要是能留在朝鮮就好了。”金舜姬的眼光一下子亮了起來,說道,“那可不行,對外千萬可別那麼說啊,那可就害了他了。”孫綱嚇了一大跳,看她不解的樣子,對她解釋道“你不瞭解大清朝廷的官場,他身為封疆大吏,在異域自成一國,那在朝廷眼裡就是造反,可是殺頭的罪名,我的意思是朝鮮重建還得以自己地名義,但不要還走以前的老路,在內政,軍事等各個方面都讓劉大人指導你們進行,重建一個新的朝鮮,但他只能呆在幕後,不能見光,否則,不僅僅會害了他,也會害了朝鮮。”她明白了他的意思,點了點頭。
“另外,為了保證朝鮮以後地穩定,重建的朝鮮軍政機構要員必須是北洋軍情處能夠控制住的人,”孫綱看著她說道“你在朝鮮幹了那麼長時間的情報工作,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舜姬明白。”她看他一臉嚴肅的樣子,也正答道,“對了,還有一件事,你也去安排一下,讓朝鮮諸軍統領選一個有威望的人過來,這次多國會議好當你的副使。”孫綱說道“最好是軍人,說話硬氣。”金舜姬答應了一聲,孫綱讓她去找江穆齊來,自己則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始給劉銘傳擬電報稿。
他在電報裡是這樣說地“朝鮮為大清屏障,現雖光復,然國家無主,列強環飼於外,大軍撤後仍不免於亂,不如促其遙尊國主,早成邦,以安民心。銘帥在臺灣
久,政績斐然,韓民仰望,可指點其一二,彼各軍無統一號令,若自行其事,為害不小,銘帥可仿臺灣之制,以為朝鮮邦政之基,安定一方之民,與國家則善莫大焉。事急從權,但凡小心謹慎,暗為伊,周,則朝內之謗可免,不世之功可成,盼銘帥以朝鮮之地,為大清建臺灣之功,切切。”自己在大清官場混得久了,這種雲山霧罩霧裡看花地
秋筆法已經頗為嫻
了,劉銘傳雖然拙於言辭,但並不是笨蛋,這短短的幾個電文字他是完全能夠明白地,既要讓朝鮮軍政各方面儘快步入正軌,又要讓朝廷裡那幫沒事找茬的傢伙閉上嘴,這當中的火候,劉銘傳當巡撫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應該是會拿捏得恰到好處滴。
一會兒,江穆齊來了,孫綱讓金舜姬去發加急密電給在朝鮮的劉銘傳,自己把去見李鴻章得到的消息告訴他“中堂大人慾以我為談判副使,你覺得我該不該去呢?”孫綱問道,“若在平時,去也可,不去也可,”江穆齊略一思索,答道“但照眼下的局勢,依孝烏看,還是應當去。”
“什麼意思?”孫綱奇怪地看著他問道,“朝中現在暗湧動,不知何時,恐生未有之鉅變,”江穆齊說道“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孝烏蒙大人見重,不忍見大人親當其事。”
“說什麼呢你?我怎麼聽著這麼恐怖呢?”孫綱嚇了一大跳,他這一套“引經據典”的掉書袋回答對已經悉了“
秋筆法”的孫綱來說聽上去格外的嚇人。
“皇上還有幾才能召見大人,參與朝會,”江穆齊說道“皇上恐有涉變法之事問及大人,盼大人慎言。”
“你到底什麼意思?”孫綱問道,“孝烏想知道,大人對變法是何態度。”江穆齊問道,“當然是贊成了,中堂大人也是贊成的,還誇康有為厲害呢,”孫綱說道,很奇怪他為什麼會這麼問“你的那些文章我也都看過了,你不也是贊成變法的嗎?”
“那好,但是朝會時,大人萬不可向皇上及皇太后出贊成之意。”江穆齊說道“大人若不肯表態不贊成,語焉不詳亦可。”
“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孫綱讓他得不知怎麼有些不妙的
覺。
按說如果現在推行變法的話,無論從國內環境,還是從國際上來講,都是一個良好的時機,可發生了什麼事使得這個原來是變法鼓吹者的“江大智囊”轉了呢?
“凡事皆有好壞兩面,”江穆齊答道“贊成即為不贊成,不贊成即為贊成,大人若真心贊成變法,就向皇上及皇太后表明不贊成之意,如果大人不贊成變法,莫若向皇上及皇太后表示贊成之意,如此而已。”
“你說繞口令呢你,還不如說空即是,
即是空呢。”孫綱有點想上去踹他一腳的衝動,說了這麼半天,這個傢伙就是不講發生了什麼事,真能活活把人急死。
“大人所言甚是,孝烏就放心了。”江穆齊長出了一口氣,說道,“好吧,你不想說,我也不想知道了,”孫綱說道“那我就和皇上說不贊成好了。”
“多謝大人,大人只要知道,孝烏一心全為大人考慮,孝烏就滿足了。”江穆齊看孫綱有些不太高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