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二百八十七滇越鐵路帶來的問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想象著自己“權傾天下”

“坐擁花叢”的樣子,孫綱不知怎麼有種“骨悚然”的覺。

當“皇帝”真的是一個“男人”的最大夢想麼?

對自己來說,應該不是。

自己最大的夢想,是強國!

只要國家能夠真正強大起來,是不是自己最終掌權,他並不是很在乎。

自己只盼望,能夠親眼看見祖國真正強大起來的那一天。

如果把自己頭上的那個鳥朝廷****的話,自己能夠有足夠的力量,把全國各民族及各階層統合在一起,成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嗎?

而這個新生的國家,面對強敵,會不會分崩離析呢?

自從穿越到了這裡,他經歷了太多的事,思考問題也變得無比周密起來。

他現在發現,有些事情,不是簡單的一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就可以解決的。

象那位自己目前正為其“效忠”的紫城裡的光緒皇帝,在位的時間也不短了,可他真正能夠說了算的時候,恐怕不多。^^^^光緒皇帝其實也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但他即使貴為天子,目前手中的權力也“有限”的很,本談不上調集全國的力量去專注於一件事。

不然的話,他也不會提倡這個進的“維新變法”了。而現在,這個“戊戌變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即使能夠取得“成功”光緒皇帝會不會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權力,都很難說。

即便有了國內的最高權力,能否正確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也是個未知數。

如果沒有了強大的綜合國力“皇帝”面對周圍險惡的國際局勢,也是很無能為力的。

這一會兒的思緒紛亂。已經讓孫綱開始覺得頭痛了。

說起來。中國如果想要在西方列強的“夾縫”中求得自身生存發展地機會和時間,尋找一個可靠地強大盟友,其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能夠當中國“朋友”的國家,屬實不多。^^^^面對這一個個對中國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具體應該暫時“選擇”哪一個,著實讓他傷透了腦筋。

英國為了對抗俄國,已經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但他之所以僅僅以“備忘錄”的形式回應英國人的“美意”是生怕一旦中國和英國公開結盟,會直接把俄、德、法三國推到一起去。

法俄已經是同盟關係了,法國當初是出於扼制英國在遠東的勢力擴張的考慮,才同意幫助中國建造戰列艦,現在發現中國有投向英國人“懷抱”地跡象,還會繼續支持中國的造船工業嗎?而德國強佔了中國的青島,又借中戰爭之機出兵本,和俄國一樣,暴出來的巨大的領土野心。也讓孫綱心生警惕。

雖然在此之前,中國和德國的關係一直很好。

而俄國人表現出來的無休止的領土擴張**,和昔“趁火打劫”強佔中國大片領土的行為。^^^^很難指望它成為中國的盟友。

在美西戰爭中打敗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地美國,比較起來,應該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國家之間主要是利益關係,美國會冒著得罪俄、德、法三國的風險,幫助中國嗎?

據自己從後世地史書中學到的,現在正是列強進入“張牙舞爪”的“帝國主義”時代的關鍵時刻,西方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已經把全世界的領土基本瓜分完畢,中國成了西方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一富源”面對的國際環境極為險惡,西方列強現在看見了東方古老地中國海岸已經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龍旗海軍,為了阻止中國站起來,會不會聯手來對付中國?

如果那樣的話想到這裡,孫綱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而不久以後局勢的發展,證明了他的擔心,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

水上飛機協同母艦演練結束,他回到了自己的官廳。北洋軍情處地人已經把這些天地重要情報給他整理好送了過來。===他仔細地研究了一下,這才知道。美西戰爭已經結束了。

美西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

1898年12月10這一天,美國和西班牙兩國在法國巴黎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等地轉讓給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古巴則獲得了“獨立”這場被後世史書稱為“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地美西戰爭正式結束後,孫綱據情報統計了一下,這場戰爭的規模並不算大,持續的時間也不長,雙方真正參戰的兵力應該不超過10萬人,美軍陣亡約5000餘人,真正死於戰鬥當中的不多,多數是因為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美國方面的損失並不大,美國人可以說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怪不得美國對本不屑一顧,菲律賓和關島對美國來說,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美西戰爭的勝利大大助長了美國“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信心”和“決心”美國把加勒比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在太平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關島和菲律賓,就此一躍成了和西方各大國比肩的列強之一,孫綱可以想見,美國以後將會更加積極參與列強對遠東及太平洋地區霸權的角逐。

美國現在也已經把手伸到亞洲太平洋地區了。

但孫綱照目前來看,美國剛剛經歷了戰爭後,雖然損失不大,但要接著發動一場戰爭應該是力有未逮,而且美國民眾及國會恐怕也不會允許,所以應該對中國的威脅不大。

他看完所有的情報後,現在最擔心的,是滇越鐵路的問題。

看上去雲南離著北洋十萬八千里,那裡發生的事應該和這裡應該不挨邊兒,可習慣了從國家全局戰略角度上考慮問題的孫綱,卻看到了一般人覺察不到的地方。

後世的史書上對“中法戰爭”的描述,多數認為是中國在戰爭勝利的條件下向法國求和,即所謂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因此一頂“賣國求榮”的大帽子又扣在了主持和議的李鴻章的腦袋瓜子上。

但據孫綱讓北洋軍情處收集到的關於中法戰爭的資料顯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海戰方面,中國海軍被法國遠東艦隊重創(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南洋、廣東兩支水師也遭受了損失,北洋水師又被牽制在朝鮮),臺灣的基隆、澎湖等地被法軍佔據;陸路戰場,中國方面雖然有鎮南關大捷,戰場形勢變得對中國有利,但僅僅是“有利”而已,情形並不象好多人想的那樣樂觀,似乎老將馮子材能夠一舉南下,將法軍全部驅逐出越南!

事實上,法軍從鎮南關後退近百里後,迅速在郎甲地區完成了新的集結,總兵力達25000人,又得到近12000人的越南軍隊的支援,而當時清軍可用於南下追擊的總兵力不會超過15000人,無論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如果戰線南移,補給也將會發生嚴重的困難。

所以,李鴻章那時的“乘勝求和”的舉動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法戰爭的結束,使中國又失去了一個屬國越南,並被迫開放雲南,法國人是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但平心而論,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外格局來綜合考量,很難說“停戰”就是“賣國”對當時軍力極弱的中國來說,面對如此險惡的戰爭形勢,能做到不賠款,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與大清朝廷締結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及在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築鐵路權。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又和清廷補充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

這就是滇越鐵路的由來。法國人要把鐵路修到雲南從一開始就遭到了雲南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雲南各界人士堅持了數年反對法國修建滇越鐵路的鬥爭,但法國人為了能夠得到雲南豐富的礦產資源,依然堅持要把這“大血管”進雲南!

面對雲南人民的反對,法國人援引《中法條約》向清廷進行了多次抗議,並以斷絕對中國的造船工業和海軍的援助,以及出兵雲南相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