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決戰孟加拉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將領們領命後,著急的趕回前線,準備全面向英軍的防區發起進攻。
他們被這個鬼天氣折磨了將近一個月,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沒出發洩。現在就等著把英軍解決了,趕緊返回國內睡個安穩覺。
現在華興軍和英軍隔河相望,中間便是孟加拉邦最大的河,梅克納河。
華興軍攻佔吉大港後,一路攻城拔寨,將梅克納河以東的城市完全平定。
英軍集中了十五萬的兵力,沿著梅克納河的西岸一路佈防。
防禦的戰線分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兵力主要集中在中游的巴里薩爾城,然後分別向上遊的馬達里布爾城和下游的波杜阿卡利城展開。中間又分數十個小據點,綿延上百公里。
各軍區對前線的情況已經偵查的一清二楚,吳旭明結合各種情報綜合分析,跟將領們反覆的研究商討。最後決定拿下上游馬達里布爾城,然後再揮師南下,一路清剿其他的據點。
按照正常的考慮,打蛇打七寸。一般都是先進攻中線,切斷兩翼的聯繫,然後各個擊破,使敵軍無法集中兵力。
但是吳旭明考慮最多的還是這裡的天氣和地理問題,孟加拉邦的南部水道縱橫,屬於三角州平原地帶。(這裡的孟加拉邦疆界,包括現在的孟加拉國)行軍打仗必須考慮到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現在正值東南亞的雨季,河道的水動不動就會暴漲。
要是從中游或者是下游發起進攻,難保英軍不會掘開河道。一旦洪水傾瀉而下,那就是毀滅的打擊。
若是從上游進攻,在奪取上游河道的控制權後,再往下游一路清剿各據點。
雖然不能避免下游和中游的敵軍匯合,集中力量防禦,但至少不用再為洪水的問題擔心。而且上游的河道狹窄,更方便工兵搭設浮橋渡河。
綜合這兩方面的原因,司令部才果斷的做出這個決定。
進攻全面開始後,第一波發起衝擊的並不是陸軍,而是早已從新加坡基地補給修繕完畢的海軍。
南海艦隊十艘戰艦,同時從梅克納河的出海口,溯游直上。
英軍的各據點沿河修建了很多的炮臺,海軍艦船也將一路進行轟炸摧毀。
隨著南海艦隊指揮艦的一聲炮響,平靜了一個多月的東部站線,再次變得沸騰了起來。
英軍沿河而設的據點早就被飛艇大隊偵查完畢,海軍艦隊擁有詳細的座標和方位。
十艘鐵甲戰艦沿河之上,不管是炮臺還是軍營,只要在火炮的程之內,統統密集的轟炸一遍。
英軍的火炮還本沒有反擊的時間,剛發現華興軍的艦隊,便被傾瀉而下的炮彈炸燬一空。
梅克納河沿岸就似來了一場煙花節,爆炸聲從下游一直持續到上游,滾滾的硝煙將整個河道覆蓋。
南海艦隊此次攜帶了上萬枚彈藥,從早上一直轟炸到了晚上。最後全部傾灑一空,才拉響了汽笛返航。
英軍構築的第二道防線,只要是沿河一帶的炮臺或者據點,基本上都被炸成了廢墟。
士兵們哭天喊地的紛紛向後逃散,不算傷員,當場被炮彈炸死的就有上萬人。
第二天,華興軍的步兵趁勢渡河,對上游的馬達里布爾城發起進攻。
在工兵的指揮下,印度民工連夜在河道上搭建了十幾道浮橋。
華興軍的炮兵把兩個營、六十門最新68式火炮,全部拉到河岸佈防妥當。
英軍的炮臺雖然被炸燬,但是軍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野戰炮。
華興軍渡河的時候,他們將野戰炮在河岸上佈置妥當,還妄圖炸燬浮橋。
華興軍的炮兵就等著他們到來,沒等他們的火炮佈置妥當,68式新型後膛榴彈炮就發出了怒吼。
足足六十門火炮,在一分鐘之內打出三百六十發炮彈,完全將英軍的炮兵陣地覆蓋。
英軍的前膛炮還沒等裝彈完畢,就被四濺的彈片炸燬一空,七零八落的倒落了一地。
炮兵們則沒有火炮那麼結實,一個個被炸的血模糊。硝煙過後,上百人倒下了一片,沒有一人倖存。
這時候,華興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河岸上集結完畢,當下就對著岸邊的英軍發起了進攻。
英軍見大勢已去,急忙收縮兵力,迅速往後方的陣地退卻。他們的武器普遍落後於華興軍,本來的任務就是來炸燬浮橋,可不是在岸邊上跟華興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