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隱三年盡五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疏]注“方曰”至“曰錡”o正義曰:此皆《·詩傳》、鄭箋之文也。《說文》雲:“筥,飯牛筐也。”《廣雅》雲:“錡,釜也。”潢汙行潦之水,潢汙,停水。行潦,
潦。o潢音黃。汙音烏。潦音老。
[疏]注“潢汙”至“潦”o正義曰:停水,謂水不
也。行,道也。雨水謂之潦。言道上聚
者也。服虔雲:“畜小水謂之潢。水不
謂之汙。行潦,道路之水。”是也。此水用為飲食,故引《泂酌》之篇。藻雖潦水所生,要此潦非生菜處也。
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羞,進也。
[疏]“可薦”至“王公”o正義曰:上言鬼神,此言王公,是生王公也。或以為王公亦謂鬼神,非生王公也。此傳之意,取《詩》為言。《泂酌》論天子之事,是羞於王也。《采蘩》雲公侯之事,是羞於公也。言薦又言羞者,鄭玄注《庖人》雲:“備品物曰薦,致滋味乃為羞。”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通言盟約彼此之情,故言二國。o焉,於虔反。約,如字,又於妙反。《風》有《采蘩》、《採蘋》,《采蘩》,《採蘋》,《詩·國風》。義取於不嫌薄物。《雅》有《行葦》、《泂酌》,《詩·大雅》也。《行葦》篇,義取忠厚也。《泂酌》篇,義取雖行潦可以共祭祀也。o葦,於鬼反。泂音迥。共音恭。
[疏]“《雅》有《行葦》”o正義曰:《采蘩》、《採蘋》、《泂酌》,上傳所言皆有彼篇之事,其言未及《行葦》。今言《行葦》者,其意別取忠厚,非以結上也。
昭忠信也。”明有忠信之行,雖薄物皆可為用。o行,下孟反。
武氏子來求賻,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先君,穆公兄宣公也。與夷,宣公子,即所屬殤公。o屬,章反,注同。殤,舒羊反。舍音舍。與,如字,一音餘。
[疏]“武氏”至“葬也”o正義曰:蘇氏雲:案文九年“伯來求金”傳曰“不書王命,未葬也”此傳直雲“王未葬”不同者,
伯直釋,不稱使,故云“不書王命”此武氏子,非但不稱使,又稱父族,二事皆由未葬,故直雲“王未葬也”o“而立寡人”o正義曰:《曲禮》下曰:“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今與臣言亦云寡人,則知其對臣民自稱同也。《老子》曰:“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故以下諸侯自稱,亦多言不穀。
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對曰:“群臣原奉馮也。”馮,穆公子莊公也。o沒,本亦作歿,同。馮,皮冰反,本亦作憑。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言不讓則不足稱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先君以舉賢為功,我若不賢是廢之。使公子馮出居於鄭。闢殤公也。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命出於義也。夫,語助。o夫音符,注同。
[疏]“命以義夫”o正義曰:義者宜也。錯心方直,動合事宜,乃謂之為義。宣公之立穆公,知穆公之賢,必以義理,不棄其子。今穆公方卒,命孔父以義事而立殤公。是穆公命立殤公,出於仁義之中,故杜雲“命出於義也”必知“命以義夫”謂穆公命立殤公者,以杜注云“帥義而行,則殤公宜受此命,宜荷此祿”
“公子馮不帥父義”
“終傷咸宜之福”明知殤公受穆公之命與殷湯、武丁同有“咸宜”是知穆公命殤公是為義也。
《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詩·頌》言殷湯、武丁受命皆以義,故任荷天之百祿也。帥義而行,則殤公宜受此命,宜荷此祿。公子馮不帥父義,忿而出奔,因鄭以求入,終傷“咸宜”之福,故知人之稱唯在宣公也。殷禮有兄弟相及,不必傳子孫,宋其後也,故指稱《商頌》。o頌,似用反。荷,本又作何,何可反,又音何,注同,任也。任音壬。忿,芳粉反。稱,尺證反。傳,直專反。
[疏]“商頌”至“謂乎”o正義曰:《商頌·玄鳥》之卒章,言成湯、武丁,此二王者,受天之命,皆得其宜,故天之百種之祿,於是乎荷負之。言天祿皆歸,故得而荷負也。今穆公立殤公亦得其宜,故殤公宜荷其祿,《詩》之意其是此事之謂乎!
o注“詩頌”至“商頌”o正義曰:唐虞之代,契為司徒,封於商。十四世至湯,王有天下,遂以商為代號。後世有武丁者,中興賢君,時有作詩頌之者,謂之《商頌》,美湯與武丁能荷天祿。今殤公亦荷天祿,與《詩》義同,故引以證之。《公羊傳》言宋之禍,宣公為之。尤其舍子立弟,果令馮有爭心。以馮之爭為宣公之過。今此傳善宣公,故申明其事。若使帥義而行,則殤公宜受此命,宜荷此祿。但公子馮不帥父義,失其咸宜,故知人之稱唯在宣公。止善宣公知穆公耳。馮自爭國,非宣公之罪,故善之。傳言使公子馮出居於鄭,則是父使之出。注言忿而出奔者,四年傳曰:“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慾納之。”又告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是馮出奔鄭,求入,害宋國也。父使居鄭,
以闢殤公;馮乃因鄭,
以害殤公。故據父言之,則雲使之出居;據馮言之,則雲忿而出奔;各從其實而為之文也。諡法:“短折不成曰殤”
“佈德執義曰穆”冬,齊、鄭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盧盟在秋前。盧,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庚戌,鄭伯之車僨於濟。既盟而遇大風,傳記異也。十二月無庚戌,
誤。o僨,弗問反,僕也。
[疏]注“既盟”至“誤”o正義曰:《釋言》雲:“僨,僵也。”舍人曰:“背,踣意也。”車踣而入濟,是風吹之隊濟水,非常之事,故云傳記異也。《禹貢》:“導沇水東
為濟,入於河,溢為榮。”《釋例》曰:“濟自熒陽卷縣東經陳留至濟陰,北經高平,東經濟北,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案:檢水
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據當時所見,載於《釋例》,今一皆依杜。雖與《水經》乖異,亦不復
尋也。庚戌無月,而云十二月者,以經盟於石門在十二月,知此亦十二月也。經書十二月,下雲“癸未,葬宋穆公”計庚戌在癸未之前三十三
,不得共在一月。彼《長曆》推此年十二月甲子朔,十一
有甲戌,二十二
在丙戌,不得有庚戌。而月有癸未,則月不容誤,知
誤也。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得臣,齊大子也。此太子不敢居上位,故常處東宮。
[疏]“衛莊”至“莊姜”o正義曰:《齊國侯爵譜》雲:“姜姓,大公望之後,其先四嶽,佐禹有功。或封於呂,或封於申,故太公曰呂望也。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於營丘,今臨淄是也。”僖公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簡公四年,獲麟之歲也。簡公弟平公十三年,《秋》之傳終矣。平公二十五年卒。後二世七十年而田氏奪齊,太公之後滅矣。案《齊世家》,莊公生僖公。東宮得臣,未知何公太子。案《史記·十二年諸侯年表》,衛莊公之立在
秋前二十五年,齊僖公之立在
秋前八年。然則莊姜必非齊僖公之女,蓋是莊公之女,僖公姊妹也。得臣為太子,早死,故僖公立也。不言僖公姊妹,而系得臣者,見其是適女也。得臣為太子,雲常處東宮者,四時東為
,萬物生長在東;西為秋,萬物成就在西。以此君在西宮,太子常處東宮也。或可據《易·象》:西北為乾,乾為君父,故君在西;東方震,震為長男,故太子在東宮也。
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碩人》詩,義取莊姜美於,賢於德,而不見答,終以無子,國人憂之。o為音於偽反。
[疏]“所為賦《碩人》也”o正義曰:此賦謂自作詩也。班固曰:“不歌而誦亦曰賦。”鄭玄雲:“賦者,或造篇,或誦古。”然則賦有二義。此與閔二年鄭人賦《清人》,許穆夫人賦《載馳》,皆初造篇也。其餘言賦者,則皆誦古詩也。
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陳,今陳國陳縣。o媯,九危反。
[疏]“又娶於陳”o正義曰:《陳國侯爵譜》雲:“媯姓,虞舜之後。當週之興,有虞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利器用,與其先聖之後,以元女大姬妃遏父之子滿,封於陳,賜姓曰媯,號胡公。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湣公二十一年,獲麟之歲也。二十四年,楚滅陳。”此當桓公時。二媯,蓋桓公姊妹也。
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已子。媯,陳姓也。厲、戴皆諡。雖為莊姜子,然大子之位未定。
[疏]注“媯陳”至“未定”o正義曰:諡法:“暴慢無親曰厲。”典禮:“無愆曰戴。”是皆諡也。石碏言:“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請定州籲,明大子之位未定,《衛世家》言立完為大子,非也。
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嬖,親倖也。o籲,混於反。嬖,必計反。賤而得幸曰嬖。有寵而好兵。公弗,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石碏,衛大夫。o好,呼報反。
,居鴆反,一音金。惡,烏路反。碏,七略反。弗納於
。驕、奢、
、泆,所自
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言將立為太子,則宜早定。若不早定,州籲必緣寵而為禍。o
,似嗟反,下同。泆音逸。
[疏]“弗納”至“過也”o正義曰:驕謂恃已陵物,奢謂誇矜僣上,謂耆
過度,泆謂放恣無藝。此四者之來,從
而起。故服虔雲“言此四者過從
起”是也。劉炫雲:“此四者所以自
已身,言為之不已,將至於
。
謂惡逆之事。”劉又難服雲:“
是何事,能起四過?若從
起,何須雲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寵祿豈是
事,四者得從而來乎?且言弗納於
,懼其緣驕以至於
,非先
而後驕也。”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如此者少也。降其身則必恨,恨則思亂,不能自安自重。o夫音扶,發句之端,後放此,憾,本又作
,同,胡暗反,恨也。五年同。眕,之忍反,重也。鮮,息淺反,少也。
[疏]“夫寵而”至“鮮矣”o正義曰:恃君寵愛,未有不驕。亦既驕矜,必不能自降其心。強降其心,未有不恨。亦既怨恨,必不能自重其身。《釋言》雲:“眕,重也”言恨則思亂,必不能自安自重也。寵而必驕,降而必憾,言其勢必自然,故言其能不然者少也。驕而不能降,憾而不能眕,言其心難自抑。故言其能然者少也。鮮訓少。以一鮮總四事,言四事皆鮮也。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小國而加兵於大國,如息侯伐鄭之比。o妨音芳。少,詩照反。長,丁丈反。間,間廁之間,下同。比二反。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臣行君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