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92章很受太后埋怨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進了園,諸親王又齊齊地隨了進來,這時排雲殿上已設著寶座,準備太后升座受賀。因頤和園裡要算是排雲殿最是廣大了,殿上有聯道:“萬笏晴山朝北極,九華仙樂奏南薰。”只看聯上的語氣,已可見一斑了,不一會,光緒帝同皇后也擺著鑾駕前來拜壽,拉著便是瑾珍兩妃。

原來二妃被期還不曾滿,光緒帝趁太后萬壽,替二妃乞哀,終算蒙太后特赦,所以也來給太后叩頭,最後是些福晉格格們,都一一叩賀已畢,太后傳諭,任親王、大臣、福晉、格格們遊園一天,並賞賜壽宴。

宴罷,在大院前瞧戲,這一天熱鬧,可算得未曾有的了,後人因這頤和園的華麗,作了幾首詩,道:碧窗簾外,影冷如冰,簾外月華明。明依舊在,昔池塘何處尋?孤鵲聲聲,猶然逐雲之行。鴛鴦何懶,蛺蝶偏輕。二十四橋未聞笛,兒女傷愴,怎醒也未醒。

多少淪桑恨,往事悲何限!前朝繁華不重見。閒雲散漫天邊,看綠楊天遠。梨花深深庭院,桃花門巷,獨得荷花池館。一聲羌笛悲咽,昔說起,不由人腸斷!那頤和園大院中的戲臺,高低共分五層。二層系演神怪戲之用,所以佈置的一切和神祠差不多,但第一層卻同普通臺一樣,不過略為清致一點罷了。

三層上面是專制佈景所用的。四層是臺椅一類,備伶人的喬裝。五層上卻供些神佛。戲臺的旁邊是一帶平房,以便王公大臣恩賞聽戲所坐。

臺的對面有三間一丈多高的房屋,為孝欽後自己聽戲的時候坐臥之處。旁有兩間休息室,放置長炕一具,太后每到聽戲,或坐或臥,非常舒適。

這天凡京津著名伶人,如潭叫天、汪桂芬等都被邀入大內。到了晚上,頤和園內燈火照耀猶同白晝一般。

太后和德宗並坐在大院前聽戲,兩邊列著親王、福晉、格格、親信的內監等等,不一會兒,太監呈上手本,請皇太后皇上點戲。

西太后隨手點了一出小叫天的《天雷報》,德宗點了一出《逍遙津》,太監便領旨退去,叫伶人們扮演起來,那小叫天的《天雷報》是他拿手的傑作,果然一曲高歌,淋漓盡致。到了雷擊的時候,太后瞧著德宗微笑。

光緒帝知道太后譏諷自己,便低頭默然。李蓮英立在太后背後,也看看德宗一笑。光緒帝心上本已十分憤怒了,及至《逍遙津》出場,菊仙的漢獻帝,描摹懦弱的孤君受凌的狀態,真是聲淚俱落。恭王在座上忍不住喝采起來。

慶王笑著道:“宮裡喝采,不怕老佛爺叫怪嗎?”恭王正說道:“咱們先王的舊制,宮中不準演戲的了。”說著,目視太后。太后卻裝著沒有聽見一般。

回頭對李蓮英說話,這時唯有德宗不覺眉飛彩,連叫內監去犒賞那般演戲的伶人。西太后明知皇上親點那出《逍遙津》,是有意和自己作對,因此很不高興。

但礙著恭王在座,不好發作,否則,早已叫伶人停演,原來恭王奕欣,生素來嚴厲不阿,他在軍機處時,西太后本來懼怕恭王的。

當孝貞後在,常同西太后及皇上、恭王等往遊三海,西太后瞧見三海的亭閣頹圮的地方,便用手指著說道:“咱們須得好好地把它修葺一下哩!”恭王聽了,便很莊重地答應一個是字。孝貞後接著說道:“修是應該修的,但俺們此刻不曾有閒錢來幹此種不要緊的事罷了。”西太后見說,就默然不語,這是閒話。

且說這天演戲還不曾完,德宗因心裡不快,便請了太后的晚安,先和瑾珍二妃回宮。太后也為皇上故意叫演《逍遙津》譏諷自己,本滿心不樂,巴不得德宗及早離開。

等到德宗走後,西太后吩咐親王等退去,令格格們在大院前聽戲侍候著,自己卻同李蓮英去遊智慧海去了。

這智慧海是頤和園中第一個水景,大略的情景和瀛臺相似,不過構造上比瀛臺要考究得多。海的四邊嵌著珠玉寶石,掛著西洋的五彩燈景。海中放著一隻龍船,船身長一丈八尺,高一丈,制扎的綢綾,五斑斕。龍舟的裡面是用大紅緞子鋪著地,一樣有几案臺椅、炕榻之類,不論坐臥都極安適。

船頭上擺著旌旗節鉞,船尾裡另有一間小室,兩個小太監常常侍候在那裡,以便隨時進御點。

舟的對面陸地上還扎著一座月宮,宮中簫鼓之聲終夜未絕。一到中秋,月宮裡陳列著甘鮮果品,雪藉冰桃,西太后同著皇上親祭太陰,並恩賞親王大臣,準乘了龍舟,往來遊戲,大有城開不夜之概。到了半夜,又命賜宴,歡呼暢飲,直至天明,君臣始各盡歡而散,但這是後話了。

當下西太后同著李蓮英在智慧海遊玩了一遍,又轉到寶蓮航來。講起這玉蓮航,原是一個船塢,卻用玉石琢成,異常地緻,所以一名又叫石舫。裡面制有汽船兩艘,那時的汽船和現在完全不同,只能行動罷了。然當時已視為巧絕倫,奪天地造化之功了。

而汽船之中也有電燈通著園外,汽舟一行,萬盞齊明。西太后常獨自駕舟出遊,因這船塢離仁壽殿不多路,恰和萬壽山相對,風景最是佳麗,引西太后不時臨幸。這天晚上,西太后和李蓮英玩了一會,覺得遊興未衰,便又到桐陰深處而來。

這桐陰深處是頤和園裡頭一個秘密所在,裡面建築著三間小室。室的四周都植著極大的梧桐樹,旁邊是一口清泉,每到夜深人靜時,泉淙淙之聲如鳴著瑤琴,很覺清婉可聽。

沿清泉一帶雕欄琢玉,清潔如畫圖一般,那三間小室裡面,也是畫棟雕樑,十分緻,內設帳一具,諸如盥嗽妝具,沒一樣不備。因為西太后的情素喜修飾,每至一處,必敷鉛華,再整雲鬢,數十年如一

雖已年逾花甲,而猶不離脂粉,人家看去,不過是三十多歲的半老徐娘,哪裡曉得她已五六十歲了呢?怕以美國的立特博士稱西太后做“世界第一美人”真是非過譽之談啊!這且不在話下。再說西太后和李蓮英,自這天起,終在桐陰深處秘密遊覽,頤和園中的宮監也常常聽得桐陰深處有男女嘻笑之聲。

正是李蓮英和西太后遊樂之時,內監等非經傳呼,不敢近前,只遠遠地侍候著。從此以後,西太后起居在頤和園裡,對於一切的朝政也不來干預了,悉聽德宗去裁判,正應了翁同和所說的樂不思蜀了。這不是德宗親政的好機會嗎?

德宗自那瞧了戲回去,心裡很覺惱怒,一直和瑾珍兩妃講著當時的情形。德宗越說越氣,雖有兩妃勸著。

但德宗只是悶悶不樂,差不多一夜不曾閤眼。到了翌清晨,退朝後便在御書房裡臺翁同和商議改革朝政的計劃。翁同和奏道:“照現在的情形看去,先皇的內製已不能通用的了,愚臣老邁無能,恐籌不出良法,反而巧成拙。

所以,只有讓給一班後進的能人去建立功業吧。”光緒帝慨然說道:“師傅既不肯擔這個職責,俺現今決意重用康有為等一班新人了。師傅可代俺傳諭出去,令康有為明在便殿召見就是。”翁同和領旨退出,自去知照康有為不提。

單表光緒帝因甲午一役吃本殺得大敗虧輸後,因備戰的諭旨完全是自己所主張,很受太后的埋怨,又割臺灣遼東給本之外,還賠償了軍費兩百萬兩。

假使當時本人不遣刺客行刺李鴻章,別國不出來干涉,恐怕割地和賠償,決不至這點點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