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章唐宋之盟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宋之安居樂業第六卷第三章唐宋之盟(下)在回遼陽之後,林靖文終於瞭解到趙佶那個自命風的傢伙為什麼顛的派人跑來跟他說什麼結盟了,很簡單:夏國出兵了。本來麼,夏國出兵宋國也不會咋滴,宋、夏打了一百多年也沒見誰被打趴下,即使加上一個方臘,對宋朝來說威脅也不是那麼大,可別忘了,大唐仍然陳兵十萬於江南,更甚至,如果北方的遼國再上一腳呢?這種情況就彷彿四面八方全是敵人,就等著刮分中原。可以說突然之間堂堂大宋朝就陷入了生死危機之中。

從這一點上看,宋朝很有必要與其中一方達成和解,世仇西夏是沒和解的可能,已經打出造反旗號的方臘也不行,只有國土並不相連的唐國跟大宋說不上有什麼值得死掐到底的仇恨。不過林靖文還是很疑惑,趙佶這個“名垂千古”的昏君看得到大宋朝的危機嗎?要說幾句詩畫幾幅畫乃至風花雪月,趙佶是有那麼幾分本事,可說到治理國家尤其是這種戰略眼光——趙佶身上有這種東西嗎?帶著這種疑惑,林靖文回到了遼陽城。

現在的遼陽城比之一年前可是大變樣了。

一年之前,遼陽是遼國東京,雖是五京之一,不過遼國可從沒把遼陽當回事,城池不修,兵甲不備——從完顏阿骨打最先拿東京開刀就知道這個的步,甚至都比不上遠在草原中的上京。

一年之後的現在,作為一國之都的遼陽城自然是集結了大唐的華。經過一次大規模擴建,可以說,只論規模的話現在的遼陽城並不輸於東京汴梁,只是不如汴梁那麼繁華,人口也沒那麼多。

按照林靖文的旨意。遼陽城還是沒有修建城牆,沒那個必要,修個城牆所需的費用和人力足夠朝廷組建十幾個萬人隊了,有這麼多的兵馬足夠將遼水域清掃一空,沒有哪個敵人能夠兵臨遼陽城下——朝廷也是這麼做的,修建城牆的費用和人力被用到了組建新的軍隊上面,不是有句話麼,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林靖文可從沒想過防守遼陽城這個一國之都。

“大王還朝。”太監那尖細的聲音驚動了整個王宮,太監宮女們好一陣忙乎。當然也驚動了王后韓玉容,韓玉容這個時候正跟鄭皇后亂七八糟的瞎掰,禮儀之下自然是不可能拋下賓客跑去接林靖文,雖然她很想。

離朝兩月有餘,林靖文對韓玉容還真是怪想的。一回王宮別的先不管,先去後宮見他的美人再說。

“大王聖安。”

“玉容…”林靖文剛喊了一聲,卻見大小兩個陌生的美女正好奇的失禮了。”韓玉容連忙應下:“大王,這位是大宋朝的鄭皇后,她是作為使節出使我大唐。”

“原來是皇后娘娘,失禮了。”林靖文連忙重新見禮——古代的禮儀繁雜程度遠乎我們的想象,總之是麻煩透頂,見個人都不怎麼自在——這個時候得管好自己的眼鏡。雖然林靖文很想看看宋朝的皇后長什麼樣,但處於禮儀他也不可能盯著人家看,“寡人倒是不方便呆在這裡。這樣,娘娘到來之時寡人不在朝中,實在失禮,今天晚上寡人就設宴為娘娘接風。”

“大王客氣,哀家到來的時間也不對,倒是勞動大王來往奔波,也是過意不去。”一番客套自不必提。

林靖文剛剛回來,雖然很想休息。但他更想知道宋國到底是怎麼個回事,連忙派人招來王散。

“大王聖安。”

“免禮。”林靖文看著已經有些福的王散倒是驚奇了一下。這個書生剛見他的時候瘦得跟竹竿一樣,沒想到現在也象後世的那些“人民公僕”看齊了,不大不小的開了個玩笑:“愛卿近來過的不錯呀。都開始長膘了。”王散倒是恭謹依舊,“不敢。微臣能有今,自然是大王的恩寵。”句閒話,還是王散先進入正題:“大王見召,可是垂詢宋朝遣使之事?”

“恩,寡人很好奇,趙佶是什麼德想必愛卿也很清楚,要說他會看出趙宋的困境寡人是不會相信的,其中想必有些由來,愛卿可有教我?”

“不敢,微臣自當為大王解惑。”王散看來是早有準備,不慌不忙道:“趙佶其人志大而才疏、好安逸而遠煩勞,於治國一途毫無才能可言,這麼一個昏君自然不可能有這樣的眼光——西廠已經探得,此次出使並非趙佶的主意,而是鄭大人。”

“鄭大人?”

“御史臺左制御史鄭之原鄭大人。”

“鄭之原?!”只是一瞬間,林靖文卻想到了很多。

王散也不表什麼評論,只是繼續說道:“鄭大人是先秘密聯繫了此次出使的鄭皇后,然後通過鄭皇后告知宋樞密使安公燾和小種將軍種士衡,聯合三人和一些朝臣之力才說動了宋帝趙佶,故而有此次出使之事。”林靖文這會兒卻沒開始那麼吃驚,只這麼一會兒的功夫他就想明白了,卻是無奈一嘆:“我大唐雖已立朝,看來在中原的那些人眼中還不過是蠻夷而已,不為正朔。”鄭之原雖然向中原告密——也說不上是告密——不過既然主內部監察的錦衣衛沒有特說明他還沒有背叛大唐,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他不想鄭家有什麼災禍,通知家族好做些防範而已,不過他先告知的卻是鄭皇后而不是鄭家之主鄭坤,那麼第二種可能比較大。而第二種可能就是,在鄭之原的眼中還是心向宋朝多些,或者在他看來。之所以他現在在為大唐效力不過是被而已,他還是以宋人自居。

那麼,在鄭之原的眼中,大唐朝是不是就是一個笑話?唐人在他心目中是不是與契丹人女直人這樣真正的蠻夷沒什麼兩樣?如果鄭之原是這麼想的,那麼中原的那些人更會是這麼想。

林靖文的思緒飄了很遠,當初他以“唐”為國號,除了收攏遼東漢人和異族的民心之外,更多的考慮就是被中原接受這個問題了。現在看來,他的第一個目的達成了,遼東的漢人和歸附漢人的異族人已經心歸大唐。不過第二個目的卻是完全落空——要知道,林靖文原本的計劃可不是以“唐”為號的,這不僅是一個國號的問題,還有體制,以“唐”為號則必須採用一些前唐朝的體制和律法——不要以為國號僅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古代關於立國有一整套的規範和制度,現代人淺薄,並不講究這些,不要把現代的一些東西套到古代去——而林靖文心中真正中意的卻是秦制,兩者的太遠了。

依然不被接受嗎?林靖文苦笑不已,回想起來,之前的許多事卻是他在做無用功。

王散的一句話讓林靖文想到了許多,也讓他下定了決心,至於是什麼決心,看後文。oo…

“王愛卿,探報準確嗎?真的是鄭之原?”林靖文實際上已經明白了,只不過想最後確認一下而已。

王散頭垂得低低的,不敢看林靖文的臉,雖然林靖文的臉看起來很正常,“臣等不敢欺君,事實正是如此。”王散的消息肯定是正確的,第一,以他的膽子還做不出欺君的事來,第二。林靖文自然不可能聽風就是雨,西廠和東廠還有錦衣衛的職權有一部分是重疊的。就對內這一塊來說,不但西廠能查出鄭之原的事,東廠和錦衣衛肯定也會有記錄。林靖文只要命人一查兩方的資料就知道了——林靖文已經偷偷命太監傳令去查了。

很快,消息傳來:一切屬實。

“那麼。傳旨,削去御史臺左制御史鄭之原頂戴袍服,貶為庶民,放中原。”林靖文嘆了口氣,道:“既然他心繫中原,那麼寡人就如他所願。”

“大王聖斷。”既然掌握情報的王散表示了,那麼林靖文僅僅依據一句話一個出的判斷就是正確的,並不是冤枉人的臆斷。不過王散還有後話:“不過大王,鄭之原之妹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