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四世事如棋局局新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電報中,孫元起寫道:虎臣’侯二位賢弟大鑒:闊別經月,不意天地翻覆。(。im)愚兄近在蜀中一切如常,尚屬安和。唯見中原、江表烽火連天,同胞手足刀兵相見,頗有滄海橫之
。聞君等勒馬燕晉,旌麾北指,京師聳動,天下跂足,人生如此,豈不快哉!大丈夫晾固當如此也。然愚兄素無大志,所謀不過苟安,當此之際,願以旁觀之陋,略申悃誠。
近與京中、豫北之士君子晤談,稍知天下形勢。以愚兄拙見,賢弟此刻雖風得意,實則危如累卵。何也?張敬輿(張紹曾)搖擺不定,不足為憑,此其一也;京師防衛森嚴,難以遽下,此其二也;君等二七四±事如棋局局新(六)所部皆為學子,不能苦戰,此其三也;吳綏卿(吳祿貞)部系北洋舊旅,恐生變故,此其四也;袁
亭(袁世凱)部兵
炮利,必有所圖,此其五也。
今革命已成燎原之勢,鼎革當在三數月間,不在此一時一地也。(e)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清室有國垂三百載,必有所動作。賢弟等所為,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代人受反噬之苦,此智者所不為。且經世大學與京師近在咫尺,一旦為清廷所挾,玉石俱焚,更非計之善者。
以愚兄之見,不若暫避其鋒。貴部一半輕軍北上,羽翼學校;一半攜重武器由晉入陝,或分駐陝北,或移駐西北甘、青,或與趙行止部合軍一處,隨君所。似略勝此刻處危險之地也。
鄙意如此,然軍國大事向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而況吾等分屬師生兄弟乎?鄙之見,唯二位賢弟取捨。即頌冬安。愚兄孫元起頓首。
在清末民初,老師給自己看重的弟子寫信,抬頭多用“賢弟”來稱呼,一則顯示對弟子的尊敬。表明兩人不僅是二七四±事如棋局局新(六)師徒關係,彼此之間還相互切磋;二來顯示對弟子的親近愛護,有如兄弟手足。但如果老師給學生寫信用“仁兄”來稱呼,那就不是尊敬、親近之意了。而是表明“敬而遠之”即兩者之間並非正式的師徒關係。
程子寅一目十行看完電報,直接遞給張輝瓚。張輝瓚匆匆看完,眉頭微蹙:“虎臣兄,依你看…”
“按電報說的辦!我帶一千三百人回學校,你帶剩餘人馬由平型關回陝西。至於到了陝西之後怎麼辦,你和趙協統商量就行。”程子寅沒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對國內政治形勢也是兩眼一抹黑。在他看來,孫先生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唄!反正孫先生說得在理,更不會坑自己。
張輝瓚連忙說道:“虎臣兄,我說的不是這個。我的意思是,咱們走了,吳司令他們怎麼辦?”程子寅、張輝瓚所部兩千餘人吃著吳祿貞的糧、拿著吳祿貞的餉,不替吳祿貞出力賣命,已經很過意不起了。如果不告而別。直接把燕晉聯軍的正面暴給敵方,簡直無異於背叛。作為山東人,程子寅最重兄弟義氣。這種不告而別的事還真做不出來。當下瞪著眼睛說道:“石侯老弟,你肚裡墨水多,給出個主意吧!”張輝瓚有些無奈:“突然之間,我能有什麼好主意?”
“你不是還喝過洋墨水麼?諸葛孔明一步三計,你就算比他差點,一步一計總該有吧?俺是個人,你就不要遮遮掩掩了,別誤了先生的大事。”程子寅催促道。
張輝瓚一臉苦笑,心道:本陸軍士官學校只教怎麼行軍打仗,可不教怎麼出謀劃策;教人出謀劃策的那是
本陸軍大學!
相信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本陸軍士官學校(“陸士”)的名頭比
本陸軍大學(“陸大”)更大。實際上“陸士”相當於今天的軍事院校,招生對象是中學生,學員畢業後主要分配到軍隊擔任連長、排長之類的基層軍官,所以教學內容主要是如何行軍打仗。而“陸大”類似於我國的國防大學,招生對象是“陸士”畢業、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尉官。畢業之後即可邁入軍隊中層,相對來說,教學內容自然更豐富,更加偏重於如何出謀劃策。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