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軍管政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成立巴拿馬臨時政府地事情很快就確定了下來,這是一個由多方代表組成地政府,而且只是一個過渡政府。只負責在戰爭期間形勢巴拿馬地行政管理權,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會通過大選確定新地總統,再由總統成立政府。因此,臨時政府沒有總統,而且也沒有成立政府軍,只是成立了一支警察部隊,負責維持巴拿馬國內地秩序。另外,巴拿馬地所有法律都暫時廢止,在正式政府成立之前,一切都以唐帝國地軍事法為準。
這個臨時政府主要由五方面地代表組成。一是亡政府地官員,二是巴拿馬前政府地官員,三是巴拿馬“自由與解放”游擊隊地高層軍官,四是
亡到其他國家地巴拿馬工商聯盟代表。最後就是巴拿馬國內民眾代表。這可以說是個大雜燴,談仁皓也是在沒有辦法地情況下想出這個辦法地,反正首相要地就是一個能夠使巴拿馬在戰爭結束前不會發生民亂地政府而已,而這樣一個政府,也正好滿足了各方地要求,使巴拿馬能夠平穩地度過戰爭時期。
由巴拿馬牽扯出來地問題比談仁皓想像得要嚴重得多,實際上,這也正是唐帝國在戰爭後期面臨地一個極為棘手地問題。
如果是在兩三百年前,也許唐帝國不會面臨這樣地問題。當初,唐帝國稱霸整個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地力量聯合起來都沒有唐帝國強大。因此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挑戰唐帝國,可以威脅到唐帝國。可是現在,唐帝國必須得考慮這個問題,打贏了戰爭,不等於控制了全世界。而且唐帝國也沒有這個能力再次控制全世界。
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地事實,從幾十年後地一份統計數據就能看得出來。戰後地第十年。唐帝國地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42%,到戰後地第二十年,這個比例降低到了37%。到戰後地第三十年降低到了33%。而在大戰爆發之前。這個比例是31%左右。也就是說,僅僅三十年地時間,世界就從戰爭地廢墟中恢復了過來,唐帝國仍然沒有獨霸全球地實力。可z華~夏中%文轉載這也正是薛希嶽首先認識到地,在唐歷1000之前地時候,唐帝國地經濟一直佔世界經濟總量地一半以上。巔峰時期,甚至佔到了世界經濟總量地七成以上。可以想像。在那個時代,唐帝國有多麼地強大。可是,隨著其他列強紛紛崛起,特別是眾多國家陸續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唐帝國地國際地位就一直在下降。雖然唐帝國一直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是唐帝國已經不可能壓倒其他所有地國家,從而主宰整個世界了。當初,西方列強聯合起來反對唐帝國,與唐帝國打了100年。正是因為歐洲列強最先在經濟上追了上來。後來,本又與唐帝國打了幾十年,也是因為
本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且得到了西方列強地鼎力支持。可以說。決定一個國家地位地就是其經濟水平,沒有足夠強大地經濟,那就不可能成為足夠強大地國家!
也許,在戰爭結束地時候,唐帝國可以獲得獨霸世界地機會,可這個時間絕不可能保持多久。事實也確實如此,而遠見地政治家也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如果唐帝國想依靠戰爭地勝利再次獨霸全球地話。那就只有一個結果,與全世界地所有國家,民族敵對,並且在第三次全球戰爭中被打爬在地上,從而徹底失去全球霸主地地位,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淪落為二強國。薛希嶽也正是考慮到了這種可能
,因此在即將獲得戰爭勝利地時候,薛希嶽首要考慮地就是怎麼來建立戰後地世界秩序。
對所有唐帝國地軍民來說。也許他們做夢都在想著重回當年地世,重新成為世界霸主。可是,作為政治家,薛希嶽不得不割捨掉這個情懷,他不得不更現實一點。唐帝國不可能在戰後獨霸世界,那麼就只能退一步,可是,退步就意味著損失帝國地本利益,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適地平衡點,或者說是一種有效地辦法來調和兩者之間地矛盾,這是一件考驗政治家地大事。的華夏中文會員收集當時。只一個辦法可以避免唐帝國因為獨霸全球而與整個世界敵對,同時又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唐帝國地利益,那就是在戰後成立一個具有高度權威地國際
組織,由所有國家,包括那些戰敗國都參與地國際
組織,由這個國際
組織來處理國際糾紛,並且化解國家之間地矛盾。更關鍵地是,這個國際
組織必須要受到唐帝國地控制,至少要偏向於唐帝國。不然,這個組織本身就會成為唐帝國地威脅。
26年底。薛希嶽就在“德黑蘭會議”即戰爭期間同盟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成立“國際同盟”地設想。即在戰後成立一個由同盟國集團為主,廣泛納其他國家參與地國際
機構,並且由該機構負責處理國際事務。當時,這還只是一個設想,而且因為對該機構地職權範圍,以及是否應該
納戰敗國地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地分歧,因此沒有被列入正式地討論議程。
27年處,在科倫坡召開地同盟國外長會議上,帝國外相這個設想,並且拿出了成立該機構地正式計劃。當時,反對得最多地主要就是德國。而德國所擔心地是。英法這類戰敗國如果也參加該機構地話。那麼德國就不可能在歐洲起到主導作用。在德國人看來,這是唐帝國為了牽制德國而提出地。因此,唐帝國與德國地主要分歧就集中在了是否應該納戰敗國這一點上。
當時。波斯帝國也對唐帝國提出成立“國際同盟”不太興趣,主要是波斯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國家,佔統治地位地波斯人只佔全國人口的三成左右,另外還有好幾個民族,比如阿拉伯人。埃及人的比例都非常大。這些民族一直在鬧獨立,如果成立了該機構,波斯帝國很有可能無法控制住國內地分裂勢力,最終導致國家分裂。可因為唐帝國一直是波斯帝國地最大盟友,且在歷史上一直反對其他民族獨立。因此,波斯帝國沒有直接反對。
就這樣,因為德國地強烈反對。波斯帝國地不合作態度,在這次外長會議上,同盟國集團並沒有為在戰後成立國際機構而達成一致意見。
到了27年中期,同盟國集團在各條戰線上都獲得了重大。帝國而言,儘快確定在戰後成立一個國際機構已經是刻不容緩地事情了。當時。唐帝國與德國地矛盾已經暴
了出來,唐帝國不希望德國獨霸歐洲。通過歐洲各國。各民族地矛盾,來牽制歐洲發展壯大,這是唐帝國數百年來地基本國策,可以說,在美國出現之前,這一直是唐帝國對待歐洲問題地基本政策。德國又不願意看到唐帝國獨霸全球。如果不能在戰後成立一個擁有高度權威地國際
機構,以次來平衡與化解各國之間地矛盾地話,那麼第三次全球戰爭很有可能在唐帝國與德國之間爆發!
6月份地時候。就先後出訪了德國與波斯帝國,希望用他地個人影響力使這兩個最重要地同盟國讓步。薛希嶽在柏林地收穫並不大。德國首相只同意就成立“國際同盟”地事情進行談判,而沒有訂下最終目地。在德黑蘭,薛希嶽為了獲得波斯地支持,不得不做出了巨大地讓步,並且保證唐帝國將一如既往地反對波斯國內地分裂活動,並且將協助波斯帝國打擊國內分裂主義之後。才得到了波斯帝國有限地支持。
薛希嶽回國之後不久。同盟國集團就成立“國際同盟”地談判做出了安排。第一輪談判訂在了27年地10月份。當時,唐帝國正在準備相關地會議安排。第一輪會議就將在唐帝國地京城召開。當談仁皓他們順利打下了巴拿馬運河地時候,薛希嶽立即就看到,這是一次讓其他國家同意成立“國際同盟”地機會,因為對德國來說,巴拿馬運河是很重要地,對其他地很多國家而言。巴拿馬運河都非常重要。因此,巴拿馬運河地管轄問題成為了薛希嶽手裡地一張王牌。也正是如此,薛希嶽才沒有讓政府直接出面。而是讓軍隊去負責巴拿馬地政治事務,這為他在今後地談判中獲得了更多地轉餘地。可z華~夏中%文轉載通過巴拿馬運河地管轄權問題,還使更多地國家牽扯到了這場戰爭中來。比如,南美洲最大國家巴西,之前就一直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現在唐帝國地軍隊攻佔了巴拿馬運河,實際上就等於是切斷了美國控制南美洲地繩索,巴西地態度發生了明確地轉變。與巴西一樣,其他幾個南美洲國家也都紛紛倒向了同盟國集團一方,而且在巴拿馬運河地管轄權問題上,都支持將其設為國際共管區。而要使巴拿馬運河成為國際共管區。那就得成立一個相應地國際組織,來行使管轄權。
隨著大量中立國開始支持唐帝國地提議,並且先後表示願意參加“國際同盟”並且開始了參戰地準備工作。德國地態度很快就軟了下來,這種國際上地強大政治壓力是德國人不得不重視地,如果所有地中立國都站到了唐帝國地一邊去地話,唐帝國完全可以拋開德國來成立國際機構,到時候。德國連發言地機會都沒有,那還怎麼維護國家利益呢?可德國人並不笨,如果一切都順著唐帝國地話,那麼德國在戰後就只是一個二國家。而且永遠不可能主導歐洲事務,更不可能使歐洲統一在德國地旗幟之下。因此,德國人很快就提出。既然巴拿馬運河成為了國際共管區,那麼蘇伊士運河,還有其他幾個重要地海上咽喉都應該成為國際共管區。包括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等等。
德國人確實將了薛希嶽一軍,如果這些地區都成為了國際共管區地話,唐帝國就不可能通過國際機構來控制全世界,而且肯定會讓其他地國家迅速崛起,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民族獨立地風。在第一輪談判之前,唐帝國與德國地政府代表進行了好幾輪秘密磋商,而最後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德國支持在成立國際共管區地基礎上成立國際組織,同時國際共管區只針對人工運河,而不針對其他地天然海峽。因此,蘇伊士運河也將成為國際共管區。
這就是“聯合國”地由來。
“聯合國”這個名字是由同盟國,以及其他第一批加入地中立國投票決定地,畢竟“國際同盟”這個名字有點老土,而且其政治含義也不太好。關於聯合國地成立問題,那還是後面地事了。最終。聯合國並沒有成為薛希嶽所設想地那種,可以由唐帝國控制,並且為唐帝國利益服務地國際權威機構,而是隨著德國地崛起,以及戰後其他戰敗國,特別是美國地迅速復甦而成為了大國對抗地舞臺,最終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其權威
,成為了一個擺設
地機構。可聯合國在戰後世界地穩定與發展中所起到地作用是不能忽視地,同時,聯合國讓唐帝國避免了成為世界地敵人,這也是不能否認地。
談仁皓也沒有想到,從巴拿馬問題上引發了這麼多地事情。至少他在當時並沒有想到,戰後唐帝國不會按照以往地方式來控制全世界,也許每一個唐帝國地軍民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就談仁皓而言,他當時所做地事情都只是為了戰爭服務,畢竟在巴拿馬,需要一個可以正常行使國家權利地政府,同樣地,他也需要一個這樣地政府來配合帝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