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駁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六百二十八章駁論“諸位學子,奉祭酒大人之命,今大家同去廣場舉行大型辯論。(。。)”教授有氣無力的說了一句,真是不明白祭酒大人哪
筋搭錯了,竟然
戀了辯論這件事,放著四書五經不講,學子們
後參加科考如何能考得出好成績來,唉,這怎麼能成呢。
教授不樂意,眾學子卻是興高采烈,其實枯燥的四書五經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件頭疼的事情,只不過為了後的科舉強迫自己去學罷了。現在可好,大傢伙熱熱鬧鬧的湊在一起暢所
言,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樂事。
教授說是大型辯論,這話卻是一點不假。這次陸逸夫可謂是下了大決心,不但把各個年級的監生們拉來,更把幾十不出門埋頭研究學問的博士們也給請了出來,眾人齊聚一堂,人頭攢動,要是每人放一個
,那絕對印證了一個成語:同歸於盡。
人多嘴雜,無論素質多高的人湊在一起也會嘀咕兩句,所以這麼多人湊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搞得整個辯論會場和菜市場一般無二。不過,著也為往只聞讀書聲的國子監狠狠的添加了不少生氣,這才像是一個校園嘛。
大家討論的熱鬧,陸逸夫看在眼裡也覺得高興,往的國子監,確實有些死氣沉沉了。
“諸位學子,大家安靜一下。”又是前段子的那位教授,他一張口雜亂的聲音便立刻沉寂下來,大家心叫苦不迭,這回可又有得受了。
果然,講授從忠臣的典範幹講起,一直盈叨至本朝的于謙,其歷數人物近百,在眾人身可以體現出忠君愛國的事蹟更是詳細的解說了一番,用時將近一個時辰。最後,實在看不下去的陸逸夫輕咳一聲以示提醒,免得這位教授大人在引用聖人之言論證一番,那樣的話不等她說完大家可以回去吃飯睡覺了。
陸大人有令,雖然教授大人興猶未盡,但是也不敢忤逆,尷尬一笑,沙啞著嗓子說道:“好了,本次要討論的題目是如何能使得國家昇平,爾等要聯繫實際,詳細的說說自己的想法。”說罷,這才了
嘴
轉身端起茶壺牛飲起來。
次沒搶了先,張明陽一直耿耿於懷,所謂先下手為強,這次的題目這麼簡單隻要自己把東西說全了,那沒有他李揚表現的機會了。
抱著這一想法,張明陽沒等其他人反應過來,立刻起身向前走去。
“諸位同窗,小弟張明陽在此獻醜,還望諸位多多批評指正。”張明陽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立刻引得肖大有噓聲大起,寂靜的辯論場是那麼的顯眼。
張明陽一陣暗恨,卻是不做搭理,現在考教的是風度。
“朝綱振,則國昇平。若要振興朝綱,為臣者須明大義。然人之所以明義,重在教化,故此聖人之言不可廢…若人人爭相修習聖人之言以明大義,則世間明義,朝堂明義,由此而致國昇平。”張明陽的心思想便表達得清清楚楚,卻和次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依舊提倡以聖人之言教化眾生,從而達到讓國家興盛的目的。
聽了這話,陸逸夫一陣皺眉,還真是個書呆子,聖人之言歷史兩千餘年,歷朝歷代頗為推崇,可也沒見到太大的成效啊,說了這麼多還不是些空話套話嘛。
他是這麼想的,但是身旁一干鬚髮雪白的博士們卻不怎麼認為,看向張明陽的目光是那麼的慈祥,孺子可教也。
同時,臺下眾監生也報以了熱烈的掌聲,張明陽說的實在是太好了,我等讀書人寒窗十年,不是為了明曉大義振興朝綱的嗎?
面對如此情形,張明陽也是得意非凡,略作姿態對著眾人拱了拱手,昂首的走了下去。
“還別說,這小子辭不錯,李兄,該你出馬了!”肖大有自知不是張明陽對手,唯有李兄出馬才能讓他顏面丟盡。
“李兄,你可要小心啊,這張明陽把聖人之言作為擋箭牌,若是你輕易否決,只怕那些教授博士們不會善罷甘休的。”康丙為小聲提醒道,李兄雖然才識不凡,但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學子,正要論起來,那裡是那些研讀聖人之言幾十年的博士們的對手。而且惹得他們不高興了,集體向陸大人施壓,任憑陸大人再看好你也不敢輕易出言袒護啊。
“呵呵,放心是,我心自有計較分寸。”李揚微微一笑,抓過肖大有拿在手裝斯人的摺扇走前去。
“諸位同窗,方才宋學兄一番高見,在下是佩服不已。不過人無完人,對於宋學兄言辭間的一些不當之處,在下也是不吐不快啊。”這話雖然聽去平和的,但是綿裡藏針,明確的向張明陽表明了一個態度,你說的話老子不服!
張明陽卻是一點也不生氣,今研究學問的博士們都出馬了,他要是膽敢反對自己的話,那可是反對聖人之言,博士們豈會讓他得逞。
這道理眾人都明白,誰也不說什麼,一個個瞪大眼睛等著瞧熱鬧。
“話說孔聖人弟子三千,個個學問湛,深受當時各諸侯國王公敬重,長長設延講經以求強國之路。但是大家都知道,
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這幾個諸侯國凌駕其他諸國之,靠的卻不是聖人之言,而是變法。以秦言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一直強於其他諸國,這才一統天下成萬世之功業。”剛剛說到這裡,聽得身後有人喝問道:“然暴秦三世而亡,何故也?”李揚回頭一看,卻是坐在陸逸夫身邊的一個白鬍子老頭在怒氣衝衝的瞪著自己。
“呵呵,博士稍安勿躁,學生現在只是在講秦國因何而強盛,至於他的滅亡緣由,學生稍後會解釋的。”李揚不卑不亢,一個軟釘子奉立刻讓準備好好教訓他一番的博士說不出話來,只能不屑的扭頭看向一旁。
“由此可見,一國一朝之興衰並不能說只取決於聖人之言,重在適時而為,對待不同的境況,實行不同的政策,唯有如此才能讓一個國家走在別人的前頭,才能永久的興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