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皇帝南巡是何等大事,一經提起,便是朝野震動,但是對於林如海而言,卻是勞民傷財舉動,國庫本無銀,宣康帝南巡,須得建駐蹕之所,苦只有百姓。
林如海拿著消息,暗暗皺眉不已。太祖皇帝當年六次南巡,甄家接駕四次,賈家和王家各一次,虧空無數,那種場景真真是金山銀海,奢華至極,多少百姓為此付出所有,但是他記得上輩子宣康帝並沒有南巡,今生如何忽然想起南巡了?
林如海不知道宣康帝南巡還是因為他。
宣康帝看重太子,從來沒想過其他皇子繼位可能,如今九皇子對太子忠心耿耿,七皇子漸漸消停,不大管事了,只有一個四皇子依舊不肯放棄,朝中上躥下跳,借其母族勢力聯絡朝臣。宣康帝心裡十分不滿,聞得四皇子還不曾放棄林如海,林如海就是自己錢袋子,宣康帝贊其忠心,意喚取進京,又恐旁人趁虛而入,江南生事,忽一
,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自登基後未至江南一次,不覺起了心思,一面巡查民間,一面賞玩江南。
當然,宣康帝喜林如海,特特指定林如海接駕。
太子雖然愛民如子,起先也想革除賤籍,抬高商賈身份,但是他長於皇宮,吃穿都是好,連宣康帝都不如他,哪裡知曉民生疾苦?即使知道各地天災*,也只是從紙上知道,並未親眼所見,不知其慘。再者,底下人奉承,都是歌功頌德,他們就不知道了。因此太子聽說後,也想陪著宣康帝一起,沿途侍奉。
不是太子咒宣康帝,宣康帝畢竟年紀大了,千里迢迢,若是出了什麼事,太子坐鎮京城監國,對此鞭長莫及,豈不是後悔莫及?
郭拂仙倒是明白林如海子,可惜他無法勸說宣康帝不要南巡。
宣康帝既已決定,禮部當即擬定禮部沿途所到之處,命人馬加鞭地送去消息,令各處官員好生預備駕。郭拂仙暗暗嘆息,消息先到,各地官員,勢必都有所提防,絕不會讓宣康帝看到百姓悽慘之狀,南巡還有什麼意思?
既是南巡,由北至南,北起京都,南至揚州,終正是林如海所轄之處。
林如海苦笑,宣康帝二月起駕,南巡之意乃是去歲年底提出,彼時正月,宣康帝大概三四五月份抵達揚州,宣康帝總不會一氣抵達揚州,還得巡視各處,亦有停留,六七月份抵達江南也是有,這幾個月自己該當如何建造行宮?鹽政雖然有銀子,可是他不願用此處,他們家年年都有進項,大半都貼百姓身上了,除非倒貼上林家所有家業,否則無法建造。
駐蹕之所所用規制極為嚴格,大到錦亭畫廊,小到桌椅擺設,綺羅彩燈,每一樣都有御用規制,總不能用他們官中去駕,每一樣都得花無數銀子。
林如海有兒有女,早就為兒女打算好了,他可沒想過傾闔家之力去接駕,就是願意,一時之間也籌措不出那麼多銀子,他們家現錢不多。再說,林如海現今住衙門後院,並非自己宅子,他們家揚州雖也有幾座宅子,卻都佔地不大,壓不能做接駕之地。揚州本就繁華,林如海也不想太過騷擾百姓,推翻無數房舍,只為建造行宮。
思忖半,無奈之下,林如海叫來劉瑛等揚州官員,以及自己麾下鹽官,還有各家鹽商,一同商議宣康帝南巡,揚州接駕一事。
禮部奉旨傳來消息指明瞭揚州駕,林如海不能掉以輕心。
聞得宣康帝即將南下,除了林如海憂心忡忡外,其他人竟都是歡喜不已,宣康帝過來,作為官員都要面聖,這是求都求不來福分,以他們許多人官職等閒哪裡見得到龍顏?那些鹽商們哪個不想?也都面喜
,看到林如海神
,問道:“林大人愁什麼?”林如海微微一嘆,將自己所擔憂之事說了。
劉瑛眉頭一皺,道:“距聖駕抵達之時只有幾個月功夫,說不定還會早到,若要建造行宮怕是時間不足,其他樣樣都得耗費工夫,大人擔憂得有理。”林如海道:“舊年年底才了鹽稅進京,此時也沒有銀子。”他說話時,目光掠過眾人,此話當然是說給眾人聽,鹽政怎能沒有銀子,不過他本就不贊同宣康帝南巡,實不願銀子如此花將出去。他特特叫來這些鹽商,未嘗不是打著這些鹽商家產主意,相信他們肯定樂意出錢建造行宮。
劉瑛環顧四座,登時會意,道:“這可如何是好?”林如海沉默不語,面憂愁。
吳越心中忽然一動,起身笑道:“江南園林甲天下,咱們揚州不比姑蘇遜,我們家雖然不濟,銀子卻還有幾兩,也能請得到工匠,另外磚瓦木石都有,原本打算建園子,先用行宮上罷,若是齊心合力,三四個月工夫,足以咱們將行宮建將起來了。”他看了看其他鹽商,問道:“不知幾位兄臺如何?各家都出一些銀子工匠磚瓦木石。”他們早有此意,上回自己出錢賑災,得了宣康帝御筆匾額,這一回若是用心,說不定還能見到聖容呢,因此都點頭答應,各家皆出,兩三個月便能建造好行宮了。
林如海素知他們豪富,海家鹽商曾經耗資百萬,一個月內建造出一座冠絕天下園林,揚州亦是首屈一指,摸了摸長鬚,道:“各家有心了,只是這選址於何地才好?衙門狹小,後院也不大,不能做駐蹕之所。”劉瑛笑道:“瘦西湖如何?瘦西湖畔建造行宮,山清水秀,想必聖人極滿意。”林如海卻道:“瘦西湖畔哪有那樣大地兒?且都被各家建造園林佔據了。”許多鹽商都瘦西湖畔修建別院,悉數緻非常。
吳越想了想,道:“大人莫急,我們園子多瘦西湖畔,又是相鄰一處,那一片山水景好,認真建話,其中能連成一片,不如用我們幾家相鄰園林罷,許多都不必費事,只需改建一些規制,便宜些,也能早些建好。”這些人當真是個個聰明機變,用他們園子改建行宮,雖然將來宣康帝住過之後便即封鎖,也不再是他們家,但是傳出去,對於他們而言,都是極大體面。
林如海自知其理,道:“若是園子徵用了,將來可就不是你們了。”吳越笑道:“那又如何?能得聖人臨幸,便是我們幾輩子修不來福分,改建行宮,聖人住過之後,我們誰還敢進去呢?”商議妥當,湊了上百萬銀子,另外磚瓦木石和工匠圖樣都不必林如海費心,各家鹽商都送來了,所需擺設各家也都揀好送來,所需綢緞布匹亦有蘇州織造府和江寧織造府送來,揚州離金陵極近,甄家接過駕,也打發老人過來幫襯。各家都用心料理,一應齊備,圍上了連成一片園子,重丈量了地方,堆山鑿池,請了揚州泰半工匠一起動手。
除了他們外,江南一帶其他商賈哪有不出錢?金家得林家庇佑,當即送來無數東西和二十萬兩銀子。薛家聽聞,焉能落後,薛姨媽雖不好出面,也讓管家送了錢過來。
林如海忙得腳不沾地,除了處理公務,便是巡視工程。他深知帝皇南巡,苦是百姓,這回,他沒有過於徵用百姓,且還吩咐所有官員親兵不許擾民,宣康帝南巡前,總得先行派大臣率領親兵將校沿途勘察道路、住所、橋樑等等,常常肆意勒索百姓,往往得不到好處,便以各種名義騷擾百姓。外面林如海不好管,但是他所轄之處他管得住。
宣康帝南巡消息江南百姓沒有不知道,見此,加覺得林如海愛民如子,不已。有一位極老老人嘆道:“想當初太祖皇帝南巡時候,那是何等場面,為了修路修橋,連我們家祖墳田地都平了。還是林大人好啊,咱們揚州百姓不吃苦。”聽聞此言,就有人滿腹疑竇,笑問道:“太祖皇帝南巡,那時多少年前事兒了?您竟然知道?迴鑾時都是住金陵,咱們這裡是揚州,您老人家怎麼見到那些場面?”那老人振振有詞地道:“你們知道什麼?太祖皇帝南巡時候,我也是揚州本地一個小官兒呢,那時二十來歲年紀。太祖皇帝南巡,就是路過揚州然後才去金陵,咱們揚州那時候
駕金陵之前呢。那時咱們不懂事,令前來勘察官老爺們不高興,便說要修路,又要修橋,平了我們家祖墳,還佔了別人家田地,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不過太祖皇帝並未久留,很就起駕去金陵了,後來祖墳也都修繕了。”旁人聽了,
慨道:“這麼說來,咱們林大人真真是為民著想了。”那老人笑道:“那是當然。我姑媽就是嫁到了金陵,我聽她老人家說過幾次,太祖皇帝臨幸金陵時,家家戶戶都要穿衣鞋,收拾得乾乾淨淨,沒有官府出錢給置辦,所有乞丐
民一概都攆出金陵,都不叫出現呢!咱們林大人為人坦誠,並未如此做,可見是想叫聖人老爺親眼瞧瞧咱們揚州本
,而不是特特哄人。”有人問道:“官府那樣好?還置辦衣裳鞋襪?”那老人冷笑一聲,道:“不過都是為了本地官員面子,好叫太祖皇帝覺得人間處處太平,百姓個個豐衣足食罷了,等聖駕離開,那便又是另一副嘴臉了。”眾人聽了,暗暗納罕。
這老人乃是本地鄉紳,太祖皇帝南巡時,他亦接駕之列,只是他生耿直,不願欺君罔上,遂不容於同僚,太祖皇帝南巡至揚州時,他已被免了職務。今見林如海雖籌措建造行宮,卻沒擾百姓半分,心裡對林如海自然敬重異常。
俞恆靜靜聽了一回,側頭問林睿道:“果然有此事?”林睿淡淡地道:“許多事無風不起,若是沒有影兒事,自然沒人說,既然有人說,想來是真。”他嘴裡如此說,心裡卻信了,他曾經聽林如海講述從前事情,比這還悽慘事多著呢,只是未曾記錄於冊罷了。
俞恆嘆了一口氣,不再言語。
林睿聽到人讚歎林如海行事本,心裡暗暗得意,但是想到揚州此處雖因林如海之故,百姓平安無事,可是別處呢?有幾個官員願意以本
呈現於宣康帝跟前?
因宣康帝指明讓林如海接駕,也就是說等宣康帝到了江南,迴鑾時,住揚州,各處官員大大小小但凡能暫時離開,都蜂擁而至,和林如海商議,也願意略綿薄之力,許多女眷家屬也都往林家拜見賈,絡繹不絕。